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張載是北宋時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關學”創始人,在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程顥和程頤把他與孟子相比,朱熹則把張載與周敦頤、邵雍、程顥、程頤并列一起,可見張載在理學上成就非凡。除了精通理學家之外,張載又擅長繪畫山水人物,是多才多藝的“文人畫家”,從他的詩詞和畫作《春耕圖》予以證實?!稌S自儆》詩篇是張載的傳世佳作,詩曰“畫前有易不知易,玄上求玄恐未玄。白首紛如成底事,蠹魚徒自老青編?!贝嗽娛拙洹爱嬊坝幸撞恢住笔侵冈谶M行繪畫創作之前,如果不了解易經的哲學思想,可能會對繪畫的意境和表現手法感到困惑。由此可見,張載不單精通繪畫的“畫理”,而且認為“畫理”與“易經”是相通的,正如其說“萬物皆有理”。
從學者黃錦祥發現的《張載春耕圖》可以看到,張載的繪畫理論主要體現在“易經”的哲學上,他的創作對自然和人文有深刻的理解,強調氣候變化與環境的關系,使畫面富有生命力。張載提出的畫論“畫前有易不知易”之句,既通俗易懂,又富有哲理,表明人和萬物都是天地所生,性同一源,本無阻隔。在這首詩中,張載強調“學畫的人應當特別注意讀《易經》,因為畫畫的人要觀察萬物,掌握其特征和規律,才能繪畫出好作品。”
張載將易經的哲學運用到繪畫上,創作出《春耕圖》這一杰出藝術魂寶。他的畫學理論彰顯在造型、情理和氣韻方面。張載提出“太虛即氣”的宇宙觀,認為萬物皆由“氣”聚散而成,陰陽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被后世王夫之贊為“上承孔孟,下啟千年”。晚年的張載,在橫渠鎮買地實踐《周禮》井田制,劃分土地疏通水渠,并親自繪畫《春耕圖》促進農耕,提高農作物收益,至今陜西眉縣仍存有“八水驗井田”遺跡。
宋代是中國繪畫最寫實的時代,給中國美術史留下了大量至今仍難逾越的經典作品。如同張載《春耕圖》寫實畫作一樣“蔚然生意”,當中所描繪的農耕景物格外傳神,達到藝術的最高境界。在格物致知、觀照物理的審美中獲得超然的理趣和神趣,使藝術從自然規律運動中得到性情的陶染和精神的升華。黃庭堅說“觀物必造其質”,這是宋代寫實精神的體現。宋人韓拙在《山水純全集》言:“惟畫造其理者,能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心會神融,默契動靜于一毫,投乎萬象,則形質動蕩,氣韻飄然矣。”
《張載春耕圖》是北宋大儒張載創作的一幅田園山水畫,簡稱為《春耕圖》。舊裱,絹本設色,縱16.5厘米,寬16.2厘米,畫面構圖生動,筆墨精妙,極具神韻。署名橫渠(張載別名),為張載罕見的傳世佳作。此畫被發現于宋版古籍里,僅半尺見方,彌足珍貴?,F為著名書畫家黃楨祥、黃錦祥所藏,是張載唯一傳世的墨寶真跡。此作主要描繪一對中年夫婦在農田耕種的情景,借此表現出作者淡泊功名向往大自然的生活。張載把兩人的不同神態繪畫得惟妙惟肖,充滿了濃郁的鄉土風情。
由于時間久遠等因素,《春耕圖》的絹質自然陳舊老化,左右兩側細絹均有脫落,主體畫面保存良好,小而精美古趣盎然,使人贊不絕口。畫中的老松蒼古雄勁,婀娜多姿,枝干曲折蜿蜒,伸向廣闊的溪田。樹后繪有一座草亭,亭前放一竹籮筐。夫妻倆挽起袖子、卷起褲腿正忙著干活。農夫頭戴斗笠(草帽),正彎下腰整理水田,妻子拿著一筐秧苗幫助布秧,大家各自分工明確、動作嫻熟,干勁十足。身旁溪澗水流湍急,仿佛能聽到潺潺的流水聲。張載的《春耕圖》不單生動活潑,讓田間鄉土充滿了濃濃暖意。此作構思奇巧,生動活潑,呈現出生機勃勃的農耕景象,富有宋代文人畫氣息。它的尺寸雖然不大,讓我們得以窺見張載高超的筆墨技法。據悉,學者黃錦祥在整理舊藏古籍時發現了張載“春耕圖”,被夾在宋刻《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古籍中。
橫渠是張載的別號,人們尊稱他為“橫渠先生”。著名書畫家黃楨祥書寫的“橫渠四句”出自張載《橫渠語錄》,原文如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因其言簡意宏,歷代傳頌不衰,自古以來成為讀書人的最高理想。張載作為北宋最具代表性的大思想家,以其“關學”著稱于世,僅有《張載春耕圖》真跡傳世,難能可貴。然而,橫渠先生的存世畫作極少,故其書畫之名鮮有人知。
張載的成就不僅體現在哲學思想理論,更體現在書畫學術領域,《張載春耕圖》反映了張載深厚的藝術造詣。張載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氣一元論哲學體系,開辟了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的新階段。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與張載“為萬世開太平”,皆將眼前之憂升華為千秋之慮,為人類社會構建良好的精神價值觀。張載論畫“以講理為主,欲從理以求神趣。”通過哲學之思參與到繪畫理論建構中,他在《春耕圖》中畫出一男一女夫妻倆,形神兼備充滿朝氣和活力,在藝術實踐中講理、尚理、求理,形成千年的美學共識。
從《春耕圖》“對角線”研究發現,畫面正中心點為一個“圓點”,正是農夫頭上的圓形“草帽”,體現了張載“以人為本”的美學理念。他以人為核心點展開描寫,又以45度角為節點,署上名字和畫出草亭方位(如上圖所示) 。由此可見,張載是首位提出“易理作畫”的大文學家,他運用易理繪畫出富有哲理性的《春耕圖》,通幅布局疏密有致,妙不可言。通過空間、結構、節氣的協調達到和諧統一,如其所說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學者黃錦祥有詩曰:“易理丹青本不同,橫渠理學妙相通。如非契合東坡意,論畫憑形見似童?!贝嗽娒麨椤懂嬛幸桌怼?是黃錦祥創作于2025年3月的一首七言詩,體現了文人畫家的藝術思想。詩中闡述張載易理和美學的融通與蘇軾畫理的相互關系,強調作畫不應僅僅停留在對客觀對象外形特征的準確捕捉與刻畫上,而應超越形似,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氣質與意境。
在《畫中易理》詩篇的前兩句,黃錦祥指出易理(易經)與書畫藝術原本是兩個不同的文化載體,但經過哲學家張載巧妙融匯在一起,使《張載春耕圖》內在的氣韻、氣理與易經風水的氣局神韻相契合,展現出大自然陰陽和諧之美。第四句“論畫憑形見似童”與蘇軾提出“形理兩全”畫論觀點一致,大意是指若評論畫作僅以其外形是否相似作為標準,那便如孩童般見識淺陋。繪畫之道,形似固然重要,但神似更為關鍵。一幅畫作若能形神兼備,方為上乘之作。蘇軾和張載一樣能詩善畫,是北宋文學史上的文壇巨星??上甏眠h,他們的作品大都已散失,罕有流傳至今,故極為珍貴。
據資料記載,同是北宋時期的文人畫家價值不菲。如2018年11月佳士得香港拍賣蘇軾《枯木怪石圖》以4.63億元成交,可見蘇軾、張載的傳世畫作極為珍貴。公元1057年,38歲的張載與蘇軾、曾鞏等同榜進士,卻在汴京相國寺講《易》時,因二程(程顥、程頤)的學術鋒芒主動撤座,成就了“虎皮椅讓賢”的千古佳話。這次退讓,也更加彰顯了張載“為往圣繼絕學”的胸襟,特別是他提出“畫前有易不知易”的繪畫理論,充分展現了張載在文學和藝術領域的卓越成就。
張載(1020~1077),字子厚,自號橫渠,世稱“橫渠先生”,尊稱“張子”。祖籍大梁,鳳翔郿縣(今陜西眉縣)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畫家、理學創始人之一。有珍貴的《張載春耕圖》真跡傳世,為其罕見的田園畫佳作,繪畫出生動的農耕情景。張載生于官僚家庭,少年時就喜歡讀書寫畫。除了儒家經典,還大量閱讀了佛教和道教的書籍。嘉祐二年(1057年),中進士。先后任祁州司法參軍、丹州云巖縣令,后遷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等職。創建了“橫渠書院”,邊授徒邊著書,漸漸創立了代表自己思想體系的“關學”學派。傳世畫作僅有《張載春耕圖》,著有《正蒙》、《橫渠易說》、《橫渠語錄》、《經學理窟》等,后人編為《張子全書》。
在張載的田園詩中,也反映出《春耕圖》的真實畫面。如張載在《牧牛兒》詩歌寫道“牧牛兒,放牛莫放澗水西,澗水流急??囵嚒7排D徘嗖菖?牛臥得草兒亦懶。兒懶隨牛莫著鞭,幾年力作無荒田。雨調風順租稅了,兒但放牛相對眠。”詩中張載告訴牧牛的兒童,這里“澗水流急”不宜牧牛,這與《春耕圖》畫中“溪流湍急”的情景是一致的 (如上圖) 。因為田邊水流較急,畫中并沒有牧牛兒的身影,只有一對中年夫婦在耕種,農夫正彎下腰整理水田,以雙手為稻田疏松土壤并拔除雜草,其妻子在一旁熟練地幫助布秧,塑造出溫馨獨特的農務景觀。張載采用薄紗類細絹繪畫《春耕圖》,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最早的《春耕圖》之一。
張載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早已后人的座右銘影響深遠。學者黃錦祥稱頌張載“橫渠四句”說:“橫渠四言,超凡入圣。思行俠義,儒風永存。傳道關學,千秋熠熠?!秉S錦祥認為,張載是德才兼備的大儒,是圣賢之軀。其中,張載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家,影響了中國畫對自然和意境的追求。他的思想和藝術成就,在當代依然熠熠生輝。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