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乃華夏名山之首,有景觀和文化雙重意義,自古就是江山社稷的象征。它們既是遠古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又以象征中華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聞天下。素有“五岳歸來不看山”之說。自古以來,很多文人雅士、丹青妙手就以“五岳”為題材進行著詩文書畫的創作,將五岳的文化精神予以極大豐富并向更為深廣的領域傳播。
李德福,1952年生于北京,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著名山水畫家,高級郵票設計師。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郵政集團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其繪畫作品曾數十余次受邀參加國內外大型美術展覽和文化交流活動,并作為國禮贈送給西班牙、澳大利亞、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政府部門收藏。也曾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并出版有畫冊、專著等多部。2009年被中華慈善總會授予“中國愛心慈善美術家”稱號。
在李德福近半個世紀的藝術生涯中,無論是工作還是繪畫創作,他均以“五岳”為重要題材,潛心追尋著自己的筆墨意境,創作出了大量優秀作品。而由其設計、并由國家正式發行,且多次獲得國家級專業類大獎的眾多郵票代表作品里,便有舉足輕重的《衡山》郵票。此套郵票,不僅向世人展示了衡山的自然與人文景觀,也使大家一睹了古老南岳的個性及風采。據悉這是其最早開始接觸和設計的五岳文化郵票,距今已二十余年。為了衡山郵票的設計,在當時甚為艱苦的條件下,依然來到南岳,實地考察、挖掘和提煉相關素材,也由此與南岳衡山結下了獨特且深厚的情感。
此次重游南岳,其在日志中深情地寫道:“回顧1989年在接受衡山郵票的創作任務時,曾經來過這個地方。當時看到這里的群山俊秀的山巒就激動不已。但由于時間的緊迫沒有來得及在此寫生,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今天再次來到這里更加調動了我的激情,激發出了我的創作欲望。此刻雖然已經是早春二月,但是山上的積雪還沒有完全融化,稍有些寒意,卻并不感覺嚴冷。在陡峭的山路上支起畫板開始寫生,以此了卻我當年的遺憾。同時通過此次寫生,也主要想以繪畫的語言來再次表現‘南岳如飛’‘秀冠五岳’的魅力。”
的確,五岳之中,對于唯獨雄踞南方的衡山,在畫家李德福的筆下,有著說不盡、訴不完的故事和精彩。他雖為北方人,其作品卻常以南方的山水為主要表現對象。用他自己的話說便是,“南方山水更加吻合自己的心性,更加適合詩情畫意的表達。通過對它們的描繪,能夠更加反映和體現出自我的審美情趣與藝術主張”。事實也的確如此,觀看他的作品,首先感受到的便是意境美。意境在他的筆下被營造得異常唯美動人,能使每一位觀賞者看其作品后都會心馳神往,渴望走進畫里,住進他筆下的靜美家園。
在李德福看來,他的水墨畫更適合表現南方山水,而且由于工作的原因,去南方出差的機會多,于是就順其自然地繪畫南方山水。南方山水,它那種天清氣朗、那種自然節奏、小橋流水、詩情畫意的情景更易于入國畫,更貼合寫意青綠,更容易出韻味,使內容與藝術形式更為統一。
北宋繪畫理論家郭熙曾在《林泉高致》中講到,“世之篤論,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畫凡至此,皆入妙品”。畫家李德福筆下的山水便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因其青綠山水色彩的生動性、筆墨的抒情性、內涵的豐富性以及獨具的韻味感,也更加容易讓人產生此番聯想和沖動。
眾所周知,南岳衡山不僅自然風光秀美,群峰疊翠,萬木爭榮,流泉飛瀑。歷史源遠也甚為流長,文化底蘊極其深厚。據史料記載,炎帝、祝融曾在此棲息,堯、舜、禹均登臨祭拜,歷代帝王或遣使,或親臨祭祀。自堯舜以來,南岳衡山作為五岳之一的歷史已達四千余年。此外南岳也是中國南方唯一最古老的人文始祖的祭祀山。祭祀文化是南岳文化的源頭,自舜帝南巡至隋唐至清,歷史上有記載的朝廷遣使祭祀南岳的就有120次之多,民間祭祀就不計其數了。如今,每年都有數百萬游人,懷著種種美好的心愿,從四面八方來到壽岳靈山尋求精神上的慰藉。
此次,畫家李德福像其他游客一樣,心懷虔誠,不遠千里,在時隔二十余年后,從北京重新走進南岳衡山,參觀了南岳廟、水簾洞、會仙橋、龍鳳溪、藏經殿、磨鏡臺、祝圣寺、方廣寺、福嚴寺、祝融峰等眾多標志性景點。不過,與之前所完全不同的是,此次則是以一位藝術家的獨特身份和特殊視角,用手中的畫筆來重新記錄衡山的一草一木,見證衡山的璀璨文化,并以其最具代表性的寫意青綠之獨特表現手法來對衡山的眾多景致加以藝術性的表達和豐富、文化上的體現與提升。如果說二十年前,南岳因衡山郵票而更加為天下所知曉;那么此刻,南岳則因李德福筆下所創作出的非凡景致而更加耀眼奪目。
在評論家們看來,畫家李德福的青綠山水作品,工麗而無匠氣,緊密而不纖弱,雄偉卻又秀雅。畫如其人,人如其畫,他無疑是當代青綠山水畫家隊伍里的優秀代表。其作品以南方山水為主要表現載體,并吸收了北方山水的雄渾與大氣。他在長時間觀察、寫生、積累、提煉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繪畫審美與創作樣式。且作品畫面中,大多會營造出一種純凈幽遠、超然物外的意境,表達著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精神文化內涵。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作品多為寫生后所得。他十分注重寫生、重視深入生活,主張師法自然,從自然中、從真山真水里積累素材、汲取營養,從而使得自己的作品更加富有新鮮的生活氣息以及淳樸的自然之美。而且他還特別注重情景的挖掘以及角度的攝取,往往在別人最容易忽略的地方發現美的存在,并將其記錄下來、反映在畫面中。
與很多畫家寫生所不同的是,他多是拿著毛筆在宣紙板上進行,且每一幅都不是草草了事,也不是粗枝大葉的概括、勾勒或涂抹,而是非常認真細致、一絲不茍的完成。寫生時,他并不只是把自己感覺喜歡和滿意的山石、樹木等畫下來,等回去后再組織畫面,而是在整個寫生過程中都格外注重山石樹木等的整體布局、氣韻精神,并努力感受眼前景物給心靈所帶來的沖擊與震撼。
為充分表達畫面的主題思想和美感效果,他非常重視在一定的空間內如何來更好地攝取和安排物象的位置與相互關系,以及如何更好地來表達自我的主觀感受。因此在動筆前,他會很認真地觀察思考,用心去觸摸景物,從景物中捕捉其脈絡,尋求其形態,領悟其精神與內涵,而不是急于去動筆。但一旦動筆,其每一筆每一墨都能夠看出其情感的流露和傾瀉,線條的長短粗細,墨色的濃淡干濕,都體現著他對景物,以及對筆墨本身的感受和韻律節奏。而待他把每一幅寫生稿最終完成的時候,你會發現,與其平時精心的創作沒有太大區別,甚至完全可以作為創作的作品來欣賞,完整且精彩。實際上他已經把寫生當做另一種形式的創作來對待,以其認真嚴謹的創作態度來完成每一次寫生、每一幅寫生作品。
當然,在李德福的一些青綠山水作品里,也并非完全是真山真水的原版再現,很多作品也是在實景實物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的再加工與再創造。其目的就是為了使整個畫面更加富有詩情畫意的效果和意境,也更加能夠徹底地抒發自我的性情,以及升華作品的藝術性與可讀性、促進觀賞者與畫面的融入感與親近感。因為他始終認為,在山水畫,尤其是青綠山水畫的創作中,詩情畫意的表達是異常關鍵和極為重要的。沒有詩意的作品便沒有了生機、丟失了鮮活、缺少了情韻,從而與真正的中國傳統山水畫之精神實質相悖。
在此次南岳行程快要結束的時候,畫家李德福還去了離衡山不遠的茶陵和炎帝陵景區,參觀了工農兵政府舊址、毛主席在茶居室、南宋古城,以及炎帝陵等,不僅領略了茶陵的人文與自然風光,還接受了紅色愛國主義教育,緬懷了華夏始祖——炎帝。在炎帝陵景區內,有座“詠郵亭”,亭中立了一塊《炎帝陵》小全張郵票漢白玉紀念碑,而該套郵票的設計者,不是別人,正是畫家李德福。1998年,其專門為炎帝陵設計了此套小全張郵票,包含了炎帝陵景區核心景點的“午門”“行禮亭”和“陵墓”,深受集郵愛好者喜歡并收藏。為紀念該套郵票的正式發行,當時的湖南省郵電局和株洲市人民政府專門在炎帝陵景區皇山修建了這座“詠郵亭”,作為目前國內唯一一座紀念郵票發行的“紀念亭”和“紀念碑”,現已成為炎帝陵景區一道極具特色和內涵的文化景觀。
回京前,受當地郵政部門的盛情邀請,李德福一行又來到了縣郵政局大院,眾多郵迷愛好者早已在此排起長隊等候,他們手捧珍藏已久的“炎帝陵”郵票冊,滿懷期待地希望得到眼前這位著名郵票設計師、畫家李德福先生的簽名,整個簽名儀式持續了近兩個小時。
李德福老師給衡山郵票收藏愛好者和炎帝陵郵票收藏愛好者簽名。
融學養入丹青妙境,化品德為寫意文章。謹以此句獻給李德福先生。讓我們衷心祝愿他的藝術之路越走越遠!
點擊觀看:
重走五岳——著名畫家李德福走進南岳衡山
https://v.qq.com/x/page/x0392oxwo44.html
責任編輯:王星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