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分布密集、保存完好的22處世界文化遺產點,不僅能讓你沉醉在宋元遺韻風華絕代的故事中,更能讓你在歷史長河中穿越曼妙的古今,余味悠長。
11月17日,在泉州攝影家協會副秘書長陳文丕等陪同下,采風團成員行走在世界文化遺產城市泉州,關岳廟、西街、文廟、開元寺……一幅深入眼簾,烙印腦海,直抵心靈的人文畫卷,在腳下徐徐展開……
神圣關岳廟,民間傳說多
千年歷史,香火旺盛的關岳廟前,一半煙火,一半香火。
泉州關岳廟,俗稱關帝廟,始建于宋代,因主祀關圣帝君,附祀岳王而得名。來到關岳廟前,滿眼都是人,門前被圍得幾乎水泄不通,香爐里插滿了香。泉州人大多做生意,這關老爺在泉州人眼里是武財神,所以香火旺盛也是有說法的。關公文化集“忠、義、仁、勇、禮、智、信”于一體,傳承了1800余年。洛陽關林是海內外眾多關帝廟的“血緣祖廟”,今年8月,“全國五大關廟朝圣之旅”泉州關岳廟文化交流團還曾到訪洛陽關林,五大關廟朝圣之旅成為了后世追溯歷史、尋根謁祖的聚集地,彰顯了新時代關公文化重要意義。
關岳廟本身的建筑藝術也頗有造詣,各類木雕、泥塑和石雕的精美程度令人油然生敬。
煙火西街味,最撫凡人心
穿過香火與煙火,感受西街風情。
西街是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和區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經象征了泉州的繁榮,它還是泉州市區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區,保留著大量具有歷史原貌的建筑。一千多年來,這條古街區猶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鏈,將泉州唐宋以來眾多絢麗多彩的文物勝跡和古街古民居以及依附于其間的名賢逸事、民間傳說一一貫穿起來。
涂門街上創意十足的香禪文化館,門外是拍照打卡,門內是文創產品展示,吸引了大量游客參觀。
泉州府文廟,千年文教地
泉州府文廟大成殿呈斗拱抬梁式木結構,風格古樸,在全國的文廟建筑中十分罕見。泉州府文廟大成殿內的正廳上方梁上懸掛有清·康熙皇帝御書“萬世師表”。
到達時,其主殿大成殿雖正在維修,但是不影響參觀。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大成殿是其核心建筑,為全國比較少見的宋代重檐廡殿式結構。從泉州府文廟走出去的各個領域的精英,廣泛參與國家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參與到對海洋貿易的推動中,對泉州宋元時期海洋貿易的空前繁榮,乃至全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開元寺雙塔,日月記興衰
古樹參天映襯下的開元寺鎮國塔,始建于唐咸通年間為9層木塔。
漫游歷史長河,遙望開元寺仁壽塔,浮想聯翩。
始建于唐代的千年古剎開元寺彌漫著霧氣騰騰的煙火和梵音,隨處可見的婀娜多姿的漢服旅拍小姐姐,給人有些“半城煙火半城仙”的恍惚感覺。在開元寺內,最為矚目的就是那高高矗立的千年雙塔——鎮國塔和仁壽塔。歷經一千多年的歲月,他們依舊傲然屹立,守護著這一方水土。從底下看,雙塔高聳入云,它們俯瞰著院墻內雙目緊閉的蕓蕓眾生,也目睹了墻外步行街西街熙來攘往的人頭攢動。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逛到一處安靜的別院,抬頭一看,“弘一法師紀念館”7個大字就像閃電一樣擊中了我們。耳邊瞬間想起了那首由李叔同填詞的歌曲《送別》。弘一大師晚年在閩南弘法達十四年之久,最后圓寂于泉州。紀念館里展出了李叔同出家前的琴棋書畫,也有出家后作為弘一法師的生平事跡……李叔同形象漸漸立體地呈現在眼前,耳邊響起“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開元寺里的雙塔,殿堂,藏著多少故事,故事里又有多少哲理。外來的文化,中國的傳統,本地的風俗,開元寺有太多東西值得去細細探尋,只有期待下一次走進繼續品讀。(高均海聶麗周天杰牛林林徐淑麗文/圖)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