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絲路申遺民間采風團成員在班超像前合影留念 受訪者供圖
7年前,他組織民間絲路萬里行;現在,他為申遺重走絲綢路
絲綢之路與大運河研究會秘書長寧健透露采風活動隨時可開拔
閱讀提示|2013絲綢之路申遺大型采風活動開拔在即,采風團準備情況如何?行程安排又是怎樣的?昨天上午,洛陽絲綢之路與大運河研究會秘書長寧健接受大河報專訪,透露絲路申遺采風活動已進入沖刺階段,目前準備基本就緒,隨時可以開拔。
2006年10月,為支持洛陽啟動絲路申遺,寧健曾組織民間隊伍踏上絲路萬里行路途,歷時月余,完成了一次跨越5省區的非凡行動。時隔7年,今天,再次組織絲路采風活動的寧健,有著怎樣的感悟?
進展:出發條件具備,隨時可開拔
“忙活了這么久,終于有回報了。采風團已具備出發條件,隨時可以開拔。”談及由洛陽市委宣傳部牽頭,大河報社聯合河南省黃河文化基金會、洛陽市文物局、洛陽市旅游發展委員會以及洛陽絲綢之路與大運河研究會等單位主辦的2013絲綢之路申遺大型文化采風活動的籌備情況,寧健既興奮又欣慰。
“自7月13日開始,我們已精心準備了近一個月。”寧健說,活動所需車輛、衣裝、車貼等均已準備妥當,只等時機一到,即可出發。
寧健透露,此次采風團成員約30人,將用25天,跨4省,途經15個地級市,重點考察絲路申遺的22個遺址點。活動進程將拍成紀錄片《西行漫記》,大約30集左右,全程記錄采風經過。
“采風團已集結完畢,有知名畫家、書法家、歷史考古學家和媒體記者。”寧健開心地說,書畫家的主要任務是感受絲路風情,畫一幅采風的書畫長卷,從文藝的角度展現絲路風情。每到一個文物遺址點,采風隊的專家、學者和書畫家都將與當地的專家、學者進行交流,加強絲路文化研究和文藝文化的聯系。
回憶:7年前雖有遺憾,更多的是快樂
回憶2006年首次絲路萬里行,寧健說,那次活動緣于當年8月國家文物局正式將洛陽納入絲綢之路跨國申遺項目單位,明確“洛陽是絲綢之路中國段東方起點之一”。受此影響,洛陽社會各界紛紛響應,采取多種形式支持洛陽參與申遺。“我覺得我也應該做點事,就組織了一支由11人參與,自己擔任領隊的中國洛陽絲綢之路申遺文化采風團。”寧健說,當年10月1日,他們從洛陽漢魏故城出發西行。
離開洛陽之前,寧健他們先在孟津縣朝陽鎮拜祭班超墓,并取了凈土,一直帶到新疆喀什撒到班超像前,“那一路上歷經了千辛萬苦”。寧健感嘆,當時出發時,正值十一,賓館特別難找,為了讓隨團專家、學者能保持良好的精神,他主動讓專家、學者住僅找到的幾間賓館房間。
當然,除了這些艱辛,更多的還是快樂。如2006年8月17日,活動方案一出,就得到了相關部門的認可與支持。當月25日,絲路采風活動先遣隊從洛陽周王城廣場出發,“打探”洛陽到嘉峪關之間的采風路線和環境。10月1日,采風團正式成立。談到這兒,寧健笑著說:“每當想起7年前的采風活動,就想起了當時洛陽市委宣傳部、洛陽文化局、洛陽文物局等人員為采風團送行的情景,特別感動。尤其是采風團出發時,汪月清老師給我們送了蘋果和月餅,希望我們的采風活動平平安安、圓圓滿滿,寓意深刻。”
當然,寧健還忘不了那一首特別邀請柳江虹作詞、王文堂譜曲的《絲路悠悠》。
展望:一曲《絲路悠悠》,將再次唱響絲綢之路
談及第一次采風活動,寧健說:“當時我們還有一首絲路采風的歌呢”,說完,他就不禁哼起了那首《絲路悠悠》。
聽著帶著淡淡滄桑,卻又優美動聽的音樂,記者仿佛穿越了時間,望見緩緩前行的駝隊。“當時我們采風的時候,看到絲路遺址,動情的時候,就會唱起這首歌”,寧健說。
談到《絲路悠悠》這首歌,寧健透露說,歌詞里面有句“西安的金鎖,洛陽的銀鎖”,當時有人疑問,為啥不把“銀鎖”改成“玉鎖”。雖然這首歌后來也進行了一些修改,但這句話始終沒有變。問及原因,寧健解釋說:“西安和洛陽自漢代以來一直是兄弟城市,血肉相連,我們并不是在與西安爭什么,組織采風活動只是為了發展旅游,加強彼此的聯系,共同發展。
為了讓此次采風活動更有趣,寧健對《絲路悠悠》稍作完善后做成了MV。而MV里的情景則是由他組織的7年前絲路采風活動的情節構成。
“今年的采風活動,我們將會再次唱著《絲路悠悠》出發,并把這首歌唱響,讓更多的人知曉和了解洛陽。”寧健興奮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