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四季變遷的故宮角樓,記錄人工雕琢的CBD天際線,早出晚歸的奮斗者,飛掠屋頂的白鴿......在近日跨年舉辦的《最北京》攝影展上,傳統與新潮在一個空間里得以奇妙共存。由青年建筑師馬健強歷時15年記錄下的攝影作品,向觀眾們展示出北京這座城市的豐富內里,和新時代青年的文化自信。
馬健強在攝影展現場
據主辦方介紹,馬健強“最北京”攝影展于2021年12月16日在北京角樓圖書館開展,持續至2022年1月15日。影展現場,光和影交織的“魔術”將觀眾沉浸式帶入了北京的前世今生。作品《紅墻》采取了超現實主義的手法,將故宮的層次感剝離得明晰無虞:歲月的風雨將墻的下部剝蝕得露出了“骨頭”——原始的磚塊;往上延伸是后人涂抹在磚上而又走向消褪的顏色,再往上則是一層鮮紅的油漆;在薄薄的雪下,依稀可見金黃色的琉璃瓦。幾百年,甚至更久的人類活動都在這座墻上留下了印記。還有那幅攝于CBD的《流動的北京城》,鋼筋混凝土澆筑的人類意志集合體——高樓大廈在落日下大放異彩,讓人身在畫框之外仍可感知北京的晝夜不息。
“像我們這種從小在皇城根兒下長大,一路追跑打鬧的小丫頭片子,小臭小子,就這么被這個城市呵護著,親吻著,長成了現在這個形狀。”談及本次影展的創作初心,創作者馬健強動情地說:“她包容我,溺愛我,給我們大舞臺,大世界,我想向全世界展現她的美麗。”
馬健強攝影作品《城市森林》
記者采訪得知,馬健強生在北京,長在北京,身上有著中共黨員,建筑學碩士,東城青聯常委等“標簽”,他的職業是一名建筑師。這位骨子里透著陽光和正能量的“大男孩”,從中南大學建筑學碩士畢業后回到北京,致力于用自身所學投入到家鄉的建設中來。馬健強自詡為“斜杠青年”,因為他愛設計也愛攝影,更愛家鄉北京。正是對家鄉這種入骨的愛,讓他舉起了手中的相機,找尋和記錄家鄉的美。他期待用鏡頭去見證自己的圖紙平地而起的時刻也期待用鏡頭去記錄北京城的每一個瞬間。他從2006年開始拍攝《最北京》系列攝影作品,用手中的相機記錄北京成長歷程。
馬健強向觀眾展示作品
“今年恰逢建黨百年,咱們國家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祖國為無數像我一樣的攝影愛好者提供了良好的創作環境。”談起設計和攝影,馬健強眼中放光,他希望通過自己手中的繪圖筆和照相機,去傳播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傳播心中的正能量以及對社會的責任。
馬健強講述作品的創作理念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也是新時代青年的擔當與使命。“中國的文化,國際的表達”——攝影作為國際受眾聽得懂、易接受的話語體系和表述方式,貼近中國實際、貼近國際關切,生動鮮活,能夠入情入理、真誠親切地講出中國故事,本次影展同樣也是發揮先進文化引領作用的一個窗口。堅定文化自信、建好精神家園、講好北京故事——馬健強這位土生土長的北京青年發自肺腑的創作,彰顯出文化自信與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
馬健強攝影作品《禧瑞之光》
馬健強攝影作品《禮贊祖國》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