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宛若一座鮮活的客家歷史博物館,客家文化的前世今生深藏在每一寸土地間。
采風團一行走進永定初溪土樓
11月15日,重走客家路的第10天,開始探訪龍巖永定初溪土樓古村落。在閩西永定的崇山峻嶺之間,一座座古樸土樓,方圓結合,形狀各異,大小不一,在群山環抱中錯落有致,巍然矗立。
對于中國人來說,有房才有家,客家先祖遷移后面臨的頭等大事便是開墾建房。雖說未被戰爭波及,但龍巖地處山區,常有盜匪、野獸出沒,異鄉客還要面對土著居民的進犯,加之受中原儒家聚族而居觀念的影響,客家人在沿襲中原夯土建筑的基礎上加以改進,逐漸演變成了集居住和防御為一身的“東方古城堡”。
土樓里的百姓生活
未被商業化氣息滲透的初溪土樓群,褪去了游人喧囂,只偶有一些散客,讓我們可以走進客家人真正的生活之中。
初溪土樓群是永定“三群兩樓”中的一群,自明代至現代,歷經數百年建成。由五座圓樓和數十座方樓組成。主要有集慶樓、余慶樓、繩慶樓、華慶樓、庚慶樓、錫慶樓、福慶樓等組成。樓中都有“慶”字,以示人丁興旺、萬事如意。
遨游在世界文化遺產土樓群中,游客們紛紛駐足觀景留言拍照。
集慶樓是這里最多樓梯的圓樓,如今它是一個將客家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博物館,以文字、圖片、實物等形式展示土樓建筑藝術和客家民俗文化,安靜的土樓環境將它百年歷史的滄桑完美呈現。
徐興摧與張麗芳夫婦是初溪當地客家人,在自家門口開了個小飯店。他們祖上是從洛陽遷徙至此,牡丹花開土樓格外高興。
徐興摧與張麗芳夫婦是當地客家人,得知我們是從河南洛陽來的,熱情邀請我們到他們家做客。他們說只知道祖輩上是從河南洛陽過來的,具體什么情況也說不清楚。老宅庾慶樓是徐興摧的祖上用下南洋之后掙的錢建成,高3層,每層30多開間,建成后分給四個兒子居住,一人兩間(1–3層屋垂直各兩間),以此方式讓兄弟之間互相幫助互相走動,而不是一家一片。原本同宗聚居的土樓里,只剩下數十戶人家。土樓是鄉愁的集散地,只有在過春節的時候,土樓里才會成為最熱鬧最溫暖的所在。
沿著一顆顆鵝卵石鋪成石徑的村內山路一路探尋,抬頭,可望見藍得脫塵的天,一團團純白的云在飄浮招手,給初溪土樓罩上了一層神秘的風韻,置身在土樓中間,那一圈一圈的瓦片屋頂,一排一排掛在樓角上的紅燈籠,一扇扇雕花鏤空的木門,無不在訴說著過往的故事。但無論土樓大小,初溪的每一座土樓都見證了一個大家族的百年興盛,是歷史、建筑愛好者一生必到訪之地。
初溪土樓,承載著鄉愁的思念,炊煙裊裊生,清泉幽幽鳴。也只有將靈魂放逐到故鄉那片舒緩的土地,身心才能得到徹頭徹尾的洗禮。(高均海聶麗周天杰牛林林徐淑麗文/圖/視頻)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