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西下,千年古城披著神秘而威武的面紗。
11月16日,在泉州攝影家協會鄧文祥、陳明星兩位老師的陪同下,我們趕往惠安大岞鎮崇武古城。
一路伴隨我們重走客家路的牡丹花,在泉州攝影家協會鄧文祥、陳明星兩位老師手中更加燦爛。
但凡到過泉州的人,無不被僑鄉的純樸古風與海絲文化所吸引。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走過泉州的大街小巷,俯仰之間,海絲遺跡依然隨處可見。崇武古城,這是被海絲文明的燈盞映亮的古鎮,是一座獨具魅力風光的石頭城,把建筑與巖雕藝術發揮到極致的古城。
海潮庵始建于宋代,素有“未有古城先有庵”之說,邂逅古城內的海潮庵。
信步崇武古城,在壁壘森嚴的石頭城堡里,我們找到了歷史和現實的交匯之處。
海潮庵內,中式風格在夕陽中形成了鮮明的民族特色。
登上古城城墻,極目遠望,這是由明代石砌的古城池,城墻、窩鋪、門樓、月城、墩臺、捍寨和演武廳,構成我國古代一套完整的戰略防御工程體系。城墻歷經幾百年戰火依然完善地保存至今,除了構筑城墻的材料堅固耐久,更重要的是當地政府和群眾的保護意識。
邂逅古城,月輝傾瀉,無論春夏秋冬。
行走古城,雖有些滄桑之感,但天生麗質之美卻是隱約可見。石房子、紅磚厝、木屋,那是先人執著的情、樸實的愛。
北宋元豐二年,在此設“小兜巡檢司”軍事機構。明朝初年改“小兜”為崇武,與大明王朝的精銳部隊在此布兵激戰的故事聯系緊密。明洪武二十年,明軍主力平定東北,朱元璋統一全國的宏偉計劃宣告完成,而此時中國東南沿海的倭患日趨嚴重。明王朝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對付中國東南沿海的倭患上來。采取“高筑墻,廣聚糧”的辦法。把全國軍隊分為衛、所兩級,一個衛大約5600人,管轄五個千戶所,每個千戶所大概1120人左右。而崇武古城隸屬于福建司永寧衛的一個千戶所也是惠安的五座城池之一。
在古城染絲井旁親身感受印染在海上的絲路傳奇。
古城內仍有大量漁民世世代代安居其中,古城外的我們,走在城門在巷道阡陌中,感受著每一處老厝蘊含著的故事。試酒井、染絲井、翰圃館……
古城義務講解員鄧濤濤老人向我們介紹鄧厝館。
在一處五路交叉口,一位熱心的講解員,今年78歲的鄧濤濤老人攔住了我們,激動地向我們講解起來。600年前抗倭戰爭,古城軍民精誠團結,英勇抗倭……崇武將士的奇功偉績,“海狀元”劈波斬浪,笑傲江洋的豪邁之情……抗倭戰爭的硝煙雖已散去,但戚繼光抗倭軍隊的馬蹄聲,仿佛還在耳邊縈繞……在崇武開城千戶鄧此鄧祖厝,鄧濤濤老人介紹,這里是崇武守城千戶鄧仕安府第。此古大厝由正堂、廂房及廊廡三部分組成。現門口尚存的一對上馬石、一個石鼓、一口水井和井邊一大石盆,依然可見證鄧千戶家族的崢嶸歲月。鄧仕安祖上是東漢高密侯鄧禹,鄧禹是東漢初年軍事家,云臺二十八將第一位。
來到這,你定能感受到崇武這座古城的氣節、情懷和故事。巍巍崇武城、深深古大厝、綿綿老故事……(高均海聶麗周天杰牛林林徐淑麗文/圖)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