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7日,“2022中國國際聲樂藝術周”之“第三屆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完美收官。本屆賽事首次由上海音樂學院和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在參賽選手數量、觀賽人次、全媒體報道覆蓋方面創下多項新紀錄。共有1300余位聲樂選手在比賽官網注冊,600余位來自10個國家和地區的選手成功報名參賽,67位選手進入復賽,21位選手進入最后的決賽,向最高的榮譽發起沖擊。經過激烈的角逐,最終經評委會決定,一等獎空缺;肖昕怡和胡斯豪獲二等獎;馮浩然、陳子墨、John Matthew Myers(美國)獲三等獎;林淑、羅玉丹、金學俊、任森獲優秀獎;哈力甫·艾克拜爾獲得黃自獎;劉志蕓獲得深圳特別獎。
(圖為決賽現場實況)
二等獎 肖昕怡(Xiao Xinyi)
二等獎 胡斯豪(Hu Sihao)
三等獎 馮浩然(Feng Haoran)
三等獎 陳子墨(Chen Zimo)
三等獎 John Matthew Myers
優秀獎 林淑(Lin Shu)
優秀獎 羅玉丹(Luo Yudan)
優秀獎 金學俊(Jin Xuejun)
優秀獎 任森(Ren Sen)
黃自特別獎 哈力甫·艾克拜爾(Halip Ekber)
深圳特別獎 劉志蕓 (Liu Zhiyun)
高雅藝術成為社會關注熱點
本屆比賽因疫情防控的政策要求,整個比賽的全程均采用線上提交演唱視頻的方式進行評比。卻也正是由于組委會在特殊時期提出線上賽事的組織和運作方案,讓更多觀眾有了零成本欣賞高水平聲樂演唱的機會。初賽在報名的選手中,由賽事組委會的專家團隊進行預選,復賽和決賽則以線上直播的方式進行。由上海音樂學院院長、男中音歌唱家、教育家廖昌永擔任賽事評委會主席,德國卡爾斯魯厄音樂大學校長、鋼琴藝術家哈特穆特·霍爾擔任評委會副主席,以及包括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作曲家趙季平,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作曲家陸在易,英國鋼琴家、歌劇藝術指導英格麗·蘇金娜,芬蘭鋼琴家、指揮家、作曲家拉爾夫·戈托尼,奧地利薩爾茨堡莫扎特音樂學院教授、男中音歌唱家沃爾夫岡·霍爾茨馬爾在內的7位頂尖音樂家組成豪華的評委陣容對晉級選手進行在線評分。復賽和決賽的三場直播共吸引了70余萬人次在線觀賽。包括環球網、人民日報、光明網、新浪新聞、網易新聞、鳳凰網新聞、騰訊新聞等30多家央媒、主流門戶、地方媒體和多個新媒體平臺對賽事進行了報道。
本屆賽事由上海音樂學院和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政府主辦,上海音樂學院院長辦公室、上海音樂學院藝術處、賀綠汀中國音樂高等研究院、中共深圳市福田區委宣傳部、深圳市福田區公共文化體育發展中心共同承辦,以及深圳萊茵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既突出了上海音樂學院在發揮其社會藝術教育的價值和在公眾音樂藝術文化滲透方面的影響力,又推動了高雅音樂走出專業院校、專業國際聲樂賽事走向廣大樂迷,同時也展示出福田區人民政府和福田區公共文化體育發展中心在文化藝術事業發展方面的積極目標和其國際交流合作視野的高度。
高水平選手提升賽事質量
本屆比賽選手的平均水準較前兩屆有所提升,尤其決賽的整體水準也居歷屆之最。進入決賽的21位選手中的絕大多數都已經是國內外諸多重要聲樂賽事的獲獎者,并在國際聲樂舞臺上嶄露頭角。由此可見,“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在聲樂表演的業界影響力也逐年升高,比賽平臺在對青年聲樂藝術人才推新人、對中國藝術歌曲唱新作方面的社會傳播功能也毋庸置疑。
藝術歌曲這一音樂體裁是由專業作曲家創作、運用器樂伴奏(主要為鋼琴)的獨唱(非復調)歌曲,相對于民間歌曲而言具有更嚴肅的藝術意圖。首先,
藝術歌曲這一音樂藝術形式因其歌詞多選用詩詞文本,其作品成型則會經歷詩人(即詞作者)的詠懷,到作曲家依詞作樂的抒發,再到演唱者和演奏者的個人藝術解讀的過程,呈現出多層次的創作意圖及再創作的可能。例如,女高音羅玉丹演唱的作品《釵頭鳳》描寫了陸游和唐琬這對恩愛夫妻的愛情悲劇。歌者通過自身純凈而清凜的音色、輕盈又自然的呼吸控制,結合鋼琴伴奏如歌如訴的承托和人聲與琴聲之間進退合宜的對話,恰如陸、唐二人觸不可及的蕭瑟光景。演唱者雖在音樂處理上稍微淡化了凄楚的愁緒,卻更增添了女子視角下痛苦背后的無奈。男中音陳知遠演唱的《大江東去》歌詞選自詞人蘇軾的經典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作曲家青主也因這首作品被稱為中國藝術歌曲的鼻祖。整首作品音樂語言伴隨詞作的意象變化,從激昂豪情到細膩柔情,再回到雄渾悲壯。歌者從琴聲未響已將自己代入作品的時空,近乎于歌劇表演式的人物塑造,在短短數句之間用戲劇性豐富的聲音形象描繪出江河、戰爭、人生起落的歷史畫篇。
其次,由于藝術歌曲的歌詞在文學表現層面已自然呈現出優雅的氣質,故而其音樂語言和演唱方式的審美亦符合其文字美學的特征——描述卻不贅述,抒情而不煽情。簡單來說,演唱藝術歌曲作品的情感處理要像文人般克制地抒情。例如男中音胡斯豪選擇的曲目《望鄉詞》是由于右任作詞,陸在易譜曲的佳作。演唱者利用層次分明的語氣變化和情感表達來呈現對親人、對祖國、對自己的多重傷感。并將自己的音樂情緒更多放在作者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環境,以“己之傷”和“國之殤”的情感奠定作品的聲音基調,在大段落抒情旋律的音樂中極盡克制地傾吐,如詞作者這位彼時已然年邁的孤獨老人書寫日記的方式來記載家國之下的個人命運。又如女高音肖昕怡演唱的《幽蘭操》是韓愈仿孔子之作,作者以歌頌蘭花生于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歷經苦寒而得其香的氣節,表達君子的價值和面對苦難的堅韌品格。歌者嚴格遵以作曲家散板、慢板、快板的音樂節奏指引,輔以鋼琴點描式的色彩勾勒和緊打慢唱式的情緒推動,以內斂和適度輕重緩急的情緒調節進行音樂處理,并根據歌詞文字意涵的變化,在咬字和氣息控制等細節上適當增加了細微的對比,以符合作品人文思想的音樂氣質呈現藝術歌曲的詞、曲、人,三者合而為一的狀態。
國際聲樂賽事傳播中國音樂文化
本屆比賽共有來自10個國家和地區的選手成功報名參賽,其中,8位境外選手進入復賽,John Matthew Myers(美國)、Myung Seo Young(韓國)、歐陽諾林(澳大利亞)3位進入決賽。最終,來自美國的男高音John Matthew Myers憑借《紅豆詞》和《橋》兩首作品的優異表現斬獲三等獎,成為賽事成立三屆以來成績最好的外國選手。對比前兩屆賽事,今年比賽的國際選手參與度更高,其平均水平和成績也更出色。
上海音樂學院是中國藝術歌曲百年發展史上重要的策源地,學院在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表演、教學、研究方面碩果累累,為在國際音樂舞臺上推廣中國藝術歌曲、傳播中國音樂文化而創立的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已經為全世界的中青年聲樂藝術家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臺。深圳市福田區也在深化國際藝術交流的愿景下積極打造本土文化品牌。在本次比賽結束后,希望可以看到更多走出國門的中國藝術歌曲大師課、音樂會、一系列的社會普及活動、講座、研討會等多種形式的文化交流,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會在世界各地聽到中國藝術歌曲美妙的樂音。(供稿:深圳萊茵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文:方博)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