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陽城在今洛陽市市區一帶,始筑于隋煬帝大業元年(605),稱東都或東京。隋煬帝詔令尚書令楊素、納言楊達和將作大匠宇文愷負責營建東京,宇文愷擔任具體的規劃、組織工作。由于洛陽漢魏故城屢遭戰亂破壞,新城址確定在其西十八里外,南直伊闕,北倚邙山,東越瀍河,西臨澗水,洛水橫貫城區。這里水陸交通便利,地勢險要,便于控制關東和江南,向四方征收貢賦。唐太宗時,設為洛陽宮。唐高宗長居洛陽,改稱東都。武則天以洛陽為超越長安的政治中心,在這里號令天下,改稱神都。唐中宗復位后,最終返回京師長安,洛陽恢復東都稱謂。五代諸朝或以洛陽為京師,或以開封為京師,設洛陽為西京。北宋沿用西京建置。北宋滅亡之時。隋、唐、北宋洛陽城慘遭破壞。金代以隋唐洛陽城內東城一帶修建新城,即今日洛陽老城的前身。
一、南寬北窄的梯形都城布局
隋唐洛陽城平面大致呈南寬北窄的梯形,都城由郭城、皇城、宮城、東城、含嘉倉城、曜儀城、圓璧城、玄武城(陶光園)、倉城、附屬小城、西苑、上陽宮、市場等組成。
郭城即大城,隋稱羅郭城?!缎绿茣?地理志》載:“東西五千六百一十步,南北五千四百七十步,西連苑北。自東城而東二千五百四十步,周二萬五千五十步,其崇高丈有八尺?!蓖夤潜痹珫|起今唐寺門村西,西至苗家溝東南,東西全長約6138米。東垣南起城角村西北,北至唐寺門村西南,南北長約7312米。南垣西起古城村西北,東至城角村西北,東西全長7290米。西垣分為洛南和洛北兩部分,洛河以北,郭城城垣即宮城和皇城西垣,南北長2808米,洛河以南,城垣北起洛河南岸,南至聶灣村西,南北全長2333.6米;另計今洛河河道南北寬1750米,合計西垣南北總長為6891.6米。整個隋唐洛陽城面積四十七平方公里。宮城和皇城位于郭城的西北隅。郭城城垣隋代是短垣(矮墻),到武則天長壽二年(693)重建外郭城墻,加高了城墻。
郭城除西面無門外,東、南、北三面共有八座城門。南垣三門,自西向東為厚載門(隋曰白虎門)、定鼎門(隋曰建國門,位于今洛陽市洛龍區古城東路與洛龍路交叉口西300米處)、長夏門。東垣三門,由南向北為永通門(位于今洛龍區李樓鄉賀村南約200米處)、建春門(隋曰建陽門)、上東門。北垣二門,由東向西為安喜門(隋曰喜寧門)、徽安門。郭城南垣的定鼎門是非常重要的一座城門,它北經定鼎門大街,過洛河天津橋,直達皇城南垣中門端門,和宮城南垣正門應天門,連接皇城、皇宮,構成隋唐洛陽城的中軸線。定鼎門為三門道過梁式建筑結構,以城門樓為主體,兩側輔以垛樓,其間以城垣相連接。整個遺址由墩臺、門道、垛樓、隔墻、飛廊、闕臺、過水涵道、馬道、門外道路和水渠等遺址組成。門道寬5.8米,南北進深21.04米。隔墻共有二道,分別位于三個門道之間,隔墻寬度5.6米。東西飛廊位于墩臺和闕臺之間,兩邊對稱。東西垛樓或稱闕樓,分別位于墩臺東西兩側,平面呈長方形。馬道為折角式,位于墩臺外側。西涵道位于西闕西側,由青石砌成,呈南北走向,與城內外水渠相接。涵道穿郭城南垣,南北長3.1米,東西寬2.3米。水道底部皆平鋪長方形條石,石面上發現十六個菱形榫眼,用以安裝柵欄。在定鼎門考古發掘中,清理出許多駱駝蹄印痕跡,反映當時洛陽與西域商貿往來的繁榮景象,也是洛陽作為絲綢之路起點的有力證據。
郭城由于洛水橫貫城中,分為南北兩半。在隋代,北部分布著二十八個坊和北市。南部又可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與北郭相對,分布著三十九個坊和南市;西部分布著四十二個坊和西市。至唐代有一百二十坊,其中洛南八十八坊,洛北三十二坊。郭城內的里坊,因東西向道路和南北向道路的相隔,皆呈棋盤式格局。坊在隋時稱“里”,平面呈方形,長寬各三百步,坊內有十字街,四面坊墻居中皆開門,按時開閉。
以洛河為界,郭城內的街道分為南北二區。洛南里坊區南北向街有十四條(現發現十二條),東西向街有八條(現發現六條);洛北里坊區南北向街有七條(現發現四條),東西向街六條(現發現四條)。郭城街道寬度分為五種。第一是定鼎門大街,最寬,約120米?!盎食嵌碎T之南,渡天津橋,至定鼎門,南北大街曰定鼎街。(小字原注:亦曰天門街,又曰天津街,或曰天街。)”①第二是長夏門街、上東門和建春門街,寬約60米。第三是其他通往城門街道,如厚載門街、永通門街、長夏門街、安喜門街、徽安門街等,寬約30米。第四是坊間道路和順城街,寬約15米。第五是坊內十字街,寬約5米~8米。連接郭城南北最主要的橋梁是天津橋,遺址在今洛陽橋西側200米處。隋朝初建時,天津橋是一座浮橋,用木船相接。唐改浮橋為石柱橋,橋的跨度均為15米,橋墩全長20余米,均呈龜背形,石柱迎水面砌成尖角,可減弱水流對橋柱的沖擊,利于泄洪。從隋唐到五代再到宋代,天津橋屢被水毀,屢毀屢建。隨著洛陽城的毀棄,天津橋逐漸成了斷橋殘礎,湮沒在河床之下。
唐代洛陽城區建筑布局
二、整齊嚴謹的皇城
皇城居宮城正南,北與宮城相接,平面呈東西向長方形。皇城內有南北向五街、東西向四街,將皇城格化為不同的衙署區,分布著各種官署,主要有五省、三臺、五監、九寺、十二衛、十六府等中央官署及駐軍,另設有太廟、倉儲和接宿四方來賓的四方館舍?;食怯芯抛T:南垣三門,由西向東為右掖門、端門、左掖門;東垣二門,北為宣仁門,南為承福門;西垣三門,南為麗景門,北為宣輝門(隋稱西太陽門、唐稱西明門),中為開化門;北垣一門,為應福門。
宮城和皇城之東,其北有含嘉倉城,其南有東城。由于皇城面積狹小,無法設置更多的政府衙署,因而一些重要機構如尚書省、軍器監、少府監、大理寺等均建在東城。東城平面呈南北向長方形,有三座城門,分別為南垣偏西的承福門、東垣偏南的宣仁門、北垣偏西的含嘉門。
含嘉倉城位于今老城區北關一帶,是國家大型糧倉。倉城西偏南與曜儀城、西偏北與圓璧城、正南與東城相接,東隔泄城渠與洛北里坊區相望。隋煬帝建造東都洛陽城的目的之一,就是征收和積儲大量粟帛,因此,除了含嘉倉城以外,還設子羅倉(在皇城右掖門內西側)、常平倉(含嘉倉城西墻外)、回洛倉(今瀍河東岸的小李村、馬坡村的西南),以及洛陽以東鞏縣(今河南鞏義市)境內的洛口倉等。
含嘉倉城平面為長方形,南北兩墻分別利用郭城北墻一段及東城北墻,寬615米;西墻北起岳家村東北角,南至洛陽舊城西北角,南北長725米??偯娣e約43萬平方米。城四周夯土墻寬16.5米,現存厚度2米以上,有城門四座,即倉東門(東門)、倉中門或圓璧門(西門)、德猷門(北門)、含嘉門(南門)。德猷門為單門道,寬4.9米,進深17米。倉城的東南角是漕運碼頭,向東與瀍河、洛河相通,漕渠寬80米,深12米。倉城內分生活管理區與倉窖區。生活管理區位于西北部,面積約6萬多平方米,南面與東面有隔墻與倉窖區分開。倉庫區倉城內密布著約四百座倉窖,有十字街分別與東、西、南三門相通,東西成排,南北成行,行距一般為6米~8米,部分行距僅約3米,個別行距寬約15米。窖與窖的間距一般為3米~5米,個別也有不足2米的。唐天寶八年(749),全國各大型官倉的儲糧數為一千二百六十五萬六千六百二十石,含嘉倉納糧五百八十三萬三千四百石,幾近全國儲糧之半。倉窖中出土的銘磚上,記有唐代調露、長壽、天授、萬歲通天、圣歷等年號,以及糧窖在倉城中的方位、儲糧的品種和數量、糧食來源、入窖年月、運輸和管理人員的官職和姓名。從銘磚的文字內容來看,含嘉倉有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統,反映了隋唐統治者對含嘉倉的重視。
三、多城拱衛的宮城
宮城位于郭城西北隅,套居皇城之北,《新唐書·地理志》載:“長千六百二十步,廣八百有九步,周四千九百二十一步,其崇四丈八尺。以象北辰藩衛,曰紫微城,武后號太初宮,宮殿均在宮城內?!睂m城平面呈東西向長方形,東西垣各長1270米,北垣長約1400米,南垣中段向南突出呈“凸”形,長約1710米。
宮城由多重小城拱衛。北面有隔城三重,由南往北依次為玄武城(陶光園)、曜儀城、圓璧城。東有兩重隔城,一為東宮,一為左右藏。西有兩重隔城,一為皇子、公主居住的隔城,一為通往上陽宮的夾城。宮城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建筑有應天門、永泰門、乾陽門、乾陽殿、大業門、大業殿、玄武門、曜儀門、龍光門等重要門殿建筑。宮城內隋代主要宮殿有乾陽殿、大業殿、文成殿、武安殿、修文殿、元清殿、觀象殿、含涼殿等,唐代主要宮殿有乾元殿、紫宸殿、武城殿、集賢殿、仙居殿、同明殿、總昌殿、儀鳳殿等。這些宮殿宏大巍峨,富麗堂皇。
宮城正門應天門,遺址橫跨今洛陽都城博物館和洛陽日報社舊址,定鼎南路從門址中部穿過。應天門是隋唐洛陽城代表性建筑之一,它的正南依次是皇城正門端門、天津橋、郭城正門定鼎門,正北是明堂、玄武門、龍光門等,構成隋唐洛陽城的南北軸線。應天門為一門三道過梁式建筑結構,是一組以城門樓為主體,兩側輔以垛樓,向外伸出闕樓,其間以廊廡連為一體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體,規模宏大,氣勢壯觀。它對后代都城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如北宋汴京宮城的宣德樓,元大都的崇天門,以及明清北京城午門,無不是由這種形式演變來的,同時對日本、朝鮮等亞洲國家都城城門建制也有深遠影響。
明堂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的正殿,南距應天門二百步(約合300米),位于宮城軸線上,且正處于宮城的中心位置。明堂“凡高二百九十四尺,東西南北各廣三百尺。凡有三層,下層象四時,各隨方色;中層法十二辰,圓蓋,蓋上盤九龍捧之;上層法二十四氣,亦圓蓋。亭中有巨木十圍,上下通貫,栭、櫨、橕、?,藉以為本,亙之以鐵索。蓋為鸑鷟,黃金飾之,勢若飛翥??棠緸橥撸瑠A纻漆之。明堂之下施鐵渠,以為辟雍之象。號萬象神宮”。②明堂是舉行朝會的地方,原為乾元殿,武則天時改建為明堂,唐玄宗時拆改明堂,依舊為乾元殿。
明堂的北面有天堂,用以貯佛像,位于今洛陽市唐宮東路與定鼎北路交叉口東南角。天堂被人燒毀過,就地建佛光寺。
四、美麗的皇家園林
西苑是隋唐洛陽的皇家禁苑,隋稱會通苑,又名上林苑,唐初改稱芳華苑,武后時又改神都苑,因其位于東都宮城之西,故史籍習稱為西苑。隋時西苑規模宏大,極為豪華富麗,《隋書·食貨志》載:“苑囿連接,北到新安,南及飛山,西至澠池,周圍數百里。”西苑內有龍鱗渠,兩旁修造十六院,各居住一位妃子。西苑中還修造了人工山、人工湖,豢養著奇禽異獸,培植著奇花異草。隋西苑毀于戰爭,唐代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新建了許多離宮。唐代改建后的西苑,范圍大大縮小?!杜f唐書·地理志》載:“禁苑,在都城之西。東抵宮城,西臨九曲,北背邙阜,南距飛仙。苑城東面十七里,南面三十九里,西面五十里,北面二十里。苑內離宮、亭、觀一十四所?!?/p>
九洲池(今洛陽玻璃廠廠區內)位于宮城西隔城,北距玄武城南垣約254米,東距西隔城東垣約52米,西距西隔城西垣約44米。“在仁智殿之南,歸義門之西。其地曲屈,象東海之九州,居地十頃,水深丈馀,鳥魚翔泳,花卉羅植。”九洲池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約205米,南北寬約130米。已探明池內有六座橢圓形小島嶼。九洲池北面有兩個進水口,由玄武城內東西向水渠向南分流,洞穿玄武城南墻,分別在九洲池東北隅和西北隅注入九洲池。九洲池南面有三個出水口,其中二個位于九洲池南面岸邊兩個大型宮殿廊建筑之間,一個位于九洲池的東南隅。九洲池內島嶼上有三座亭臺,一個位于九洲池東部的島上;一個位于九洲池東南部的島上,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一個位于九洲池西南隅的島上,坐東朝西,平面呈長方形。九洲池四周岸畔錯落有致地分布著多處宮殿與廊房建筑,與九洲池水系相映成趣,統一和諧。又有明暗水道縱橫交錯,與九洲池融為一體。由此可見,唐代的九洲池是一處池邊有廊,水中有亭臺樓宇,飛廊相連,綠水倒映的人間仙境。
上陽宮是唐代洛陽宮城中最有名的宮苑之一。《舊唐書·地理志》載:“上陽宮,在宮城之西南隅。南臨洛水,西拒穀水,東即宮城,北達禁苑。宮內正門正殿皆東向,正門曰提象,正殿曰觀風。其內別殿、亭、觀九所。上陽之西,隔穀水有西上陽宮,虹梁跨穀,行幸往來。皆高宗龍朔(661—663)后置。”其內殿堂樓閣,鱗次櫛比,并有夾城通往宮城。上陽宮位于今洛陽市支建街附近,始建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不僅是皇家游賞休憩的勝地,也是高宗和武則天處理政務和宴饗群臣的重要場所。上陽宮中有一水池呈東西向,平面呈長條形,南北兩岸隨地勢屈曲,西高東低。水池南岸東西有廊房,南岸偏東廊房位于水池中部,平面呈長方形;南岸偏西廓房位于水池南岸偏西,東與偏東廊房相連,西部則略為曲折。水池北岸廊房位于水池北岸偏西。水池西部南北兩岸交匯處,恰當水池進水口附近,建有水榭,既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又可將兩岸廊房連接起來,便于游園觀光。石子路分布在水池南岸,共有二條。一條水池南岸東部蜿蜒向西,位于水池南岸二層臺上。另一條鋪筑于水池南岸臺地上,東西走向,路面用較大的卵石鋪成,沿水池岸曲折向西,于假山中穿行而過,最后達到水榭附近。假山主要以青石塊堆砌而成,共有六處,散布在水池南岸各處。上陽宮建筑以華麗著稱,唐人詩賦多有詠及。唐人王建《上陽宮》詩曰:“上陽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宮處處流。畫閣紅樓宮女笑,玉簫金管路人愁。幔城入澗橙花發,玉輦登山桂葉稠。曾讀列仙王母傳,九天未勝此中游。”③上陽宮園林布局嚴謹,構思精巧,廊房水榭,錯落有致,山石池水,自然成趣,充分體現了唐代高超的造園藝術。
五、繁華的商業市場
隋唐洛陽城內有三個大市場,分別臨近漕渠、通濟渠、和運渠,交通便利,商業十分發達。
北市在隋代叫通遠市,位于洛北里坊區內,今洛陽市林業學校一帶,占一坊之地。隋末唐初為臨德坊,顯慶年間(656—661)改為北市,晚唐時期廢市。其東臨安喜門街,南與景街坊、北與敦厚坊相鄰。在市東南的時邕坊、東北的殖業坊、西面的清化坊,都有旅館,殖業坊西門并有酒家。這種在“市”周圍的“里”分設店鋪經商的設施,是沿襲北魏洛陽城的體制。
西市在隋代叫大同市,位于洛南里坊區西南隅,今洛陽市洛龍區曹屯村和董莊村之間,占一坊之地。初稱固本坊,隋末唐初置西市,開元十三年(725)罷市。市東臨厚載門街,南即郭城南垣,北與廣利坊相鄰。
南市在隋代叫豐都市,位于南郭中心,長夏門街東側第一街,今洛陽市洛龍區曙光村和茹凹村之間。南臨建春門街,與嘉善坊相鄰,北臨洛河,與慈惠坊相鄰,且人工河道從南市通過,交通非常便利。南市平面呈方形,東西長和南北寬皆為510米左右。市場內的路網布局是以“十”字街為主干道路,隋唐至宋金一直沿用。在南市南北向街南門部分東西兩側,發掘清理出臨街店鋪遺跡,并在該段路面上清理出大量的骰子、圍棋子等,可能為出售娛樂用品的店鋪。三市中南市規模最大,隋代“東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內一百二十行,三千馀肆,四壁有四百馀店,貨賄山積。唐貞觀九年促半坊”。④
另外,建春門街北側清理出臨街的店鋪建筑遺跡,多層燒灶遺跡,層層疊壓,可能為一處飯店。隋唐時期里坊制度非常嚴格,嚴禁臨街開店。晚唐時期,雖然侵街現象屢有發生,但坊制基本上沒有被嚴重破壞。因此,這種臨街開店鋪成為普遍現象應發生在唐末五代至宋時期。
六、燒窯作坊
隋唐洛陽城的燒窯,已發現宮城內一處,皇城內二處,外郭城內東部三處,外郭城外一處,當屬于官營性質。以外郭城內東北部、含嘉倉城外東部、瀍河兩岸為中心,在東西長達1.5公里、南北寬約1公里的范圍內,密布了數量眾多的燒瓦窯群,是為營建洛陽城提供建筑材料的主要作坊。在宮城、皇城、東城內還分布一些窯址,規模小,數量少,應為修補時所建的。這些燒窯分工明確,多集中燒制某一種制品,窯床容積大,窯體跨度大,產量高,節省人力,便于管理,反映了隋唐時期燒窯較前代更加科學、高效,技術水平日臻成熟。
①[清]徐松《唐兩京城坊考》卷五《東京》“外郭城”條,第147頁,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
②[北宋]王溥《唐會要》卷十一《明堂制度》,第318—31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③[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卷三百,第75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④[清]徐松輯、高敏點校《河南志·京城門坊街隅古跡》,第15頁,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版。
《河洛文化論衡》徐金星郭紹林扈耕田等著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