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再生,千古不易
國家藝術基金2024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
——《海外中華優秀傳統書畫數字藝術展》盛大開幕
六月的廣州,陽光燦爛、生機勃勃,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迎來了一場文化盛事。國家藝術基金2024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海外中華優秀傳統書畫數字藝術展》于2024年6月30日下午3點在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隆重開幕。此次巡展由華南師范大學主辦,旨在通過數字技術手段,讓流失海外及臺灣地區的中華優秀傳統書畫作品得以在國內廣泛傳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華南師范大學副校長陽成偉、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宏寶、校史文博館郭小川館長等領導,中山大學藝術學院楊小彥教授以及來自省內多所高校藝術學院的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開幕式。廣東省粵東西北美術輪訓教師和廣州市學校美育工作提升項目校代表教師共80余人參加了活動,開幕式由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黨委謝朝陽書記主持。
陽成偉副校長在致辭中表示,希望通過展覽,為觀眾梳理中國古代繪畫與書法的發展脈絡、講述中國故事,呈現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旨趣。同時,也冀望觀眾銘記國寶流失海外的歷史,只有振興中華,才能更好地守護文物、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
項目負責人、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羅廣教授宣布展覽開幕,并在論壇環節中分享了打造“數字再生博物館”的心路歷程,從數字技術的發展到對品質的追求,只要有相應的知識儲備、策劃能力以及數字資源,就能把“數字再生博物館”建成一個可踐行的理念。
開幕式后的論壇上,專家學者們共同就海外中華優秀傳統書畫作品的文化研究及傳播進行了探討。研討會主要圍繞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書畫作品的文化價值、增進我國青少年對國家文化認同的路徑與方法、流失海外的中國經典書畫研究與傳播價值、美術館進校園、美術展進課堂的實驗模式、講好中國故事,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美育路徑探討等議題展開。
論壇由著名學者中山大學楊小彥教授主持。他提出數字再生博物館不僅要展覽,還要下沉到基層,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方式,也是大數據、網絡時代一個非常可喜的新傳播渠道。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凱宏教授表示,數字再生博物館非常契合國家藝術基金的初心,講中國故事,向國內外交流,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廣東財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王少斌教授認為數字再生博物館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結合,面對系統全面的書畫作品,數字化傳播具有現實意義,文化傳播和基礎美育的結合具有開拓性。
肇慶學院美術學院院長李小軍教授對羅廣院長發出邀請,希望數字再生博物館能夠來到肇慶學院展覽,挖掘、推動地方文化。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廣東省美術教研員鐘國榮老師提到,項目符合省“百千萬工程”的戰略要求,展覽已經走進粵東西北,5月份去河源,6月份去到湛江展覽。能讓偏遠地區的孩子看到這么高清的藝術作品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此次展覽對中小學師生以及校長們的觸動都很大。
廣東省美協少兒美術藝委會副主任張思燕教授提到美育教育過程里的實際應用,她認為數字再生博物館有利于提高老師、學生的眼力。我們可以通過藝術引導港澳子弟學生,先愛這個藝術,同時愛他生活的地方,愛我們的祖國。通過藝術作品培養港澳子弟國家認同、文化認同的意識。
華師美院教師華年副教授在本次論壇提出藝術作品借助數字技術進行交流,它的價值意義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示。同時提出,經典書畫作品進校園,顛覆了中小學教師的教學場景,使這些資源有轉換為課程的可行性。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博士、廣州藝術博物院學術部副主任黎麗明研究員用“灑下一粒種子,長成一片森林”來形容此次項目。怎么樣普及美術教育,或者說通過美術作品怎么樣去講中國文化,數字再生博物館的這一批作品就是我們的答案。
最后,羅廣院長呼吁,希望能夠通過本次國家藝術基金的項目,在這樣的一個更大更高的平臺上,打造一個具有學術引領的學校美育平臺:數字再生博物館!讓文物活起來,提高其展示傳播水平,不僅能進一步加強對文化遺產的傳承弘揚、活化利用,而且能讓承載著歷史記憶的“靈魂”傳承永續,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重現中華文化璀璨光彩。
撰稿:陳雨欣
攝影:彭宇憲 譚淵俊 梁立典 歐陽可乙 詹欣和
編輯:陳雨欣
初審:廖智輝
復審:羅廣
終審:謝朝陽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