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娟在揚州有個畫展,來電囑我做作文,我欣然受命。回憶以前在學校學習的時光,總有她伏案的身影。我常常想,在這樣浮躁的環境竟有這樣用功的人。今日看到她一幅幅精美的畫作,是她勤奮修學的成果,取得這樣不俗的成績我由衷高興。
守娟繪畫的面貌首先是傳統的,她的作品筆墨松秀,出入黃王之間,墨氣蒼茫老辣,于髡殘、石濤別有會心之處。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在急功近利、標新立異的當代畫壇,尤為可貴。守娟作品里厚實的傳統底蘊與功夫,都是日積月累探索的結果。
然而,她的作品又是創新的,在看似傳統的格局里,守娟的作品卻有著自己鮮明的藝術個性,宋人的丘壑、元人的筆法,明清繪畫的情趣在她的畫里,都幻身化影,似是而非,這些元素在盤疊曲折、蜿蜒繁復的畫面結構中,被解構重組,執拗而又自然而然的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富于張力的藝術風格。從這一角度來講,其實守娟繪畫是有所創造的。“繪畫就是表現自己心底世界,不要鸚鵡學舌”這話平常且陳腐,但是實行起來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我們在前人的藝術成就與傳統中獲得審美與滋養,這是我們的幸運之處,然而,面對歷史與傳統的巨大積累,引力、慣性等種種看似無法逾越的困難,甚至于邏輯上的悖論,個人之力其實十分渺小,這又是我們的不幸。對于中國畫來說,我以為尤其如此。要想在重視道統,高度程式的傳統繪畫里,別開生面,自成一格,非有大智慧,大定力的人絕難成事,但這種可能性在守娟的作品中已初露端倪。
雖然,守娟的作品中尚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在藝術風格上也尚顯稚嫩。但純正的學理、嚴謹的技法是其繪畫品格的保證,而質樸勤奮則是畫家的與生俱來的品性,我相信假以時日,其畫必有大成。
趙文濱 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