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重走客家路進入第10天,采風團一行,一早由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出發,來到福建省永定市龍巖初溪古村。經過半天的緊張采訪之后,我們匆匆出發,趕往此次行程的最后一站,泉州。開啟了為期3天的泉州探尋。16日一大早,凌晨五點,我們先趕到洛陽橋,在晨曦微露中一睹洛陽橋美景,之后趕往惠安。
惠安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而惠安女更是蜚聲中外,幾乎成了惠安的文化名片。
恵安小岞鎮的集市,正在賣魚賣菜的惠安女,開在集市上的一朵朵花頭巾,柔軟了擁擠嘈雜的市場。
小岞是惠安面積最小的鎮,重走客家路的第11天,我們決定先探訪這里,是因為這里有最具煙火氣息的菜市場、集市、碼頭……還有隨處可見的辛勤勞作的惠安女,她們穿著具有很強的中國傳統色彩感染力的惠安女服飾,千百年的頭巾半掩面,千百年的黃笠遮美眉,千百年的闊褲配銀鏈,千百年后的右衽衫露肚臍……但她們不是少數民族,而是地地道道的漢族。
在小岞,隨處可見她們的“黃斗笠,花頭巾,短上衣,寬筒褲,銀腰鏈”,漂亮干練的裝束,是與地域文化傳統分不開的。
小岞鎮沿海岸線的全線紫菜養殖,養護收割,整個灘涂異常繁忙。
據當地人說,幾百年前,她們由中原移居于此,因常年在海邊生活,所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服飾文化風格。斗笠既可以遮陽防曬,還可以避雨。頭巾可以擋風防沙、御寒保暖。短上衣和短袖口不易被海水打濕,干活方便利索。寬褲則便于涉海,打濕了也容易風干。
紀錄紫菜的采割過程,美不勝收的紫菜田成了攝影師的最愛。
惠安女服飾文化源遠流長,其形成、發展過程一直是民俗學專家關注的課題。惠安女服飾整體樣式定型于唐朝,至宋代漸趨成熟,到了明末清初,又有較明顯的變化。在古代百越遺俗與海洋文化、中原文化碰撞交融中,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惠安女服飾的色彩變化達到鼎盛時期。惠安女服飾主要分布在崇武、山霞、小岞、凈峰四個鎮。
這個時候是收割分撿紫菜的好季節,惠安女辛勤勞動著。
惠安女以吃苦耐勞而聞名天下。與惠安相關的文化作品很多。如詩人舒婷曾寫過一首詩《惠安女子》來描述惠安女。歌手阿杜曾唱過一首《惠安之春》。電視劇《廈門新娘》講述了一個惠安女的故事。
連朝接夕,貼近海的惠安女,笑也是海,愛也是海,作為匆匆忙忙的過客,我們時間有限,惠安女的“傳奇”和“夢想”需要我們更多的了解與理解,她們是風景更是傳奇。行走在小岞,那一群群黃斗笠,保存著最古老的傳說,最奇特的文化的身影讓我們讀懂了吃苦耐勞的“惠女精神”。(高均海聶麗周天杰牛林林徐淑麗文/圖/視頻)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