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我國原始社會解體后出現的第一個朝代。由于處于早期國家階段,行政控制手段有限,夏朝先后選擇很多地方建置都城,斟鄩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曾長期作為都城。斟鄩位于今洛陽市東,在偃師市區西南約九公里處,稱為二里頭遺址,距今四千年左右,被譽為“華夏第一王都”。
一、主次分明的都城布局
據考古實測,二里頭遺址北至二里頭村北今洛河河道,南到四角樓村南的古洛河北岸,東緣大致在圪垱頭村東一線,西抵北許村。東西最長2400米,南北最寬1900米,面積三平方公里左右。分為中心區和一般居住活動區兩大部分。
二里頭遺址重要遺存分布圖
中心區位于都城的東南部至中部一帶,由宮殿區、鑄銅作坊區、祭祀活動區和若干貴族聚居區組成。宮城位于都城中東部,總體略呈長方形,東、西城墻的長度分別為378米、359米,南、北城墻的長度分別為295米、292米,面積約10.8萬平方米。在宮城內,有兩組按中軸線規劃的大型建筑群。沿城墻外圍有垂直相交的大道。貴族集居區位于都城的東部、東南部和中部,即宮城周圍。在這些區域發現許多中小型夯土建筑基址。鑄銅作坊區位于都城南部偏東,宮殿區之南200余米處,面積在一萬平方米以上。在作坊區南部有一條壕溝,寬16米以上,深約3米,長度100多米。祭祀活動區位于都城中、東部,宮城北和西北一帶。這一帶集中分布著一些可能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建筑和其他遺跡,主要包括圓形的地面建筑和長方形的半地穴建筑及附屬于這些建筑的墓葬。其中,高出地表的圓形建筑基址上面分布著一圈或二圈圓形“土墩”(在壇體上挖出圓坑,填充不同壇體的土),這可能就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祭祀設施“壇”;而低于地表的長方形建筑屬于半地穴式建筑,可能是祭祀設施的“墠”。目前已經掌握的范圍東西連綿二三百米。
一般居住區位于都城西部和北部區域。常見小型地面式和半地穴式房基,以及以陶器為主要隨葬品的小型墓葬。
從都城的布局來看,城的重心在中部和東南部,墓葬區和手工業作坊在四周外圍地帶,居民點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宮城和作坊已有城墻作為防御設施,甚至在作坊區南有壕溝,與城墻相結合作為防御設施。
夏都二里頭遺址是迄今可以確認的最早的具有明確規劃的都邑,它的布局開創了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制度的先河,后世都邑營建制度的許多方面都可以追溯至二里頭遺址。
二、規模宏大的宮城建筑
宮城內有兩組我國最早的按中軸線規劃的大型建筑群。宮城西南部的一號宮殿,與其南大門正前方的七號宮殿建筑,在同一中軸線上,構成宮城西部建筑群。宮城東部的二號宮殿,與其南大門正前方的四號宮殿,以及位于其北面的六號宮殿,構成宮城東部建筑群。宮城四周圍以夯土墻,沿城墻外圍鋪設有呈“井”字形的四條大路,從而構成了二里頭都邑的核心區域。宮城面積雖僅為明清紫禁城的七分之一,卻是后世中國古代宮城的鼻祖。
一號宮殿建在大型夯土臺基上,基址平面略呈正方形,東西長107米,南北寬約99米,總面積達一萬平方米。臺基夯土厚1~4米。正殿南為一寬敞的庭院,過庭院為面闊八間牌坊式大門。基址東北部向內凹進一角,這一區域東西寬20.8米,南北長47.8米,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系一廣場。主體殿堂坐北朝南、前臨廣庭,由主殿、門塾和廊廡構成一個封閉的四合院,開創了中國數千年帝王宮殿建筑的基本格局。
二號宮殿依托宮城東墻而建,基址平面呈縱長方形,南北長約73米,東西寬約58米,面積逾4000平方米。殿基之下為夯土臺基,臺基之上是主殿、廊廡、門塾及庭院等組成的一組建筑群。
三號、五號宮殿位于宮城東中部,東西并列。其間以寬約3米的通道相隔,通道路面下埋有長逾百米的木結構排水暗渠。三號建筑基址部分被二號、四號建筑基址所疊壓,其年代比一號宮殿基址的年代還早近百年左右,是目前我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大型宮殿建筑基址。該基址系一組大型多院落建筑。三號基址南北窄長,長約150余米,寬約50米左右。主體部分至少有三進院落組成,已發掘的各庭院的西廡經統一規劃。
四號建筑位于宮城東部,二號宮殿的正前方。臺基東西長近36.4米、南北寬12.6米~13.1米,面積達460多平方米。其中主殿臺基的面積和柱礎數均大于或多于一、二號宮殿主殿,建筑氣勢恢宏,說明該建筑的重要性。
六號宮殿位于宮城東北部,一號宮殿以北。該建筑系一座庭院式的結構,由北殿、西廡和東、南圍墻及其圍起來的庭院組成。與二號宮殿基址一樣,依托宮城東墻而建,宮城東墻即其東墻。整個基址略呈橫長方形,東西長56.6米~58米,南北寬度東部38.3米,西部49.5米,總面積超過2500平方米。
七號宮殿位于宮城南墻西段,跨建于城墻的建筑軸線上,坐落于一號宮殿南大門的正前方。建筑基址長31.5米,寬10.5米~11米,面闊七間,是宮城南門的門塾。
八號宮殿位于宮城西墻南段,一號宮殿的西南。
通過考古發掘發現,七、八號建筑始于二里頭文化二、三期之交,宮城城墻及二、四號建筑基址大體同時興建于二里頭文化三期,其中二、四號建筑基址與始建于四期的六號建筑基址,都是在屬于二里頭文化二期的三號建筑基址被徹底廢毀后又在其原址上興建起來的。早、晚兩個時期的建筑格局顯著不同,由一體化的多重院落布局演變為多個單體建筑縱向排列。但是,這兩個時期的建筑又基本上保持著統一的建筑方向和建筑規劃軸線,說明宮殿區盡管在晚期筑以圍墻(二里頭文化二期前都邑沒有圍墻),其內的建筑格局大變,但宮殿的總體規劃和范圍卻未發生大的變化。
三、方正規矩的交通網絡
二里頭都邑的主干道,是宮殿區城墻外側垂直相交的四條大路,其走向與一、二號宮殿基址方向基本一致,略呈“井”字形,顯現出方正規矩的布局。路面一般寬12米~15米,最寬處達20米。這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城市道路網,既是交通要道,又起著分割城市功能區的作用。其使用時間較長,自二里頭文化二期沿用至二里頭文化四期。從考古發掘情況看,保存最好的東側大道長度近700米,路寬10余米至20米。在宮殿區南側大路的早期道路路面上,發現了兩道大體平行的車轍痕,時代為二里頭文化二期。發掘區內車轍長5米余,且繼續向東西延伸。車轍轍溝呈凹槽狀,兩轍間的距離約為1米。這是迄今所知我國最早的雙輪車轍遺跡,其發現將我國雙輪車的出現時間提早了約二百年,為探索我國古代車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資料。在宮殿區內,分布著若干條小型道路,以連接宮殿,有些道路鋪設有卵石。
四、初步興起的手工業作坊
手工業作坊被安置于宮城南面,作坊區有圍垣,南部有壕溝,是用于衛護手工業作坊的防御設施。從已發掘的資料看,作坊區東墻與宮城東墻呈一條直線,已知長度達80余米;北墻與宮城南墻隔路相望,已確認長度達160余米,墻寬1米余。北墻中西段又加以增筑,墻寬達2米左右,夯筑質量較佳。北墻以內發現了綠松石器作坊,更南又分布著鑄銅作坊,再南為壕溝。這一區域緊鄰宮殿區,產品都為王室貴族所專用,其性質應屬官營作坊區,其作用亦可拱衛宮城。
綠松石器作坊位于手工業作坊區的東北部,面積不小于1000平方米,其使用時間屬二里頭文化晚期。從出土發掘的石料坑來看,其中相當一部分綠松石塊上帶有切割、琢磨的痕跡。此外還發現有加工綠松石器時使用的礪石。該作坊的主要產品是綠松石管、珠及嵌片之類裝飾品。這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綠松石器制造作坊。
鑄銅作坊位于手工業作坊區的南部,面積約1萬平方米,使用于二里頭文化早期和晚期??脊虐l現了多座銅器澆鑄工場、陶范烘烤工房和陶窯等。澆鑄工場周邊發現了一些嬰幼兒墓葬,可能是鑄器過程中舉行某種儀式的人牲。澆鑄工場內發現若干成人墓葬,墓主人可能是鑄銅工匠。從陶范的殘范尺寸看,當時所鑄銅器直徑最大者可達30厘米以上。這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器鑄造作坊。
制陶作坊在都城分布較為散亂,沒有成片的陶窯。陶器品種涉及范圍很廣泛,有三足盤、平底盆、鼎、豆、盉、觚、甑、爵、角、大口尊、高領罐、缽、甕、壺、碟、杯、鬲等幾十種。
制骨作坊相對集中在宮城以東和以北兩個區域。這些零散的手工業作坊顯然是民間的,服務于平民。由此可知夏代生活等工藝制品已呈現繁榮的跡象。
五、夏代的墓葬
從已發掘的二里頭文化時期的四百余座墓葬看,墓葬散見于遺址各處,分布于居住區或日?;顒訁^內,如路土之間、建筑的近旁、庭院內、房屋內。中型墓葬的分布與貴族聚居區夯土建筑基址的分布大體一致。宮城東部、北部是中型墓葬最集中的兩個區域。
綠松石龍形器
2002年在清理三號建筑基址南院內的墓葬時,于其中一座貴族墓墓主骨架上發現了一件大型綠松石龍形器。全器由兩千余片形狀各異的細小綠松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的大小僅有0.2厘米~0.9厘米,厚度僅約0.1厘米。綠松石龍形體長大,巨頭蜷尾,龍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動傳神。龍身長64.5厘米,龍頭略呈淺浮雕狀,為扁圓形巨首,鼻、眼則充以白玉和綠松石。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體量之大,在中國早期龍形象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見的,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
《河洛文化論衡》徐金星郭紹林扈耕田等著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