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龍
在中國畫這塊藝術園地里,無數仁人賢士志存高遠、身體力行,為傳統國畫藝術傾注了自己的熱情,并且成果豐碩。當代山水畫家劉志龍就是其中尤為突出的一位。劉志龍,字硯遲,號醉文,1970年生于河北省任丘市,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金秋書畫院專業畫家,河北省博藝書畫院理事。
藝海轉益多師
作品欣賞
劉志龍自幼習畫,素描、水彩、花鳥、雕刻等無所不能,且自具情調。古語有言:“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他最后專攻國畫山水,并自成格調。
據他回憶,最初對繪畫的興趣來源于舅舅。他說,自小在舅舅家長大,舅舅酷愛繪畫,尤愛素描,小時在一旁看他畫畫,自己也跟著在一旁亂畫,舅舅可以說是繪畫的啟蒙老師。
上小學時,小人書風靡一時,劉志龍說:“我那時候經常照著小人書臨摹,甚至畫滿了家里的墻壁,滿墻的涂鴉沒有遭到父母的責怪,這也給了我莫大的鼓勵。父母 很支持我畫畫,從這點來看他們沒有扼殺我小時候最初對于繪畫的喜愛,我至今都很感激他們保護了我童年時候的畫畫夢。”
劉志龍在踏入繪畫之路后,積極拜訪畫壇名士,并先后拜李鐵莊、許文杰、陳國明為師。經過認真的學習、精心的參悟后,積累了扎實雄厚的筆墨功力。可以說,三 十四年里未有一日不是筆不離手、畫不離心。他的作品參加過省、市及全國美展并獲獎,且積極參加省內外藝術交流活動,受到當代藝術界的關注,確立了自己在國 畫領域的地位。
他推崇的大家是山水畫家白庚延,繪畫初始風格多有白庚延的影子。他說,白庚延的山水畫總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也是我一直所追求的繪畫境界。白庚延先 生擅長山水,人物,所作山水繼承傳統,并取西畫之長,樸實厚重,氣勢暢達。他作品的氣勢磅礴,熱烈、奔放、拙樸、蒼勁,帶有對大好河山的謳歌。白庚延先生 一生“山水畫要為民族造像”的宏偉志向,通過其山水畫表現的淋漓盡致,“白氏水法”在藝術界可見一斑。劉志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像白庚延先生一樣,能 擁有自己的山水圖式是我一直所追求的。”
作品欣賞
寫生飽游飫看
劉志龍能夠在國畫山水這個領域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與他重視寫生不無關系。他說,以前畫花鳥畫時,特別喜歡出去寫生,在一次太行山寫生旅行中讓他對名山大川起了創作靈感,從此畫筆定格于山水畫。
張大千曾說:“多看名山巨川、世事萬物,以明白物理,體會物情,了解物態,才能胸中有丘壑,下筆依據”。劉志龍正是傳承中國古典畫家飽游飫看的自然寫生 觀,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他表示,這樣的親身經歷產生更多的激情與熱情,因而才能創作出具有不同尋常的感染力和表現力的作品。
劉志龍時常深入自然山川,體味和感悟不同氣候下山水的形態變化。其足跡遍及各地名山大川,他曾多次登臨太行山、黃山、峨眉山、華山等地,以及他的家鄉河北 十大名山: 霧靈山、祖山、長城嶺、小五臺山、野三坡、白石山、狼牙山、天桂山、駝梁山、蒼巖山等,可謂萬里風光盡羅于胸中。因此,在劉志龍筆下,山水作品境界壯闊、 氣勢恢弘,充滿了生命力。劉志龍行走于山林的同時,他還曠游自然,如白洋淀的天藍水碧、徽州古鎮的建筑,這些人文景觀無不在他筆下一一呈現,入畫更有一番 人在自然的情致。
作品欣賞
墨端生風雷
劉志龍融于自然,用筆墨描述著自己對大自然的眷戀和熱愛。文中有言:“丈山尺樹,寸馬豆人。遠山無皴,遠水無痕,遠林無葉,遠樹無枝,遠人無目,遠閣無 基。”(《山水節要》)劉志龍在創新的同時又尊重法度根基不失傳統,筆墨飽蘸著自己的悉心體味和創造,用有形之筆,繪無形之意。
縱觀劉志龍的山水畫作品,構圖繁復重疊、皴擦、勾線、上色同時進行,散發出莽莽蒼蒼的峻異之氣;墨氣雄渾厚重、設色通透,層層積染。行筆流暢穩健,線條簡 練剛勁,以長短、疏密、奇正的有序組合,表現出山石奇峭峻拔之勢。畫中峰巒疊翠、丘壑幽深、江流開闊、舟艇競發、村舍隱隱、草木華滋,頗有“豎劃三寸,當 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之氣勢。他喜好寫意,愛畫懸崖峭壁,用筆大膽不落窠臼,但絕不標新立異,他說,創新是一方面,尊重法度根基還得著傳統入 手。
同樣是山水,劉志龍生性灑脫,常在筆墨與內容構圖上不拘小節。造型、墨法、設色已成大章;丘壑體貌,則盡出己意。用筆揮灑自如,自由的形態與筆墨語言的展現無不透逸出獨具個性的藝術靈性。在中國當代藝術一派浮躁鋪張的世相中,劉志龍的藝術姿態實屬不易。
據了解,劉志龍正在創作一幅20米長的山水畫,名字叫《太行行》。另外,他的山水畫集也即將出版,到時,必會為山水畫界添上豐厚的一筆。
作品欣賞
作品欣賞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