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國油畫院舉辦的“藝術家開門行動”第二期如約舉辦,10位粉絲走進了中國油畫院院長楊飛云的畫室,撲面而來的是一種質樸的古典人文氣息,最能夠抓住粉絲們注意力的恐怕就是靠在墻角的巨幅孔子畫像了,仔細一看,旁邊還錯落地放著很多小幅的孔子像,于是,對話由此打開:
楊飛云在工作室
問:這是您最近的畫作嗎?怎么把握孔子的形象?為什么要畫這么多小稿?
楊飛云:這是最近國家的一個重大歷史題材項目,讓我畫孔子。
孔子的人物形象不太好確定,一個什么樣的孔子能承擔我們心里的那個孔子呢?孔子在我們心目中一定不是現實中的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一個精神性的體會。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孔子。孔子的原形有記載:山東曲阜人,身高1.91米,力氣很大,一個人可以扛起一個城門,據說有獠牙,頭上有疙瘩,但是我不追求這些,國畫講求的是描寫一種意象,但如果完全根據意象來的話,寫實油畫就沒有了親和力。最后我還是想從一個儒雅的、海納百川的謙謙君子的角度出發。
畫小稿是因為很難確定,我找了很多原型,寫生,最后是把好幾個人的東西放到一起,自己想著來畫。
工作室一隅楊飛云畫的孔子小稿
孔子小稿
問:從開始到現在進行多長時間了?
楊飛云:從布置這個事開始已經有兩三年了,但是真正畫是在去年底。前面一點點做收集,進行的慢一些,今年就很快了,最近要結稿,結稿以后可能還得放大,送到國家博物館,做陳列。
問與楊飛云一起探討孔子畫像
問:我剛看到這幅畫覺得想象中的您就是這個樣子,仔細一看又不是。
楊飛云:很可能一個人走到內心深處都是他自己,一個人的局限也是他自己,魯迅寫出來的東西一定是魯迅,不管他寫的誰,氣息都是魯迅。曹雪芹寫所有的東西都是他自己,不可能完全寫出個別人。每個人內心深處其實都是自己,通過他自己過濾后的一個東西,而不是像照相機一樣把它直接記錄下來,所以畫畫都是畫的內心,你的感覺、情感、審美、選擇、捕捉、表達、控制。
問:我是一名美術老師,美術課的第一節孩子們會問我“老師,什么是美術?”我對美術的理解都是從百度上,從教科書上獲得的具體的文字定義:一切創造美的藝術就是美術。但是我覺得這些從精神領域里,從內涵上都不夠,請楊老師幫我們做深刻的解答。
楊飛云:“一切創造美的藝術”太概念了。美術要用一句話來說的話,是用一點專業性的技術去表達一個人心里的美感。主要是表達人心靈的美感,并不是一種概念的美,而是靠心靈、情感、感受,用繪畫技術來表達心靈對美好事物的感動,這個技術可以是聲音技術、舞蹈技術等。但是美術是一個靜態的一目了然的東西,讓你一眼看過去你的感覺全在里面,沒有說把一張畫研究了一個月之后再告訴你說“這是張好畫”。一個人心里要有美感,他對美的事物才有反應,心里如果沒有美,任何美的事物在他心里都不起反應,或是丑的,心里痛苦時看到陽光會煩,而當你心里非常寧靜或是有一種正常健康的心理的時候,陽光燦爛的日子會激發出你內心里很多美好的東西。
問:您現在功成名就了,什么是讓你覺得快樂的事情?
楊飛云:我每年都到博物館去看,我的畫室里擺著很多大師作品的臨摹,我知道我們和大師經典藝術的差距。中國的油畫雖然有一百多年,但是比起西方歷史上最高峰的大師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比起中國畫家的高度也有很大差距,比如說齊白石、黃賓虹。最讓我覺得高興的事大概就是畫得更好一點。
問:您平常有什么業余愛好嗎,比如高爾夫球、烹飪等?
楊飛云:別的愛好沒有,我這個人比較古板。有的時候他們誘惑我出去玩,我沒興趣,我的興趣就是看看書、聽聽音樂。
看書的話,一般是一些經典的書,比如《圣經》、中國儒家早期的東西,還有一些是繪畫和美術史,藝術家傳記。其實我們這一代人很糟糕,屬于文革時期被耽誤的一代,我們上了一個小學就開始文革了,我66年12歲剛剛小學畢業,就開始大串聯,之后有兩三年時間恢復上學,然后就畢業下鄉,去工廠,沒有上太多的學,讀太多的書。
問:您怎么進入畫畫這個行業?
楊飛云:我幾歲就開始畫畫。小的時候,老師告到家里說“這個孩子在書本上亂畫,不好好聽課。”我母親看著我整天在那里畫畫,很生氣,就把畫抓起來燒了,不讓畫,她覺得男孩子畫畫沒出息,結果文革來了畫畫就很有用,畫毛主席像、宣傳畫,到處有人請我畫畫、寫美術字,然后就鍛煉出來了,實際上不是學的,那個時候是“用”的,小學時大家都有美術課。
問:您幾乎沒有什么緋聞,好奇您年輕的時候有放縱過嗎?
楊飛云:我祖上是山西忻州人,爺爺的爺爺那輩從山西走西口到了內蒙包頭,家族傳統觀念很重,幾代人住在一起,我小的時候可能受這種影響太重。再說農村也沒有多少像你說的可以放縱的事情。
這個可能也跟小時候的管教和自己的喜好追求有關,齊白石說過,繪畫乃寂寞之道。什么是寂寞之道呢?像半個僧人,半個和尚,棄絕了很多的事情。你們不知道畫畫的樂趣,畫畫的樂趣比在外面放縱要好得多,想想梵高就知道了,整個生命投入進繪畫里,繪畫不是一個外在的東西。
問:我覺得畫家應該奔放一點,我的理解是應該有一個身心的滿足,如果你的基礎的東西,比如生活不美滿或是肉體沒有滿足,這個時候你去追求精神就很容易空掉。
楊飛云:有的畫家死的時候只剩下一張床,什么都沒有,很苦的,但是一樣畫出好作品。梵高吃喝都得不到不滿足,但是梵高的畫是世界上最滿足的畫,這個叫滿足,就是他在畫上呈現給你的是一種滿足;還有一種人,可能生活非常的奢靡,但是他的畫看上去沒有滿足。
這個滿足怎么說呢?就是他把那個東西凝聚到一個情感的載體上。你說的那個肉體的滿足是分開的,比如先要吃的特別過癮,生活得特別高級,再旅游夠了,所有的事玩完了,回來畫畫已經沒精力了,也不可能畫畫了。
問:你的感悟哪兒來的,難道就是讀書、別人的畫里,你的營養呢?
楊飛云:實際上,藝術家是最實實在在每時每刻在生活的人。藝術最糟糕的是每天關起門來畫畫的人,很多人沒進步,跟外面隔絕。現在好多年輕人都有這種條件,可以關起門來不跟人接觸,就在畫上做,一段時間之后,這個人就傻掉了,越來越不想見人了。藝術是必須進到生活里去的。
問:您談到在鄉村的題材或者是不受現代社會影響的地方更容易產生一些有生命力的作品, 這是為什么?
楊飛云:藝術最怕表達的是人為的不自然的東西,這樣的東西,其實不需要藝術來表達。高更在19世紀末去塔希提體驗原始人的生活,我想高更畫的塔希提跟塔希提本身的原始圖騰繪畫差距太大了,反而給人類一個提醒和震撼。米勒、柯羅從巴黎跑到郊區巴比松畫農民,梵高、塞尚都是跑到普羅旺斯、阿爾這些地方畫大自然。
我們可以吃嫁接出來的甚至轉基因食物,但我們更追求原生態的東西,下鄉不是說要畫落后的東西,而是在源頭上尋找人類本源的東西。
問:現在一些年輕畫家的畫看起來很輕,沒有厚重的味道,你怎么看年輕這一代的油畫發展?
楊飛云:要有一個訓練、學習的過程,這有點像一個球員,需要經過分階段的訓練,彈跳、速度、反應、帶球、奪人或者其他。西方的油畫到現在近六百年,這六百年來是有遞進關系的,但出現的大師是有限的,所以繪畫要做到高處,達到那樣一種文化經典,是挺難的。
連畢加索這樣的人都要到巴黎,因為當時法國已經積累了好幾百年,前面有了幾代人的積累。沒有不學習的,達芬奇解剖了幾十具尸體才知道解剖的一點知識,印象主義知道光學原理才知道色彩是有三原色,光里面的七種色光、色溫這些東西。齊白石也花了那么長時間來積累,一直到60歲才開始成為一流的藝術家。
藝術如果說到高處,是代表一個民族文明的兩大特點,一個是科技,就是自然科學;一個是人文,就是人文科學。而人文科學最高體現就是藝術,我們想一想,希臘民族、埃及王國都沒有了,但是他們的藝術留下來了。習主席說到,人類最終留下來的痕跡實際上是藝術品、藝術。視覺藝術就是繪畫、雕塑、建筑這樣的東西,這些東西是一個民族經過一代代的積累最后達到的高度。
楊飛云與粉絲合影
問:像我們這樣很喜歡畫畫,也愿意去畫,上了各種油畫訓練班,但沒有方向,不知道怎么去提高,您有什么建議?
楊飛云:把功利先去掉,不要想當大畫家,只想把畫畫好就好。你能夠深入進去的部分可能是有價值的部分。還有模仿的部分可以啟發你去學習,但是只模仿是沒有用的,齊白石不是說,似我者死,學我者生嗎?另外,光有愛好,如果沒有這方面的才分,也沒辦法。
有一些人成為大畫家,一方面他有好的機緣,又不斷地得到鼓勵,如果沒有鼓勵就很難有動力畫下去了。
另外,大家一起切磋的時候,慢慢在眾多能力強的藝術家當中確立自己,然后在眾多的高水平當中提高自己,又要在眾多的藝術討論中把握自己的藝術。
楊飛云作品賞析
楊飛云作品
楊飛云作品
楊飛云作品
楊飛云作品
楊飛云作品
楊飛云作品
楊飛云作品
責任編輯:亦飛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