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一筆千年——連達古建作品展”,在大同云岡美術館開幕。北魏的云岡石窟造像,明代邊鎮古堡的古建瑰寶……精選的140多幅連達手繪古建筑作品,再現古樸味道,直擊觀者內心。
▲“一筆千年——連達古建作品展”
眼里看到的是140多幅作品,但很多觀眾并不知道,連達之于山西古建筑,已經凝望了23年,呈現出2500余幅作品。曲沃四牌樓、長子下霍護國靈貺王廟、介休五岳廟……遠自距今1200多年的五臺山南禪寺,近至祁縣長裕川茶莊的石雕大門。23年,他默默背著大包走在山西的城鎮鄉村,一個人用一支筆記錄歷經千百年風雨的古建筑風姿。
▲連達手繪曲沃四牌樓
“1999年,是我初次來山西,第一眼看到山西的古建筑后,就被深深地打動了。”連達是大連人,自1999年起,他自費徒步考察明長城,同時尋訪山西各地古建筑和古村落、古民居。“山西古建筑在中國的建筑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代表性。后來,我就開始嘗試把這些古建筑畫下來,用鋼筆記錄下這些古建筑之美。”連達說。
此后的20多年里,連達一直摸索和鉆研著古建筑知識與繪畫技法。只要有閑暇時間,連達就會往山西跑,并且盡可能深入到更偏僻的地方,追尋那些未被更多擾動,仍保持著滄桑原貌的古老建筑。
▲連達手繪長子下霍護國靈貺王廟
然而,這一路并非全是坦途。
“記得那時候我每次都要從大連坐一夜火車到北京,再從北京轉車去太原。然后從太原的建南長途汽車站坐上大客車,向茫然未知的晉東南太行山深處前進。”連達坦言,為了節省開銷,他會錙銖必較地計算每一天的花費,甚至在日記里都列出來買一瓶水、吃一碗面的支出,不時統計,極力縮減開支。
每天背著幾十斤重的背包在偏遠山鄉奔走,曾在傾盆暴雨中落魄不堪,在大風降溫中瑟瑟發抖;曾住過老鄉家里閑置多年的小黑屋,睡過鄉下廢棄的破修理部傾倒的門板;也曾摸黑徒步走出交通不便的大山,走掉過鞋底,被野狗追過……尋訪古建筑期間,連達常常面臨各種窘境,卻從不失去再次出發的決心。
▲連達在山西采風
如果問,一個來自遼東半島最南端的大連人,為什么會對千里之外的山西著迷?唯有熱愛能夠解釋。“山西古建筑會有種穿越歷史的莊嚴感,就像一個歷經滄桑、不為人知的隱士出現在你面前。這種真實感最能打動人,能夠引發精神上的共鳴。”在連達眼中,山西古建筑是一位可與之交流并產生精神共鳴的朋友,每一處古建筑都記錄著它誕生時期當地特有的建筑風格和藝術特色,“通過自己的筆,在畫面上勾勒出干凈純粹的古建筑樣貌,將拍照所無法完整攝入的形象用畫筆記錄下來,我希望盡可能地多走多看,去記錄或完整或殘破的古建筑。”
20多年來,連達的足跡已經遍布山西,2500余幅精心勾勒的手繪鋼筆畫,不僅記錄了他的行跡和心跡,同時也記錄了眾多鮮為人知的山西古建筑現狀。
隨著《尋訪山西古廟》《不一樣的長城》《斗栱飛檐畫古建》等為代表的一批古建筑領域著名作品相繼出版,連達得到越來越多網友的關注。在這之中,不乏許多網友照著連達的畫作“打卡”古建筑,隨時關注這些地方古建筑的保護狀況。
▲連達手繪介休五岳廟
今年是連達“跑”山西的第23年,與以往不同的是,連達今年的寫生之旅,還帶上兩個孩子為伴。“暑假期間,我們在太原看了晉祠,到晉北看朔州的崇福寺,還去晉南看了看飛云樓、廣勝寺的飛虹塔等等。”連達笑著說,“孩子們感到很新奇,他們在大連從沒有見過這么多古建筑。看見眼前這些古建筑和我當年一樣,感覺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讓他們大開眼界,也多少能明白他們的爸爸為什么去畫這些東西。”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