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小交響樂團:為世界名曲注入青春活力
創建于千禧年初的鹿特丹小交響樂團是一個室內管弦樂團,作為現代化音樂創作模式下的室內樂團,他們繼承了鹿特丹這座港口城市“激情四射”的活力,能夠將古典大師的音樂以一種動態的、有穿透力的方式帶給廣大觀眾。
即使你是一個音樂小白,也能在樂團充滿激情、活力、年輕的表演氛圍下,對古典音樂產生興趣并參與其中。
樂團的靈魂人物——指揮家康拉德·范·艾爾芬,因其清晰、高效、親切、善于溝通的風格而廣受好評。
他擅長在演出中游刃有余地讓觀眾參與到音樂體驗中,將“高不可攀”的古典樂和觀眾的距離瞬間拉近,讓觀眾能深入地感受到音樂家和演奏者們藏在美妙旋律中的情感和心意。
在他富有表現力的帶領下,鹿特丹小交響樂團以古典時期的作品為基礎,以后期流派的曲目作為表演秘訣,以積極的音樂創作方式在眾樂團中脫穎而出。
康拉德·范·艾爾芬,圖/?Marco Borggreve
此次上線的是鹿特丹小交響樂團于荷蘭胡爾斯特的圣威利布羅德大教堂對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的重新演繹。與貝多芬其他的交響曲不同,這部作品有五個而不是四個樂章,每個樂章都有一個綱領性的標題。
第一樂章表現了到達鄉間時的欣喜感受,第二樂章描繪了溪邊景色,第三樂章講述了村民們的愉快聚會,第四樂章則體現的是暴風雨的到來,第五樂章是牧羊人的歌聲,表達出暴風雨過后的幸福與感激的心情。
鹿特丹小交響樂團,圖/?鹿特丹小交響樂團
這版的重新演繹有什么不同之處呢?
原作樂譜中其實只有極少的速度指示,但指揮家康拉德·范·艾爾芬在指揮中融入了許多對速度和節奏的把控,樂團的演繹傳達了一些味道和質地上的清脆或甜美的微妙變化。
這些都是貝多芬未曾在樂譜中寫下的內容,也正是指揮家和樂團的創新所在。這場洋溢著青春活力的演出,以新時代的節奏詮釋了大師名作,可謂創意十足。
樂團還演繹了莫扎特的哈夫納第三十五號交響曲,在海牙的新教堂錄制完成。這部由四個樂章組成的交響曲同時具備熱烈、歡快、舒緩和清雅的不同風格,十分奇妙。
鹿特丹小交響樂團,圖/?鹿特丹小交響樂團
第一樂章是抖擻的快板,充滿熱情,慶典般熱烈的D大調曲調與一個本身沒有任何魅力的節奏性主題做了對位組合。莫扎特對此的處理和他層出不窮的創新將華麗與幽默、悲憫與生氣熔為一爐。
G大調的第二樂章為行板,有一個很受歡迎的舒緩而優雅的旋律,由木管樂器吹出。
第三樂章為D大調的小步舞曲,將作品從先前舒緩而嚴肅的行板樂章帶入一個色彩明亮、歡呼雀躍的境界,這一小步舞曲樂章最引人注目的是音樂力度的變化,緊隨“小步舞曲”而來的,則是由一段“三重奏”。“小步舞曲”歡快而輕松,而“三重奏”更多的是營造出一種流動的效果。
鹿特丹小交響樂團,圖/?鹿特丹小交響樂團
最后一個樂章為急板,和第一樂章一樣,充滿了如火的熱情。雖然這一“急板”樂章以一個寧靜的、輕快的節奏開始,很快交織而來的是充滿活力的變化,這樣令人驚訝的音樂體驗貫穿了整個樂章,帶給觀眾新鮮的聽覺感受。
荷蘭巴洛克古樂團:帶你穿越至17世紀的圣誕音樂會
荷蘭巴洛克古樂團可以說是一支“古怪”的管弦樂隊,他們集原創和創新于一體,用樂器演奏傳遞出傳統、創新、驚喜和一絲絲的娛樂。
荷蘭巴洛克古樂團,圖/? 荷蘭巴洛克古樂團
從巴赫到福音曲,從爵士樂到格里高利圣歌,荷蘭巴洛克以其特別的演奏風格在荷蘭和國際舞臺上廣受歡迎,并攬獲無數榮譽。
今天,讓我們跟隨他們的步伐,回到17世紀的荷蘭紀特克大教堂,欣賞一場洗滌心靈的圣誕音樂會吧!
荷蘭巴洛克古樂團,圖/? 荷蘭巴洛克古樂團
這場修道院圣誕音樂會在教堂中緩緩展開,在小提琴、中提琴、豎琴和其他巴洛克式奢華的銀色聲音的襯托下,簡單純凈、柔美的女聲在空中響起,五位優秀的女歌唱家,明亮清脆地唱誦古老的圣誕旋律。
圣誕樹、溫暖的燈光、圣潔的歌聲...讓我們伴著圣誕的氣息,跟隨荷蘭巴洛克古樂團徜徉在17世紀的平安夜中!音樂會猶如教堂唱詩班一樣帶給人一種油然而生的神圣感。他們將古老的傳統和全新的方式結合,來慶祝圣誕這一最盛大的慶典。
荷蘭巴洛克古樂團,圖/? 荷蘭巴洛克古樂團
為了這場音樂會,荷蘭巴洛克古樂團研究了17世紀的最具代表性的圣誕曲目,他們主要選擇了來自荷蘭北布拉邦特省的古老樂曲,而這場音樂會的核心關鍵人物之一,作曲家本尼迪克特·圣約瑟福(1642-1716)就是來自布拉邦特的風琴師、風琴顧問和作曲家。
他對曲目的表達不過于戲劇化或奢華,但非常情緒化,是一種極具表現力的可識別的風格,同時又帶有輕松的趣味性。樂團藝術總監朱迪思·斯滕布林克認為很有必要讓這種音樂再次被聽到,而圣誕音樂會就是這樣一個絕佳的契機。這種情緒化和趣味的特征正好與荷蘭巴洛克的演奏風格不謀而合。
荷蘭巴洛克古樂團,圖/? 荷蘭巴洛克古樂團
讓我們跟隨這個“古怪”的樂團,魂穿十七世紀,體驗一把純正的圣誕風情吧!點擊視頻鏈接,一起穿越十七世紀的圣誕之夜!
杜多克四重奏樂團:重新詮釋的古典樂征服你的耳朵
杜多克四重奏作為這個時代中最有創造力和最多才多藝的四重奏樂團之一,由兩位小提琴演奏家,一位中提琴演奏家和一位大提琴演奏家組成。
杜多克四重奏樂團,圖/? Merlijn Doomernik
杜多克是一位世界聞名的荷蘭建筑師,四重奏樂團選擇用他的名字來命名自己的樂隊,是因為他們被杜多克曾說過的一句話深深打動: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音樂和建筑之間的共同核心:畢竟,它們的價值都來自于正確的比例。”
“重塑”是杜多克四重奏追求的核心精神,他們致力于制作獨特的、不拘一格的作品,并認為每一次詮釋都會給作品帶來一種新的理解和視角。
那么他們又會如何詮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交響樂大師約翰內斯·勃拉姆斯,和同時代的未來派大師威廉·瓦格納的作品呢?
這一次全新上線的,杜多克四重奏對勃拉姆斯主題作品詮釋的合集,就將為大家帶來勃拉姆斯作品104號之五《在秋天》,119號作品《b小調為鋼琴而作的間奏曲》,帕萊斯特里那《圣母頌》以及理查德·瓦格納《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預言&愛之死》。
杜多克四重奏樂團,圖/?杜多克四重奏樂團
如果用一個詞來描述勃拉姆斯的音樂,那就是“秋天”。溫暖、黑暗、沉重、高度憂郁的音色是他許多作品的共同特色。《在秋天》是有史以來寫得“最勃拉姆斯”的歌曲,前兩段描述了秋天的陰郁,以及在一個凄涼的日子里樹葉的飄落。第三節氣氛完全改變,突然間,死亡不再令人恐懼和壓抑,垂死的人從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最后能夠與他的命運和平相處。
杜多克四重奏樂團,圖?杜多克四重奏樂團
在錄制勃拉姆斯的弦樂四重奏作品之前,杜多克樂團深入研究了他一生中所迷戀的所有其他類型的音樂。帕萊斯特里那就是其中之一。他創作的四重奏的《圣母頌》流暢而清晰,特別的復調風格在他去世后的一個世紀仍被歐洲的音樂家們廣泛采用。
同時為了深入了解勃拉姆斯所處的社會,杜多克樂團也研究了與他同時代但處在相反流派的另一位偉大的作曲家瓦格納的作品。瓦格納和勃拉姆斯這兩位作曲家代表了19世紀70年代德國音樂中對立的兩極--古典派和未來派。19世紀的歐洲,無論是音樂理論研究,還是實踐創作活動中,情感論音樂美學的影響都是舉足輕重的。
杜多克四重奏樂團,圖?杜多克四重奏樂團
作為該學派代表人物的瓦格納,以自己獨特的藝術觀和“樂劇”創作,左右了其后音樂歷史的進程。與此同時,在勃拉姆斯的作品中,卻顯現出古典主義的精神特質。和瓦格納的音樂相比,勃拉姆斯的音樂則較多地保留了古典音樂的痕跡,但是他也不是純粹的仿古,而是結合現代的作曲技法,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
杜多克四重奏樂團,圖/?杜多克四重奏樂團
花費數年鉆研勃拉姆斯主題曲目后,杜多克四重奏推出了他們的全新演繹。總體上,他們接受了原譜中靈活的節拍和自由的滑音,又大膽地對作品的音節進行了改編。和前文提到的兩個樂團不同,他們真正地對曲目的開頭和結尾做出了一些改動,將現代化元素融入到古典曲目當中,給觀眾帶來了探索迷宮般的全新體驗。
同時,他們用純正的古琴弦來演奏,因為這些沒有上弦的琴弦可以復刻出勃拉姆斯所熟悉的聲音,從而以一種全新的、開明的方式詮釋了他們對于勃拉姆斯的理解,邀請聽眾與他們一起與勃拉姆斯的室內樂進行一次非常不同的接觸!
“新瓶裝老酒”的魅力不僅在于對大師作品的“神還原”,而在于那頗具新意的再塑造。
這三個誕生于2000年后的新生代交響樂團,以自己的方式將現代觀眾和數百年前的古典樂大師連接起來,達到一種全新的境界,使原先遙不可及的高雅藝術也能被普羅大眾所欣賞到。
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藝術小白,本周的推薦一定能讓你收獲頗豐!一起徜徉古典樂殿堂,享受溫暖歡樂的幸福冬夜吧!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