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蘇州昆曲本土發展現狀調研服務隊 文|朱志遠 圖|沈小燕
沈小燕簡介:昆曲文化學者,上海大學生戲曲實踐基地昆曲主持老師,中華藝術文化京昆傳承基地昆曲主持老師。
(通訊員 朱志遠)為做好蘇州昆曲本土發展現狀的三下鄉調研,做好相應知識儲備。記者聯系到昆曲文化學者沈小燕,進行線上訪談。 雖然相隔千里,沈老師和記者見字如面。談起自己所做的昆曲傳播工作和對昆曲的理解,沈老師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沈小燕,一個校園昆曲文化傳播的先鋒。
“時代在變,觀眾在變,昆曲也要變”
性格爽朗,平易直率是沈小燕給記者的第一印象。從小生長在上海,成長在曲藝氛圍濃厚的環境中,沈小燕有與生俱來的素養與才情。說起自己與昆曲的結緣,沈小燕談到了自己的入門恩師,陳宏亮。“我是因為碰上我的昆曲啟蒙老師,上海昆曲研習社秘書長陳宏亮先生,在老師的教導下學習昆曲。”
在高中時,沈小燕被陳宏亮選中作為入門弟子。從音韻、唱、演到文學劇本,沈小燕接收了系統的昆曲訓練。師承曲家一派,所以更注重的是昆曲的清工理論和文學性,沈小燕在談到昆曲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時,絲毫不猶豫的說是文詞。“昆曲最大的魅力,是文字。這些文詞值得我們用一生去體會。”沈小燕說,昆曲的戲詞是全世界最美的文字。
隨著時代的變遷,昆曲也迎來了改革的時代。上海是昆曲發展最繁盛的地區之一,上海昆劇院、業余曲社、戲校、傳習所等昆曲機構在上海遍地開花,“我在這個昆曲圈子里有很多朋友,我也很了解現在昆曲發展的情況”。從小的生長環境,數年的昆曲教學傳播,讓沈小燕對昆曲的生存發展有更深刻的了解。“時代在變,觀眾在變,昆曲也要變。 舞臺、表演、妝扮、服裝都應做出改革,這樣跟得上時代,讓更多人接受。”
沈小燕在2009年成為上海大學生藝術實踐基地的主持老師,八年來一直從事著大學生的昆曲教授傳播,常年累月的與青年相處,沈小燕非常清楚大學生對于昆曲的認知。當隊員問到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為什么能火爆大學校園時,沈小燕說“白先勇的牡丹亭,啟用了年青漂亮的演員,顏值高,并且用了一個晚上濃縮了整部作品。這樣,即使是從來沒有接觸過的人,也能看得懂。制作,服裝。舞臺,都非常精良。當然很受歡迎。”
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娛樂方式的多元化,昆曲也在時代發展中找到自身改革方向,對于昆曲改革與傳承,哪些能變哪些不能變的爭論,沈小燕從自己的昆曲經歷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昆曲發展到現在,處在一個特定的階段,昆曲的變與不變,不是誰能決定的。萬事萬物都在不斷的變化中發展。昆曲的變革,一定是朝著它自身的發展方向,順應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沒有對錯和爭論。”
昆曲要變,觀眾也要變,更需要真正懂戲的觀眾來欣賞變革的昆曲,對于如何培養一批懂戲的昆曲觀眾,沈小燕說,“昆曲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文辭,就是文學性。學習昆曲就是學習文學。這是學習昆曲熱愛昆曲的基本點。從這個入手,慢慢也就變成了愛好。娛樂,能玩起來。又唱,又吹,又演。當然最后也就懂戲了。”
沈小燕在舞臺上的優美扮相。 沈小燕 提供
“大學生群體是昆曲文化橋梁”
憑借著自己扎實的清工和笛子功底,沈小燕迎來了昆曲事業的轉折點。上海市大學生戲曲實踐基地2009年在同濟大學成立,沈小燕成功應聘為基地主持老師。談到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同濟大學昆曲研習社的學生,沈小燕有著滿滿的自豪感。“每年的全國高校京昆比賽,我教的這些學生肯定就是去拿一等獎,哈哈。”爽朗的笑聲,是沈小燕對自己工作的自豪與熱愛。
取得成績的背后,是沈小燕對于校園昆曲傳播的不懈堅持。基地從起步到各方面完善,曲社從十幾個人發展為幾百人的大社,沈小燕始終在校園昆曲傳播的第一線上。“我們同濟昆曲研習社,是全面讓學生學習體驗昆曲。清工,戲工并重。曲社里的學生,能唱,能演,還能吹笛子。我們社的學生是全面發展的。”曲社的學生,通過沈小燕的昆曲傳習,各個成為令沈小燕引以為豪的寶。
談到在大學校園里傳播昆曲的方式,沈小燕說,“在學校里,還是以多組織學生觀看昆曲,聽昆曲,播放昆曲,然后再作一點解說,是很好也方便實施的措施。”沈小燕認為,大學生群體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他們有較高的知識文化素養,能認識到昆曲的文化價值和意義。同時青年大學生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可以將昆戲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同濟曲社培養的一些社員,出國文化交流,暑期從事昆曲宣傳工作。畢業了還在社會上的曲會上演唱。他們以后出國了還可以在國外宣傳昆曲。是昆曲傳播的文化橋梁。”
然而不可否認,大學生群體里,對昆曲感興趣的同學始終是鳳毛鱗片。對此沈小燕樂觀的說,“昆曲從來都是小眾文化,況且年青人,正處于青春熱烈的時候,象這種慢慢的,需要花時間來品味的東西,當然年青人很少來關注。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很能靜下心來學習昆曲的同學。他們是昆曲傳播的重要力量。”
沈小燕向大學生傳授昆曲身段表演。 沈小燕 提供
“昆曲會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和喜愛”
除了擔任戲曲實踐基地的主持老師和曲社的主教老師外,沈小燕近來拓寬了自己的昆曲文化傳播范圍,在同濟大學開設中國戲劇經典系列課程,應邀到上海各大學和圖書館開講座。她希望能開更多的講座,將昆曲曲家的歷史和文化告訴更多的人,讓昆曲的音樂美和文學美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近期沈小燕在網上開通“帶領少兒從小領略昆曲藝術的姹紫嫣紅”免費課程,免費教授幼兒昆曲,“中國人通過學詩開始接受教育,昆曲正是孔夫子所提倡的詩禮樂一脈發展而來,詩與音樂結合形成的藝術最高峰”。沈小燕正是想讓昆曲在這些幼兒心底,埋下詩與禮的種子。
當問到家長對這些幼兒學習昆曲的態度,沈小燕介紹道越來越多的有文化的家長能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讓孩子從小接受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老師很有才,能感受到大家風范。希望能讓更多的人認識昆曲,了解昆曲。”這是一位家長在課程欄目下的留言,是對沈小燕的認可,也是對昆曲價值的認可。
對于昆曲的未來,沈小燕說,現在國家對昆曲的投入非常的大。北昆、上昆、蘇昆、省昆等昆劇院國家大力扶持,近來這些劇院在新編戲和全國巡演上有很大突破。“照現在這樣國家的宣傳,國家投入這么大的資金。昆曲會越來越被更多的人知道,及喜愛。所以,我對于昆劇的未來還是很樂觀的。”
同時,沈小燕也客觀分析,上海昆曲的發展傳播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資金以及資源的優越,是其他地方尤其西部是很難比的。“在西北地區昆曲的傳播,尤其是大學校園里,怎樣傳播昆曲?”對于這個問題,沈小燕說,“昆曲在大學里的傳播,還是主要,得到校方支持,或社會上的基金會組織的,資金的支持。這樣有了資金,可以開展各種活動了。”當記者提出在西北校園里成立一個曲社時,沈小燕表示了強烈支持并給出建議。“我對昆曲的未來是充滿信心的,昆曲本身有自己的魅力,國家扶持,社會各界關注,昆曲一定會有一個美好的明天。”
“我希望你們從小事做起。踏踏實實的,做好昆曲在你們校園里的宣傳推廣工作。吸引更多的同學來看昆劇。”臨結束時,沈小燕老師樸素寄語三下鄉昆曲調研隊伍,既是送給我們,也是沈小燕老師自己一直在堅持做的事的寫照。
沈小燕為美國華裔小朋友講昆曲知識。 沈小燕 提供
責任編輯:王星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