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是產生、形成、發展于河洛地區的一種地域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它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在世界人類文明發展史中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具有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關于河洛文化的研究已經走過了近30個年頭。這期間,圍繞著河洛文化的概念、范圍、產生及發展階段、內涵、特性、歷史定位、發展前景等,學術界進行了相當廣泛和深入的研究與討論,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但迄今為止,在若干基本問題上大家的看法并非完全一致,對于不少方面的研究探索還顯得相當薄弱。所有這些都是進一步推進河洛文化研究的基礎和前提,需要認真地加以分析和闡述。
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之濱,洛水兩岸,界于東經111°08′~112°59′,北緯34°39′~35°01′之間。以古時地處洛水之陽(北面)而得名。隴海鐵路與焦枝鐵路、310國道與207國道、連霍高速與二廣高速均在這里交匯,洛陽飛機場開辟有飛往北京、上海、重慶、廣州、呼和浩特等大中城市和香港、深圳的航線。
洛陽城所在的伊洛平原(或稱洛陽平原),北有黃河、邙山,南有龍門山、萬安山,東南有嵩山,西南有周山。伊、洛、瀍、澗四水縱橫其中。土肥水美,開闊平坦,海拔高度為120~200米。
邙山,本為崤山支脈,海拔大體250米左右。它既阻扼了滔滔黃河泛濫南下,也是古代洛陽城的軍事屏障。龍門山,兩山東西對峙,伊水穿流其中,形成一座天然門戶,故古稱伊闕。萬安山,東西橫亙在洛陽平原南側,中有深谷,名大谷,谷中置大谷關,為洛陽古代著名關隘。嵩山為中岳,中有轘轅道,道置轘轅關,自古為駐洛帝王朝拜封禪中岳必經之路。周山,亦為崤山余脈,上有周王陵。崤山、龍門山、萬安山、嵩山,均屬秦嶺山系。關山拱衛,易守難攻,這使洛陽自古享有“河山控戴,形勝甲于天下”[[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九《河南三》,第2214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版。]的美譽,成為歷代帝王建都的理想之地。
洛河源于陜西省華山南麓洛南縣,全長453公里。洛河主要支流伊河,源出熊耳山,全長265公里。兩河在伊洛平原內偃師市境內匯流后,繼續東行,在鞏義市神提村入黃河。源于孟津縣的瀍河,源于陜縣的澗河,也均注入伊洛河。古時伊洛河水量充沛,它不僅給伊洛平原提供了巨大的航運灌溉之利,也是伊洛平原連接黃河水運的主要通道。
洛陽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多風,夏季多雨,秋季涼爽,冬季少雪,嚴寒酷熱之日不長。年最高氣溫39℃左右,一般出現在7月;最低氣溫-8℃左右,一般出現在1月,年平均氣溫14.9℃左右。每年的隆雨量大體平均在600毫米上下。一年之內,四季分明,光照充裕,無霜期長,適宜各種作物生長。
河洛地區的“河”,特指黃河,“洛”指洛水。河洛地區是指黃河和洛水相交匯處的這一廣大地區。關于它的具體范圍,我們的界定是:以洛陽為中心,西到潼關、華陰,東到鄭州、開封,南到汝州、禹州,北到濟源、晉南。大體相當于今日河南省的西部、中部及山西省的南部。河洛地區地當黃河中下游交匯之處,是中國地勢三大階梯中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過渡并進入第三階梯的地區,是由黃土高原東南邊緣進入華北平原西南邊緣的過渡地區。地形地貌包括山地、平原、丘陵等,呈現出多樣性和復雜性。其山,包括崤山、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太行山等;其水包括黃河、伊水、洛水、汝水、潁水、沁水、汾水、涑水等。風光秀麗,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氣候適中,極利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其中伏牛山是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的分界嶺,也是暖溫帶與北亞熱帶的氣候分界線;熊耳山為洛河、伊河分水嶺;外方山(東北延伸為嵩山)為伊河(黃河流域)、汝河(淮河流域)分水嶺;太行山,在華北平原和山西高原之間,東北/西南走向,南端抵晉、豫邊境黃河沿岸。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