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博藝人物,感悟藝術精神。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博藝人物。在我們看多了國畫寫意牡丹后,見到張書良油畫牡丹,頓覺眼前一亮。可以看出,張書良有著扎實的基本功、精湛的寫實功夫和造型能力,嫻熟的油畫技法和架上的空間安排,表達著畫家特有的審美理念。他的油畫作品人見人愛,真正營造了雅俗共賞的藝術境界。
張書良,河南平頂山人,畢業于河南大學美術系油畫專業,現為洛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
博藝:張老師好,您的油畫牡丹誰看誰喜歡,您是怎么把牡丹畫的如此生動、鮮活的?
張書良:我首先謝謝一直關心我、支持我、喜歡我畫的朋友們,其實我覺得更多的人他們還是喜歡牡丹,因為牡丹花比較好看,我就想用這種油畫特有的表現力把油畫牡丹盡量畫的真實,因為人們都還是喜歡比較真實、比較美的東西,畫的比較真實、比較唯美也是我一直的追求。這個畫大家喜歡,更多的人是喜歡他畫的比較真。在展會上,有人就問:“張老師,你的畫畫的像照片一樣!”其實這句話是我最不愛聽的,因為一個畫,畫的人不希望別人說他的畫像照片,但是一個搞攝影的人,說你的作品、你的照片拍的像畫一樣,他就很高興。其實一個畫好壞,像不像,并不是畫的最高境界,作品的文化特色、色彩、空間、氛圍,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它的內涵是我們追求的。關于畫的生動,我想要有一個鮮活的心,自然就能畫出生動的畫。首先是用心在畫畫,你像梵高,有很多人在臨摹他的畫,總是不能把他那種鮮活、生動臨出來,為什么?因為梵高他不單單是用他的技巧、技法,他實際上是用他的心在畫,所以你的心鮮活了,你的心生動了,畫出來的畫自然也就鮮活生動了。
博藝:我們看過您很多的油畫風景、靜物和人物,都很棒,其中人物畫還獲得過國家獎,那為什么您現在專攻油畫牡丹?
張書良:因為我們教學的需要,我們有風景課,有靜物課,所以畫風景、人物。我覺得畫風景的時候是我們最放松的時候,而且到大自然里邊,我畫風景的時候就是用一些敬畏的心,就像和大自然對話一樣,所以感覺心情也特別的舒暢。我比較喜歡印象派的風景畫,我還專門跑到奧賽博物館,奧賽博物館就是19世紀,從印象派以前到印象派以后,這100年里的風景畫都在那,拍了差不多上千張的照片吧,回來對每一幅畫,每一個細節,我在那反復的琢磨,真是畫的太好了。人物畫是過去畫了一些人物畫,那些表現手法和我畫的牡丹花不太一樣,那個是用表現派的手法畫的,畫了一組戲劇人物,畫了一個礦工,當然也入選了,我感覺著人物畫太難,太不容易。為什么畫牡丹花呢?而且堅持這么多年。從畫第一張到現在,我算了一下,二十多年了。這二十多年呢,我有一次看到吳作人和郭紹綱他們畫的油畫牡丹寫生。因為油畫和國畫不太一樣,國畫可以胸有成竹,你在哪兒都能畫,北京、上海、東北,有牡丹沒有牡丹,你自己想著都能畫;油畫不行,油畫必須得有真花,你得寫生。后來我就想,這個牡丹花被中國人這么喜歡,從古到今承載著人們太多的美好的愿望,我自己又住在這個牡丹得以甲天下之地的洛陽,有這地緣優勢,我要不在這兒畫實在是一種遺憾,那就開始了。從第一張到現在也就是二十多年的時間,但是中間也經歷了很多的挫折、迷茫,不知道毀了多少畫,其實前十年的畫都沒有拿出來,還是覺得不完美,有人問:你印畫冊了沒有?好多人問我要畫冊,我沒有印,為什么呢?我總感覺不夠完美,可能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一直在探索。
張書良油畫牡丹作品
博藝:請和我們談談您從事油畫牡丹研究和創作的感受和體會。
張書良:談不上研究,我覺著太學術了,也只是說一點自己的體會吧,還有經歷。本來以為牡丹就是給它畫出來就行了,但是后來發現太難了,因為油畫牡丹一畫都俗,因為這種花太雍容華貴了。這個畫什么是好畫呀,典雅、儒雅。你追求雅就要失去一些人們所期待的那種富貴,所以這是我剛開始畫遇到的最大的難題。還有一個就是風格,究竟什么樣的風格,我看了大量的畫冊,拉圖爾的、馬奈的、雷諾阿的畫,我都看了很多,后來我想還是中西結合吧,用古典主義特有的構圖,那種靜謐的構圖和色調,加上19世紀油畫的寫實,那種對光和質感的表述,再用印象派那種明快的色彩,當然有很多朋友看到這個畫有很多中國的元素,比如一個青花瓷的花瓶、景泰藍、還有一個雕花的老桌子,還有一些淡淡的書法作為背景,這些東西我給它慢慢的植入到我的畫里,想形成一種中西結合的藝術特色和風格。
博藝:張老師,油畫和國畫有什么區別?那么,普通民眾應該如何去欣賞油畫?
張書良:國畫就是中國畫,中國人發明傳承的我們自己的文化;油畫是西方的,15世紀形成于歐洲的荷蘭,后來遍及了整個歐洲乃至今天的世界,它是一個大家都能聽的懂的一種繪畫語言。國畫它講究寫意,它審美的追求不再是照抄自然,它的審美追求就是追求神韻,氣韻生動,它是寫意的,不是寫實的,油畫是寫實的。用音樂來比較的話,油畫是西洋樂器,比如小提琴、鋼琴、交響樂;國畫呢,二胡、古箏、琵琶,這是國畫,它不太一樣。國畫比較注重詩書畫印,它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油畫注重背景,國畫不注重背景,國畫的背景就是留白,油畫的背景很講究。首先我們得知道什么是好畫,什么是好畫呢?齊白石說過一句話,這個畫妙就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媚俗,不似欺世。什么叫媚俗,就是你畫的太像的話太直白了,不能給觀者那種遐想、想象的空間;如果不像的話,大家又看不懂,像是欺騙觀眾一樣,所以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這個畫論不單單用在國畫上,油畫其實也是。什么是好畫?怎么去欣賞它呢?一個好畫,它首先是畫出來的,不是描出來的,它有很強的繪畫感,它可能有筆誤,就是我這一筆畫錯了,但是這種痕跡就是讓人感覺它是畫出來的,這是我們所要追求的,同時它要放松,它要有文化內涵,文化特色,這才是一個好畫。
博藝:您從事油畫牡丹研究和創作這么多年來,有沒有帶過學生?
張書良:我倒是有一個學生,他不是我們在校的學生,他是一個殘疾的學生,小學該升初中的時候,他可能先天性的有一些脊椎上的問題,在做手術的時候手術失敗了,后來沒有辦法,它喜歡畫畫,就開始畫畫。記得在他18歲的時候,我去縣里,經朋友介紹認識,我就開始教他,剛開始教素描,后來教風景、牡丹。我就告訴她,技法、技術上的東西就這么多,你得練,最主要的是用心在畫畫,用心去畫畫,用心去做人。我跟他說要真誠,畫要真誠,人也要真誠,這是我畫畫的追求,也是我做人的追求。
博藝:謝謝張老師能在繁忙的教學和研究中抽出寶貴時間接受我們的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