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君作品
自然,是圣人“含道應物”生發寓理的基源,也是畫家“澄懷味象”感通藝術精神的憑借和載體,中國畫早從魏晉時期涉足山水,就說明了人類在滿足自身、尋求自由精神方面有著強烈的內在需求,畫家通過自然之象與“道”相通,借自然之象通達人性之自由境界,讓自然引領心境,離形去智,體察自然的博大和深邃,繪畫之境也將隨著對自然的體悟而深廣。
自然,蘊含一切法則和審美意韻,在人的眼中是一個無限的世界。繪畫和自然有著同一的無限趨向性,這種無限讓生命從現有實在界的困頓和囿限中得以解脫,在人與自然觸動心息、物我兩忘的瞬間,“我”早已分解于自然的形色之中。感性自然,建立意象的無限世界,這正是畫者精神超越,通達自由的渴望,意象的無限性正是藝術永恒存在和生命尋求的根本,自然是激發畫家創造的感性之源;沒有感性觸發,繪畫也將失去情愫和生命;感性是畫家與自然交匯的投射口,雖然感性還是實在界的有限結合。但缺失感性的筆墨必為泛泛之式。“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繪畫的一切法則本源于自然,萬象有形,形生差異,卻盡歸于“道”。看似靜態的自然,卻給了我們無限智慧和潛在力量。
康君作品
中國畫的筆墨特質在于與情感、審美價值的契合,這與西方傳統繪畫語言表述有著根本的不同,筆墨是中國文化的情態特征,筆墨潤涵著中國繪畫精神層面的重要內容,筆墨的重要不言而喻,但筆墨的意義是以個性化精神的傳遞為基礎,不要讓筆墨成為取寵的砝碼和迎娶他人青睞的嫁衣,筆墨應由內在的感受而生發于外,這外在的筆墨才有靈魂和存在的意義。筆墨觀念的開放是繪畫變革的前提,如此筆墨的傳達和表現才有更多的可能性,不然筆墨語言的發展到宋元代時代也就可以了結了。也不會出現黃賓虹、林風眠、這樣開拓性的大家。其實歷史上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筆墨變革的訴求,當然談筆墨只是局限于繪畫語言的層面,筆墨的背后是繪畫觀念的反映。繪畫離不開技能,創新不是簡單地技法改變,它是與繪畫理念,筆墨語言、造型達意、形式構造,立意造境相匹配,創新是全方位的變革。如今筆墨成了中國畫變革的瓶頸,那是因為畫者還缺少綜合統籌的能力,單一和自閉必然導致惡性循環,依附更多的是筆墨帶來的自足,視乎把筆墨看做通達中國畫藝術的唯一救命稻草,因為除了在乎筆墨,其他已是無能為力。
康君作品
繪畫上賦予筆墨的承載力越多,約制其外展發揮的可能性就會越少,筆墨本身依附于形體就是一種負擔,這與書法的純粹線性不同,如果繪畫中的線條照付先前的程式與經驗去承接新的形態和語境,必然又促使其走向回歸先驗復制傳統的境地。藝術發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推陳出新的過程,是適應時代生態進化的過程。繪畫創作就是將時代精神灌注于對傳統的分解與鑄建之中,創作是包容后的純化整合過程,創新是建立在傳統范疇基礎之上并賦予新的意義,就是繪畫傳統精神和創新關系有效內化,以及自我感受和表現的外化實踐過程。變革是歷史的必然,是畫家內需的驅動力,是在分享一種觀看方式。
康君作品
繼承和創新永遠是一個古老而鮮活的話題,沒有繼承,就沒有創新。在藝術發展中,繼承是手段,創新是目的。傳承不是一成不變的,傳承的存在方式是致用的選擇和結果。傳承即有物質屬性,又蘊含精神介質,只有激活傳統的精神介質,才可言其對傳統文化精神的傳承與弘揚。借古開今以不斷適應新時代人們對于審美的需求。時至今日,繪畫傳統精神仍然受到遏制和曲解。傳承精神不是傳承表面程式,只有真正理解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才有真正意義上的傳承和發展。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人們對于傳統的“理解”始終處于一種動態之中。不同時代對于傳統的解讀都有以時間為條件下的不同詮釋,每個時代都有不同視角和價值取向。在美術史長河中不同的審美觀念和價值認同各自泛著奇光異彩。那傳統到底是什么?是唐宋形神兼具的人物畫;宋元法度完備的山水畫;還是明清借物言志的花鳥畫,面對豐厚的歷史積淀,每個畫家都有各自的判斷和取向。
康君作品
康君作品
“遵循傳統者”是在他熟悉的世界中辨認出熟悉的代碼,去證實我們已經找到的東西。而對于”革新主義者“來說,希望為新實踐找到證實的愿望,去修改以往的代碼。藝術家的作品不知不覺地提供了一個強化性的符號,這個符號能為我們眼中的自然視像進行編碼,這也是中國畫程式化形成的重要依據。但這種強化和提煉應是感受后的升華,而不是無視感受的斷然模仿。繪畫猶如一個自設的“陷阱”或“圈套”,
又像一場“闖關游戲”,規則備注難度,觀念決定著她的形態和水準。是落筆于程式,不斷復制模仿先驗,還是置身荒漠,勇于挑戰,赴會未知的境遇,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因循”還是”抗爭”是一個不小的考量。美術史一直在傳承下變革,但任何時代的變革也沒有像近現代時段上發生的如此倉促,“山鄉巨變”數千年的農耕社會急轉而向工業文明,我們甚至來不及太多思考。從五四新文化運動、新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文革時代到“85”新潮等革新思想中,中國在各種藝術流派的現代性試驗中艱難尋求以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但對于現代性的理解和探索我們卻還知之甚少,缺少足夠的思想準備與實踐積累后的的時間檢驗,雖然有時理論新鮮卻不乏空洞,成了一種表層概念,模擬之多,創造之少,這必然流于平庸,更與偉大作品無緣。偉大的作品就在于她充滿神秘和模糊,其中摻雜著焦灼不安的情緒與矛盾,甚至躁動和疑惑。以西潤中,中西調和是中國畫變革的主要動力,在中國美術史上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繪畫傾向和潮流,中西調和是代表著現代中國繪畫的時代精神,多元化融合是中國畫未來的發展方向,氣韻、線性、感受、調和這四項應是構筑現代中國繪畫內涵和生命的基本特征。
康君作品
以自然的生機觸動筆墨,以內化心源提升境界,以西潤中調和形式,中國畫的變革仍然有著更多的可能性。中國水墨必將生生不息,水墨未來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繪畫體現的是一種智慧,一種信仰,一種修煉。當專注和沉默綁定繪畫;當自己成了一種虛擬存在;在一切沒有轉換回歸現實之前;繪畫才是繪畫。
走進自然,我與繪畫永遠在路上……
康君于羅通草
2016年5月
康君
康君簡介:
一九七三年生,原籍吉林柳河,畢業于北華大學美術學院,師從徐善循先生,志于水墨的當代性研究,現為衢州學院藝術系副教授,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浙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衢州開明畫院畫師,衢州市政協三衢畫院特聘畫師,衢州市僑界文藝協會理事,作品被國家環保總局,吳道子美術館中國扶貧基金會等組織及個人收藏作品曾在北京、杭州、鄭州、南昌、寧波、舟山、衢州等地展出,三次舉辦個人畫展。
責任編輯:一一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