河洛文化有自己的特征或特點、特性,這是學術界的共識,只是對其特征的歸納、分項等存在著一些差異。在我們看來,河洛文化比較突出、典型的特征應是它的先導性、開放性、正統性、特久性。
先導性。河洛地區率先由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由“野蠻”跨入“文明”,誕生了最早的國家;儒家學說、道家學說、佛家學說首先創立或傳播于河洛地區;最古老的散文集《尚書》中的不少篇章、第一部詩歌集《詩經》中的許多詩歌誕生于河洛地區;在河洛地區,有關于堯舜之時羲和、羲仲觀察日月星取以定四時的傳說,《夏小正》是最早的天文歷法著作;偃師二里頭斟鄩遺址出土的青銅器是我國最早的一批青銅器,這里出土的原始瓷殘片、鄭州商城出土的原始青瓷器是我國最早的瓷器等等。這些都充分展示出河洛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對其他地域文化具備創先導向作用的特征。
開放性。如仰韶文化,黃河上游的馬家窯文化,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長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甚至浙江境內的馬家浜文化,都受到過仰韶文化的影響。關于二里頭文化,杜金鵬先生說:“在二里頭文化第二期偏晚的時候(絕對年代大約為公元前1700年),在一些原非二里頭文化分布區的地方,突然出現了一些二里頭文化遺存或二里頭文化的某些典型因素,打亂或改變了當地原有的文化序列與文化面貌,筆者把這種現象看作二里頭文化向這些地方的傳替”,如晉中南地區,內蒙古東南部及冀北和遼寧部分地區,四川成都平原,湖北江漢地區,安徽江淮地區,太湖及杭州灣地區等。(《二里頭文化的傳播與夏遺民的遷徙》)東周時期,周王室多次發生王位之爭,洛邑大亂,世代掌握典籍的司馬氏離周到晉,后轉趙、衛,再轉至秦,王室典籍隨之擴散到各諸侯國。王子朝之亂時,王子朝搶劫老子管理的圖書典籍奔楚,河洛文化擴張到楚國。
與河洛文化對外傳播的同時,在河洛文化形成、發展的過渡中,也授受了許多其它地域甚至境外一些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因素,如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就是典型的代表。
正統性。由于河洛地區地處“天下之中”,長期作為國都,是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因此誕生、形成、發展、繁榮于這里的河洛文化,其實就是中央文化、都城文化、統治文化,是歷代統治者遵循、推行的文化,具有明顯的正統性。史官文化是河洛文化一大特色,始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統治地區和主導地位。范文瀾先生說:史官文化在哲學上一是來源于夏商相傳的五行論;一是來源于周朝新創的陰陽論。而首見五行的《洪范篇》、首見陰陽的《周易》都源于河圖洛書;史官文化的主要凝合體是儒學,其次是道家學說,而儒學和道家學說均源于河洛地區。可以說,源淵、完備、發展于河洛地區的史官文化,正好充分地體現了河洛文化的正統性。
持久性。如果從史前時期的裴李崗文化(或稍早)算起,下傳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二里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等連綿不斷,一脈相傳,迄今河洛文化已有大約一萬年的悠久歷史,顯示出河洛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持久性。與此不同的是,有些地區的史前考古學文化,或進入歷史時期以后的某些地域文化卻中斷了、消失了。
以上所提河洛文化的這些特征或特點,可以說基本上是學術界的共識。但關于河洛文化的特征或特點,學術界也還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同的提法。如李學勤先生認為河洛文化具備傳統性、開放性、綜合性、先導性等特點。
陳昌遠先生在《先秦河洛歷史地理與河洛文化歷史地位考察》一文中稱:“河洛文化具有自己的特點,它與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三晉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均不相同”,它“最后形成統一的文化體系并形成中心,表現出自己明顯的正統性和穩定性。”
許順湛先生在《河洛文化與黃河文明》一文中說:河洛文化最大的特點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國都文化連綿不斷”,“第二,樹大根深的根文化是河洛文化又一特點,有許多文明源頭都在這一地區”,“第三,大統一的思想根深蒂固,形成了傳統的民族基因”,“具有以上三個特點的河洛文化是黃河文明的支柱,是黃河文明的主體,沒有河洛文化就沒有黃河文明。”
程有為先生在《河洛文化概論》一書中認為:關于河洛文化的特點或者說特性問題,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不可一概而論。比較而言,在先秦時期,河洛文化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其特點還是很鮮明的,秦漢以后實現了全國統一,各個地域之間文化差異逐漸縮小。程先先認為河洛文化有以下幾個特性:1、開放性(包容性);2、先進性(先導性);3、正統性;4、連續性。
薛瑞澤、許智銀先生在《河洛文化研究》一書中認為:河洛文化作為區域性文化,其所處的地理位置長期以來是中國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這種獨特的地理和社會環境,使這里所形成的文化必然不同于其他地域的文化。薛、許先生認為河洛文化的特點是:一、傳統性;二、開放性;三、綜合性;四、先導性;五、嬗變性;六、持久性和差異性。
張新斌先生在《河洛文化若干問題的討論與思考》一文中認為:決定河洛文化超越地域文化的有三個關鍵因素:地理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這三個基本因素可以確定河洛文化的若干特點。一是正統性,二是傳承性,三是融合性,四是原創性。
在趙金昭主編的《洛陽經濟與洛陽文化》一書中,研究者指出:洛陽文化區別于其它地域文化的重要特征是“核心性”、“正統性”、“穩定性”、“擴散性”。
在吳少珉主編的《輝煌的洛陽》一書中,研究者歸納河洛文化的特點是:(一)河洛文化是中國上古至中古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二)河洛文化的開放性;(三)河洛文化的綜合性與先導性。
以上所引這些提法和表述,可以說就其大要與基本精神而言是大體一致和吻合的。值得一提的是,正如朱紹侯先生在《河洛文化與河洛人、客家人》一文中論述的:“如此博大精深河洛文化,就構成了華夏文化、漢族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的核心的組成部分,因此有的學者認為,河洛文化與齊魯文化、秦晉文化、楚文化、燕趙文化相比,共性多于特性,其原因也就在此。”就是說,河洛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常常表現出頗多的共性,“共性多于特性”,這或者也是河洛文化的一個特點吧。
《河洛文化論衡》徐金星郭紹林扈耕田等著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