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銀
王曉銀簡介:
王曉銀,1965年生,當代著名人物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甘肅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甘肅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甘肅國畫院副院長,中國老子書畫院名譽院長。
夕陽、晨曦、戈壁、大漠、駱駝、草原、村莊……一幅幅頗具張力的畫面給人以無限的想象和思索,營造了意趣盎然、格調高雅、色彩奪目、意境悠遠的藝術境界。這是中國彩墨駱駝創始人、著名畫家王曉銀先生的作品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 細觀其作品,發現其駱駝畫大體呈現兩種不同的面貌,一種是純水墨的,一種是彩墨的。大自然中的駱駝皮毛是不帶顏色的,為什么要創作彩墨駱駝呢?這是畫家在傳統的基礎上“靈心自悟”、大膽創新、推陳出新的結果。 藝術都是來源于生活的,是對生活的寫照。作為少數民族的畫家,王曉銀常到裕固族生活的場所——大漠戈壁里體驗生活。“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他必然會觀察到,在晨曦或夕陽映照下的駱駝會呈現金黃或血紅的顏色。清代著名畫家金農詩云:“夕陽返照桃花塢,柳絮飛來片片紅”。柳絮本來是白色的,但夕陽的余暉卻給它抹上了一縷玫瑰紅。它們其實是一個道理。有了“目亦同應,心亦俱會”的觀察,剩下的就是“以形寫形,以色貌色”的創作了。 石濤在《苦瓜和尚畫語錄》里說:“古者,識之具也。化者,識其具而弗為也。具古以化,未見夫人也。嘗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識拘之也。識拘于似則不廣,故君子惟借古以開今也。”石濤在其著作里批判了“泥古不化者”而鼓勵“借古以開今”的創新精神。當然,創新是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創新。離開了繼承,所謂的創新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王曉銀的彩墨藝術的創作,大約受到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啟發:
一是明代著名畫家藍瑛的彩墨山水,即用“重彩沒骨”法繪成的山水畫。畫面色調明麗,色彩對比強烈,爭妍斗麗,在運用石青、石綠、朱砂、赭石等礦物質顏料方面獨具特色,具有特殊的裝飾美感。其畫法既不同于勾線、填色、描金的大青綠山水,也不同于水墨皴染為主、設色為輔的小青綠山水;
二是唐三彩駱駝、馬、仕女。唐三彩是一種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黃、白、綠為基本釉色,后來人們習慣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它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采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
三是敦煌壁畫。敦煌壁畫在結構布局、人物造型、線描勾勒、敷彩設色等方面系統地反映了各個時期的藝術風格及其傳承演變,以及中西藝術交流融匯的歷史面貌,藝術價值彌足珍貴。甘肅金昌市距敦煌莫高窟不遠,王曉銀參觀敦煌壁畫占了地利人和,跟外省的畫家相比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了。
綜上所述,王曉銀先生借鑒、吸收了多方面的知識和營養,發揚“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陶泳乎我”的主觀創造精神,經過積極探索,縱筆揮灑墨彩飛揚,靈活運用點抹皴擦等技巧,創作出了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彩墨駱駝人物畫。有的用彩墨散鋒絲毛,再用水墨略染;有的先用彩墨暈染,再以水墨絲毛。無論用哪一種技法,畫面的駱駝都顯示出毛茸茸的蓬松感和立體感。在美術創作中,不論山水、花卉或動物,色彩不僅是對大自然具體物象的反映和表現,同時也是色彩對比的體現,冷中有暖,暖中有冷,要求色彩對比得豐富和強烈,畫面才有魅力。這就不難理解畫家筆下的駱駱色彩的豐富:既有大自然的色彩,也有畫家感情的色彩。就像金碧和青綠山水的色彩也遠比生活中的物象要絢麗一樣。且彩墨駱駝和衣著鮮艷服裝的裕固族人十分和諧,成為大漠戈壁畫面中一道亮麗的風景,達到了“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 大漠戈壁的自然環境是惡劣的,風景是壯美蒼涼的。但王曉銀先生筆下的駱駝,似乎是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驅趕了畫面中的冷色和荒涼,給人以美的愉悅和智慧的啟迪。
王曉銀作品欣賞:
王曉銀作品
王曉銀作品
王曉銀作品
王曉銀作品
王曉銀作品
責任編輯:詩詩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