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出來的漢魏故城宮殿地基
一條大河一條路之漢魏洛陽故城內城
八十五年前一場暴雨,“沖刷”出深埋千年的古都
班超出使西域,從這里出發;佛教傳入中國,在這里“生根”
閱讀提示:
在中國絲綢之路申遺的22個名單中,漢魏洛陽故城榜上有名。這座城池當年是如何修建的,又是如何廢棄的,歷經朝代更替,時光變遷,一座廢棄的城池又是如何被發現的?這座城池與絲綢之路又有何淵源?近日,大河報記者實地走訪,探查漢魏洛陽故城如何記錄千余年前的風云變幻。
【現場】 帝都上的村莊,村民隨口能講歷史典故
2013年6月24日上午,天氣格外炎熱,洛陽市孟津縣金村的田地里,幾位農人正頂著烈日為剛剛長出不足半米的玉米鋤草。他們背后是一段不高的“土坡”,東西方向綿延開來,一眼看不到頭。站在涼蔭里喝水暫歇的農人,指著那段“土坡”,語出驚人:“這可是兩千多年前的古城墻啊,俺腳下踩著的這塊土地,千余年前是全國的都城,保存到現在不容易!”
這位農人拿起毛巾擦把汗,拉著記者坐在田埂上講起了歷史:知道周天子的大墓嗎?就埋藏在金村地下;知道大禹治水時使用的大鼎嗎?上世紀20年代曾經在金村地下出現過;知道漢魏洛陽故城嗎?很多朝代定都于此,城池部分就埋藏在村莊的腳下。順著老農的指示往北看,隱隱看到從北往南,氣勢恢宏地排列著幾座遺跡?!澳鞘钱敃r的皇宮,就跟現在北京的故宮一樣,是咱洛陽的‘紫禁城’。”
“俺村里人都知道,這附近有古跡,要是放在一千多年前,俺可算生活在皇城根下了,神氣得很?!彪S后,漫步來到金村相鄰的韓旗村,村民們正三五成群聚攏在村中央納涼,聽聞探訪漢魏洛陽故城的故事,不少老者表示,村里人多少都了解一些。
【發現】 暴雨“沖”出古墓,拉開故城研究序幕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是公元1-6世紀,東漢、曹魏、西晉、北魏4個重要王朝的都城?!?洛陽市白馬寺漢魏故城文物保管所所長聶曉雨介紹說,該城始建于西周初年,廢棄于唐初,前后延續使用近1600年。
1922年的冬天,洛陽東部一個村莊的村民在刨挖藥材時,偶然發現了曹魏三體石經的碑石殘塊。作為普通的村民,他們并不知道這塊“破石頭”有啥用,但古董商人拿出置換“破石頭”的巨額鈔票,還是引起了農民們的重視。地里挖塊石頭能換錢?隨即引起一陣大規模、長時間刨挖石經的“風潮”。
1928年,洛陽一場大暴雨使金村部分地面塌陷,地底裂縫中露出不少精美的青銅器,地下肯定是大墓。金村發現大墓的消息不脛而走,引來了加拿大人懷履光、美國人華爾納等“洋盜墓賊”,他們瘋狂盜掘。在長達6年的時間里,共盜掘出8座大型木槨墓,出土青銅器、金銀器等上千件。而今,這些精美的文物絕大多數流失海外。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學者閻文儒先生經過勘查,大致丈量該城址地面上殘存的東、西、北墻垣的長度,并對金墉城、洛陽小城、太學、靈臺遺址等位置,做出大致判斷,拉開了漢魏洛陽故城真正考古學的序幕。
1961年,漢魏洛陽故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該城正式派隊,常年開展勘查與發掘研究工作,展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考古研究工作。截至今日,漢魏故城的考古工作,依然沒有結束。
【慨嘆】 1600年建城史,無數蕩氣回腸的故事發生于此
漢魏洛陽故城,因漢魏之后被棄用,故以“故城”稱之。然而,翻看歷史長卷,這座城池歷經風云,城頭多次變幻大王旗,出現過許多風云人物:被劉秀稱為“強項令”的董宣、看到銅駝荊棘預言國土淪陷的索靖、讓《廣陵散》成為千古絕唱的嵇康等,他們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傳承下來的精神卻始終不曾消散,他們蕩氣回腸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座城里——
東漢初年,董宣任洛陽令,光武帝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的奴仆仗勢殺人,被湖陽公主包庇。董宣攔住車殺奴,公主訴于劉秀,劉秀令其向公主叩頭謝罪,董宣拒不低頭。劉秀了解真相后,佩服董宣的氣節,封其為“強項令”,是一位硬脖子、有氣節、響當當的洛陽令。
西晉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短暫而又黑暗的王朝。公元265年(泰始元年),由晉武帝司馬炎取代曹魏政權而建立,定都洛陽。當時有一個名叫索靖的人,早早就看出了西晉存在的嚴重問題,卻無力改變,一天,他指著洛陽宮門外設置的銅駝,嘆息道:“我會看到你們臥伏在荊棘中?” 數年后,索靖的預言果然應驗。于是,銅駝荊棘被用來預示國之衰落。
而作為“竹林七賢”領頭羊的嵇康,因得罪鐘會被司馬昭處死。嵇康行刑處,就位于漢魏洛陽城建春門外牛馬市。臨刑前,3000名太學生聯名上書求情未遂。嵇康奏響《廣陵散》,從容赴死,留下千古絕唱。
【淵源】
“首席”皇家寺院,絲路文化交流的“物證”
作為全國22個絲綢之路申遺點之一,漢魏洛陽故城與絲綢之路有哪些淵源呢?洛陽市白馬寺漢魏故城文物保管所辦公室主任陳建軍接受本報專訪時,回答了這個問題。
東漢時期,班超由洛陽出發,再次出使西域,恢復了中斷達半個世紀的絲綢之路。隨后,班超、班勇父子三通西域,東起京師洛陽、西到蔥嶺的萬里絲綢之路上,將商隊連綿萬里的繁榮景象再次呈現。
除此之外,佛教傳入中國,并在北魏時期盛行,也是絲綢之路與洛陽不得不說的“故事”。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白馬從西域托經來到洛陽,建成白馬寺;從此以后,佛教逐漸在洛陽盛行,至北魏時期已經蔚然成風,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當時的第一皇家寺院:永寧寺。
根據《洛陽伽藍記》卷一記載:“永寧寺,熙平元年,靈太后胡氏所立也?!薄案鶕妨嫌涊d,歷史上的永寧寺塔高約136.71米,按照現代建筑一層3米計算,永寧寺塔相當于如今45層的高樓,距離洛陽百里之遙都可以看到?!标惤ㄜ娊榻B,在永寧寺塔基遺址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泥塑,其中包括比丘頭像以及胡俑,為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證”,此外,北魏永寧寺塔基遺址反映的樓閣式木塔的建筑形象,展現了印度、中亞佛塔建筑與中原傳統樓閣建筑的融合,以及佛教在中原傳播和本土化的發展歷程。“佛教從西域傳入中國,是東西方文化通過絲綢之路傳播的重要體現?!标惤ㄜ娬f。
【保護】
充分呈現故城文化,揭示中原“絲路”文明
目前,漢魏洛陽故城的保護正在穩步推進,宮城核心區、內城東北城墻遺址、永寧寺塔基遺址等均已完成保護展示工程,其中,宮城位于內城中部偏北,現存閶闔門遺址、2號門址、3號門址、太極殿遺址等建筑遺址,閶闔門外有“T”字形排布的銅駝街。
文物專家稱,漢魏洛陽城見證了東漢、曹魏、西晉、北魏歷代位于絲綢之路東端的中華文明的發展水平,揭示了推動絲綢之路發展、保障絲路交流的中原王朝的文明特征?!皩τ谶z址,保護與展示同樣重要。歷經多年的努力,我們始終在尋找兩者之間的‘黃金分割點’,以更加充分地呈現漢魏洛陽故城作為一座千年帝都,所蘊藏的深厚絲路文化內涵。”洛陽市白馬寺漢魏故城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員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