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網(楊東亮)“筆墨當隨時代”是葛棣的口頭禪和一貫追求,同時也是他在創作實踐中身體力行,不斷求新、求變的原動力。翻開中國現代美術史就會發現,那些耳熟能詳的人物畫家,其代表作無不與當時所處的大時代背景息息相關。所以“筆墨當隨時代”其實是藝術家在認識歷史的基礎上對自己藝術史觀的建立和清晰化。藝術家也只有在這種歷史意義的指導下,才有可能真正實現“筆墨當隨時代”。而有一位書畫家能“以字傳意,以畫傳境"那就是北京宣和書畫藝術研究院院委會主任葛棣。
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著名美術史論家劉曦林向葛棣講解作品創作
葛棣,1964年8月出生于黑龍江。字 秋生,號 五月風。現任北京宣和書畫藝術研究院院委會主任,威海市書法家協會會員。現定居山東。學書三十余載,筆墨勤耕,其作品瀟灑靈動,氣勢蒼勁雄渾、飄逸,用筆縱放自如,快勁流暢,把文的內容、書的形式結合得渾然天成,使人耳目一新。其作品充分展現了傳統書法的韻味,并融合了現代書法審美的情趣,使書法作品更具有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在長期的書法創作實踐中,不斷努力探索,追求具有自己個性,特色的書法藝術風格。作品受到國內外及藏家的喜愛并收藏。
葛棣與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秘書長徐里親切交流并合影留念
談起書法,葛棣諸體兼能,尤其擅長真、行、草。他的楷書雄健沉穩、風采高雅、神韻超俗;他的行草靈動奇巧、跌宕灑脫、時出新意。
葛棣與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美協主席、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親切交流并合影留念
書畫同源,在中國書畫中,這兩門藝術是相通的。中國書畫史上,很多大家都是書畫兼擅的。我是書畫都很喜歡,寫寫字,畫些畫,一方面是修身養性,一方面也是互補,各方面的休養都需要。特別是書與畫,結合得更近。我是以書入畫,以畫入書。總是寫字,畫意感不想,需要通過研習畫來增強書寫中的畫意。通過以書入畫,強調畫畫中的書寫感覺。我國古代大家在畫畫最后的落款都是某某寫,很少寫某某畫。這就是中國文人畫的顯著特征。就是寫的意識在畫里面,使畫更有看頭,更有品味的成分。書法中,沒有畫的意境,只是單調的線條,很難寫出精彩。我是通過書畫兼修,嘗試達到這兩種藝術的結合。
葛棣與中國國家畫院常務副院長盧禹舜親切交流并合影留念
欣賞葛棣先生的寫意國畫,能夠感受到他是在以心造境、以情渲染。細細品讀,那高潔的情操和崇高的思想,就體現于畫面之中。他的大寫意水墨多以荷、菊、梅為表現對象,同時也以恬靜淡然的姿態,描繪其高潔的情操和崇高追求的內容。他的畫作盡管表現了四季變幻中物象的風貌,而多數情況下,在表現秋荷秋菊、魚、草和人物這些作品中,畫面的內斂,給人一種靜默感,這是畫家心境的寫照,更是畫家思想深度的表達。他的寫意國畫也極富禪韻,那種悠然自得的畫面,彰顯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寂靜大美的超凡境界。在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只有追求內心寧靜的人,才能繪就出這樣寧靜深沉的畫面。
葛棣與中國國家畫院理論研究部副主任、著名畫家梅墨生親切交流并合影留念
著名畫家潘天壽曾說:“中國畫以意境、氣韻、格趣為最高境地”。每位作者都有自己的風格,一件作品的問世,都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反應,是作者精神氣質,感情意念的流露。
應邀參加中國美術館潘天壽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
一幅好的作品,可以將賞讀者帶入其畫意之中。在體會畫面的精神內核的同時,賞讀者的精神面貌也會得到感染或升華。我喜歡郝先生的畫,因為在這樣一個喧囂,快節奏的社會里,像他營造的這種靜謐自然、返璞歸真、天人合一的境界,使我的思維和精神得到了莫大的滋養。
葛棣與北京宣和書畫藝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單玉志親切交流并合影留念
“路漫漫其修遠兮”,葛棣正以一個詩人的情愫、畫家的執著和行者的淡然,一步一步地朝著藝術的圣殿邁進。筆者相信,他的藝術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遠,越走越高。
作品欣賞:
責任編輯:王星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