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院高研班導師李剛
近些年來,在多種書畫展覽交流活勱中,我注意到一位相比本地區畫界前驅,年齡屬于晚一輩的畫家張玉根,他在地區性畫家群體中稱得上是一位入古出新,師出有門,砥礪研磨,既勤奮不懈,又可見才情的后起之秀。我多次觀讀他在不同時期的繪畫作品,感覺他在藝術道路上的折轉進程,以一個畫界同道人的冷靜眼光觀評和預測他的畫風畫路畫格。在多次的交談之中,更加感覺到張玉根性情的溫厚放達和言談舉止的率真樸直。
我認識張玉根的時候,是他在中央美術學院國畫學院進修時。從不多的幾次見面之中,得知他在高中畢業后便師從河南名家丁中一,袁維新等老師,在老師耳提面命之下臨摹古人山水畫。嗣后進入湯陰縣文化館從事美術創作工作,并到河南大學、河南師范大學進修深造。在這一時期前后,張玉根曾經深入學研與創作一段時間的民間繪畫藝術。于是,在其筆底積淀而成人物造型的稚拙天然和色彩奔放熱烈的畫藝特色。張玉根在從民間繪畫到山水繪畫的嬗變轉身過程中,即表現出他對于繪畫藝術的悟性與判析、選擇與吸納的能力,老師們深切地感受到他在溫厚性地之中涵蘊的聰敏智慧。
當我幾次觀看到張玉根的幾個時期的一些作品后,感到國畫界一位新的畫家即將脫穎而出,不禁想到古人的那句“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詩句。
張玉根一力學研之時,又在藝術心意之中不乏宏闊追求。深知轉益多師,師宗高擘和取法乎上的道理,他不激不厲,扎實行進,相信春蠶食桑,化蛹成蝶,另辟新境的道途艱辛。他雖是一位業余從事繪畫藝術的畫家,但潛深的畫藝修為使他不會止步于已得的心手雙暢、怡情適性之中。于是他又勇敢地去實現自己藝術之路的轉身,在畫種的新選和藝術品類的置換之中塑鑄新我。這一決定是他在藝術道路上的成功選擇,更是心中氣度、性地坦厚的必然。終于在人生處世不拘小節之中作出更為切合自我性情的畫路選擇。
幾十年以來,我作為一名學院美術工作者,長期沆瀣亍書畫藝術界,對于大多數有成就的書畫家比較熟悉。對于河南畫家謝冰毅、李明等先生的繪畫成就感佩至深,久為仰慕。這幾位先生作為張玉根的指導老師可謂名至實歸,身名不陋。
真心實意地對他進行解疑釋惑,指明道途,傳授技法,啟發文思,真是玉根之福澤,畫界所共欽。謝冰毅畫作的酣暢斬截、內嚴外放;李明畫作的勁健蒼古、筆墨精絕;二人于筆墨造型的厚積薄發之中直見性情,自高格調。使畫面的空靈幻化更是難以企及。張玉根可謂校師得門,接近正果,畫事三昧一如醍醐灌頂。
就當代中國山水畫而言,它所涵泳與顯示的藝術內質、意象外展,已經不僅僅是凝固局限于自明代中后期以來的傳統程式,而是不斷地兼容吸納并融匯著外來觀念,多元要素。因此,對于當代中國山水畫的定位與形式構成之拓展,已經是三代中國畫家接踵相續、探索實踐的文化任務,“入古出新”“轉益多師”和“抱本守素,不失真元”這些觀念則是普化畫壇的箴言。張玉根在這一系列繪畫語言的形象表述之中,已經取得驕人的成果。而他又以其性情、氣質、觀念、勤奮,一經步入山水畫藝術門檻,便迅速展示出對這一畫境諸般經旨的聰敏迅悟,以大氣度構圖,俊健之筆力,斬截灑放之點畫,大膽設色,從而營造出畫面宏調、意象拙樸的作品。筆墨生發于氣勢之中,法度映掩于放曠之內,一種果敢勇健之氣息沛然而出。
張玉根自然知道,在數百年的以大小寫意畫為主素的傳統理念之中,古人一直注重“書畫同源”的原則,他在學畫的早期一定知道書畫并出,相映共契的古來道理。我認為僅就畫家手段而言,書畫俱佳既是文格要旨,也是畫家的文化自覺和學養修持。張玉根在多年習畫進程中,有先見性的注意了寫字,鐘情繪畫,不忘書氣。以書入畫,點線內蘊;以畫配書,畫面文采。而稍觀張玉根近些年來在他的許多作品中的長短題名與記跋書作,也一如其性靈氣質和風格,也與畫面諧和著一種渾穆疏簡,結體寬博,用筆率意的特色,大見壯夫氣度。
我相信,張玉根今后一定會以其性地和勇氣,在既往成果基礎之上繼續探索前進。一定不負前輩老師之期望,繼續研習實踐,展擴藝術視野。在藝術創作中沉浸心思,“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充分享受創造中的忘我;也必然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漸次抬升到更高的藝術與學養層次。
在這篇小文之中,我沒有更多地去對張玉根的繪畫道途和一些代表性畫作的細節進行分析評判,因為“技進乎道”是永遠的法則和理念。所以至于對畫品的具體評說,慧眼常在,知者非寡。何須門外置喙,妄做覡人!還是那句老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已。
二零二五年四月于北京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