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西域最高軍政中樞——安西都護府駐節之地就在這里
閱讀提示 | “白日登高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吐魯番地區有兩個著名的姊妹故城,一個叫高昌,一個叫交河,它們曾經在歷史上創造出燦爛的文明。交河故城,這座已歷經2000多年風雨的古代西域都市,曾是唐代西域最高軍政中樞——安西都護府的所在地。
豐厚黃土層“壘”就一座大城
8月23日上午9時30分許,采風團一行來到交河故城遺址。該遺址位于吐魯番市西10公里的雅爾用孜溝村。穿過交河故城遺址南門,一條長約350米的中心大道將故城間隔為東西兩個部分。
故城狀如柳葉形半島,因為兩條河水繞城在城南交匯,故名交河。
據當地導游熱孜瓦古麗·易拉音介紹,交河故城是漢代車師人開建,城址在高出水面約30米的土崖上,長約1650米,東西最寬處約300米。“故城的建筑由廟宇、官署、塔群、民居和作坊等組成。”熱孜瓦古麗·易拉音說,而今,城內的建筑遺跡及街巷遺跡猶存。出土文物有用古回鶻文的寫本、唐代古錢和文書等。城西及城南有交河世族墓地。
沿著中心大道繼續前行,熱孜瓦古麗·易拉音說,在歷史記載中,交河故城是吐魯番地區第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獨特的城市建設風格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其在絲綢之路的歷史地位和城市建筑遺存的獨特性,使其成為吐魯番地區的重要的人文和自然景觀資源。出土的數百件珍貴文物具有極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
熱孜瓦古麗·易拉音透露,交河故城的建筑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注:生土建筑主要用未焙燒而僅做簡單加工的原狀土為材料營造主體結構的建筑。)城中無論是雄偉高大的官署、寺院、塔林,還是普普通通的民居、作坊、道路,都是以豐厚的黃土層作為基礎。
見證唐帝國如何保障絲路暢通
交河是漢代車師前國國王的治地,當時這里有“戶七百、口六千五十,勝兵八百六十五人”。到了唐代,設交河縣。于是,交河故城一度成為唐代西域最高軍政中樞——安西都護府的駐節之地。
1961年,交河故城遺址被列入首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絲綢之路申遺點之一。
記者在交河故城遺址內采風時,不時聽到富有當地特色的音樂。熱孜瓦古麗·易拉音告訴記者,這是交河故城遺址特有的音樂風格,以期給游客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更好地宣傳交河故城遺址和新疆。
按照世界文化遺產申報要求,申遺點要全面展示遺產地的歷史文化價值。同高昌故城一樣,交河故城也在吐魯番博物館內設置了申遺展廳。交河故城申遺展覽廳以歷史發展為脈絡,展示早期人類居住交河、車師歸漢入版圖、高昌強盛轄交河、安西都護治交河、東西南北民族融、蒙元戰火古城毀等6個歷史階段,重點展示交河故城依托自然臺地的選址特征、獨具匠心的城市布局、天然渾厚的建造風格、形制多樣的建筑遺存以及城址周邊不同時期的墓葬,見證了唐帝國“都護府”等邊疆管理模式及其對絲路暢通交流的重要保障;并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再現古代絲綢之路上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的重要地位和突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