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 北庭故城是古代西域的著名城池之一,絲綢之路新北道的交會中心,位于現在吉木薩爾縣城北20公里處。遠在兩漢時期,這里是當時西域的車師后國王庭所在地。到了唐代,發(fā)展成為天山北麓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曾有重兵駐守;公元712年設置北庭都護府,以此地為治所,統(tǒng)轄北疆廣大地區(qū),所以稱作北庭。
絲路給西域邊疆帶去中原文化
穿過幽靜的農野阡陌,吹著絲絲涼風,記者置身北庭故城遺址內——廢棄的外郭城墻散布在遺址內,地上長著各類植物,但北庭故城的官署和街市仍依稀可見。
吉木薩爾縣文物局考古專家張丁丁介紹,北庭故城曾經雄峙于天山北麓600年,14世紀中期開始衰落,毀滅于15世紀前期的戰(zhàn)火之中。城址現存內外兩重,城內建筑遺跡均遭嚴重破壞,外城殘存建筑基址7處,內城殘存5處。
穿過荒廢的遺址城,在張丁丁的陪同下,采風團來到了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博物館,該博物館主體部分是已經被保護起來的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張丁丁告訴記者:“在北庭故城出土文物中,陶罐、陶盤、磚瓦、瓦當,都與唐代長安、洛陽兩京物品一致,泥質灰陶硯臺與唐代長安的鳳字硯完全相同。”張丁丁說,從出土的唐代銅制官印、銅獅、石獅、銅鏡等,都可以看出中原文化對這里產生的巨大影響。
加強文物保護為申遺第一要義
“絲路申遺的最大意義在于,可以加強北庭故城的保護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投入到保護文物的行列中。”張丁丁如是認為。
說到北庭故城遺址的發(fā)掘和考古,張丁丁表示,雖然發(fā)掘的北庭故城部分遺址彰顯了北庭故城深厚的文物價值和考古價值,已引起文物界極大關注,但還有相當多的、更好的文物仍在地下沉睡,“等我們具備了更高、更好的發(fā)掘和保護技術,再考慮怎么發(fā)掘。”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