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賓美院院長、副院長、系主任來王榮院長(右二)工作室藝術交流
大地施恩慷慨境 靈靜筆觸虔敬心
如果說一個人的作品得到大眾的喜歡,那說明他的畫有一定廣度;如果說一個人的畫得到美術館的收藏,那說明他到畫有一定的深度。如果說一個人的畫 ,作為一件國禮贈送給外國元首,那說明他的畫就具備了一定的高度。
2016年6月2日上午,我國駐多哥大使劉豫錫先生在深圳市五洲賓館將中國愛德藝術院院長王榮先生的杰作“春山多勝事”油畫作為國禮贈送給了多哥共和國總統(tǒng)福雷?埃索齊姆納?納辛貝先生。這幅油畫當時給我的印象是:暖……春意盎然;雅……蒙朧中存意境。而畫家王榮院長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斯文儒雅。
雪域寒山
認識王榮先生的油畫,緣于2013年8月由中國集郵總公司出品的郵冊“靈靜風情”。郵冊內不但有充滿中國畫意境的10枚意象油畫明信片,還有那喀麥隆共和國為“慶祝中喀兩國建交40周年”而發(fā)行由王榮先生創(chuàng)作的、圖案為“胡錦濤總書記與喀麥隆共和國總統(tǒng)保羅?比亞先生”的寫實油畫紀念郵票。
在五洲賓館期間,我與王榮先生聊起了他的詩意油畫:“我怎么看,您的意象油畫都蘊含著中國畫的意境。雖然自然風光并不具備豐富的精神和情感,但我卻通過您的大作,卻讓我領略到了中國自然山水的內在精神”。
王榮先生談到:“自己的油畫給人的感覺確實有中國畫的山水精神。我的油畫將融西畫的光影,結合油畫民族化的思考,使畫面有空靈的意韻。且我的畫跳躍性大,有虛幻的、有蒙朧的、有用抒情的筆調的寫意情懷。從畫中可以看到莫奈的影子、趙無極的精神,還有吳冠中早期的思考。我的作品已經從印象走過意象,向抽象發(fā)展。當然,在采用西畫材料上輔以現(xiàn)代新材料,以顯示畫面的沖擊力,表達出自己信仰的純真”。
春回江南
王榮先生還談到:自己非常喜歡書法、戲劇藝術等民族文化,特別喜歡聽音樂,西洋音樂有力量、民族音樂有小家碧玉,非洲藝術則有色彩美。且還喜歡從跨界藝術中吸取養(yǎng)分,將不同符號進行重組。多重藝術的結合,視覺、聽覺的融匯,從而形成了他自己作品的沖擊力。
王榮先生,1963年出生于江蘇鹽城。民革黨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基督教愛德藝術創(chuàng)始人、中國扶貧開發(fā)協(xié)會藝術扶貧辦公室主任等。出版畫冊有:《王榮畫集》、《愛的希望》等。曾入編:《中國當代美術家人名錄》、《中華興國人物辭典》等。拍攝有電視專題片有《筆筆真情畫人生》、《辦畫院的畫家》等。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上海電視臺、江蘇省電視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人民政協(xié)報》、《中國文化報》等媒體相繼專題報道。其油畫作品《春回江南》、《夢中的水鄉(xiāng)》、《雪中情》、《花與果》、《荷花》、《梅花》、《蒼山莽川》等作品被美國、法國、英國、新加坡等17個國家領導人珍藏。
荷花
王榮先生說自己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基督教的靜、空靈、圣潔和靜靈感染著自己。他首創(chuàng)以宣傳和平、博愛、愛國、愛教為宗旨的中國愛德藝術院。“愛德”是基督教的別稱,寓意為“大愛無邊、德行天下”。為此,王榮以博愛為宗旨,決心通過自己的畫筆感染人、凈化人的心靈。應該說,《圣經》中的所有文字是不可能企及的高峰,它正視和贊美,想像力,理想主義,對世界和人的友善,情感,肉體感覺,精神的勇氣,恐懼感,一切生物的美……。為此,《圣經》精神感染了王榮先生,使他更加堅定自己的信仰。
的確,人的一生,必須有信仰;藝術家的一生,必須有抱負和追求。信仰的堅持,必須從善出發(fā);藝術的堅持,必須從美入手。
蒼山莽川系列
為什么說王榮先生的意象畫能給人“詩意般的情境”呢?仔細欣賞,王榮先生的油畫與我國宋代山水所傳遞出的信息如出一轍,蒙朧中透出詩意,揮灑中融入真情。強調的是“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讓人領會“景外意”乃至“意外景”的境界。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畫意》中談到“寫貌物情,攄發(fā)人思。詩是有形畫,畫是無形思……境界已熟,心手已應,放始縱橫中度,左右逢源。”自然山水雖然并不存在精神和情感,但人們在觀察其自然風貌時,卻能夠通過自己的情感去感受到了山水的內在精神。同樣,意象油畫強調的是以寫印象和感覺,忽視對自然景觀的真實描述,筆底下的畫作既非具象、也非抽象,而是似畫非畫、似真非真的景致。它強調的是“意”,突出的是“情”。畫面空間則以平面化、抽象化處理,融入中國畫構圖處理形式,留有大片空白和空間,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以處理好油畫中國畫意象的難題。
王榮先生的油畫給我們的印象是意境為先,講究人與自然的交流與共鳴。在他眾多的畫作中,無論是“春色滿園”、“雪景”、“蒼山莽川”、“雪域寒山”、“雪村”、“春山多勝事”、“秋山疊韻”,還是“江南采蓮處”、“荷花”、“梅需遜雪三分白”等,無不充滿著詩心,跳躍出詩情,傳遞著詩意和詩境。讓人感受到畫家通過對大自然的感悟,寄予大自然無限的情懷,精神與自然融為一體,看到畫家悲憫人的善識。
蒼山莽川系列
“雪域寒山”畫面上,雪域高原冬天的寒云欲雪,薄薄云層籠罩著大地,枯黃的青草蒼茫而無力抗爭,但畫家以其清勁的筆觸,展現(xiàn)了自然界頑強抗爭的希望。北宋歐陽修在《試筆》畫論中談到“蕭條、詹泊,此難畫之意,畫者得之,覽者未必識也。故飛走遲速,意近之物易見,而閑和嚴靜,趣遠之心難形”。畫論中說明中國文人畫家是以蕭條、詹泊、荒寒、簡遠為山水畫最高境界。而王榮先生的意象畫作,就讓人感受到了北國冬日的蕭疏、冷峻、詹泊、簡遠之蒙朧之境。鑒于王榮先生的詩意油畫之作,陳健和詩一首:“馀霜輕覆疏草枯,寂靜寒空花無蹤。清峭雪域凝冰露,遙見天際曉色濃。”
“蒼山莽川(一)”同樣是一派早春雨霽的景致,似鄉(xiāng)村有嫩綠,似江湖有歸舟,似山川有雄渾,似田野有冷煙……。畫家筆下的景致已沒有局限于感觀上、文學意義上的畫境,而是經自己的眼睛和心靈過濾后,寫出了詩意般的情境。陳健由此吟出:“溪山彤霞破曉風,峰巒雨潤染晴空。野水疏樹輕煙起,遠靄鵝黃醉老翁。”
英國赫伯特?里德《藝術的真諦》“移情作用”中談到“藝術能夠‘打動’我們的說法準確地道出了藝術的特質,觀賞者的經驗過程帶有情緒色彩”。同樣,“秋”,是畫家選擇最多、表現(xiàn)最多的主題。王榮先生的“秋山疊韻”,就是一幅當代的“疏林秋晚圖”。簡闊風清而淡然畫面上,雖天寒紅葉稀,但若淡若疏而飄動的云彩,卻寄托著畫家寂靜而坦白清明的心境。陳健感嘆其畫作“霜葉輕吻寒塘殘,秋云輕懸茅草嘆;黃葉終歸隨波去,秋蟬無奈喚不還。”
王榮先生“雪村霧靄”系列(一)畫作,冬天的鄉(xiāng)村,雖有裊裊炊煙,卻也樹木蕭蕭,沒有了綠樹如蔭的點綴,蒙著一層薄薄雪的鄉(xiāng)村道路上不見了行人,顯得有些冷清。陳健為此而題“平野蕭蕭雪幾重,疏木斜陽鳥相呼;簾外霜凝曉寒逼,凍折屋后一棵松。”
蒼山莽川系列
“江南采蓮處”是那寬闊的湖水、漫舞的荷田。荷花臨風送馨,荷葉掩映紛披之狀,透出一派江南清夏之美。為此,陳健又以“湖光山色空天閑,信步荷塘漫無邊。徐徐荷風染綠意,霧鎖嵐煙翠影連”以及“和風輕柔芙蕖閑,素妝曉露羞紅顏;芳菲不因時光逝,獨步蓮塘雨后天”頌之。
王榮先生的油畫打動我們內心的,是那些既陌生、又熟悉,且隨著我們心情變化而變幻的景色。他的意象油畫景隨人心,心隨景動。自然風景,畫家可以隨意創(chuàng)造,可以對其部分外貌作適當的省略、夸張或忽略。正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談到“取其質”、“窮其要妙”。畫家通過手中畫筆挖掘出隱藏在自然景物中所透露出來的人文價值,表現(xiàn)出中國文化的意蘊的山水、田園,讓畫面在似與不似之間產生美感和魅力。特別是在他那淡雅而明快的色調上,我們看到了寧靜、感受到了友善。
中國古典繪畫是介于具象與抽象之間的藝術,是重意而輕客體描寫的造型。可能沒有主題,但卻讓人感受到充滿了空氣、水,使人聯(lián)想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景象。而西方印象派則以絢麗閃耀的陽光色彩,表現(xiàn)歐洲古典優(yōu)美風景的田園風光,西方“畫境”與中國畫“意境”就有了“似與不似”的關系。
作為中國人,我為什么會以中國畫的“意境“角度去欣賞王榮先生的風景意象油畫?其實,藝術談,無非是談自己的感受而已。欣賞,并不一定局限于技法上談感受。蒙朧的畫面你看到的,并非人家也感受得到;人家看到的,你也不一定有體會。只要你喜歡,只要賞析不離主題,只要是談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完全可以從有限的空間,去探討無限的話題。從空靈、寬闊、靜謐、蒙朧印象出發(fā),以舒心的感覺去抒寫。
何況,油畫民族畫,油畫意象化,在今天,已深蘊國人之心。
責任編輯:亦飛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