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古代,長城作為重要軍事建筑,守護一方平安,如今,其自身功能和價值早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許多歷史文化古跡難以回避的老化坍塌等問題。延慶區作為擁有豐富長城資源,身處長城文化帶重要位置的京北旅游勝地,在文旅產業快速發展的今天,一批新時代的“守城人”,心懷歷史敬畏,精細呵護付出,用雙手和汗水,為古老的長城,筑起了一道全新的“守護墻”。
9月,才下過雨,在尚未對外開放九眼樓長城景區,延慶區文物所于海寬所長,在濕滑的上山小徑上健步如飛,一邊走,一邊向首次登山頗有些不適,氣喘吁吁的記者介紹:“咱們走了一半了,握好棍子,慢點走注意安全,這條路我們基本上每周都要走上好多次,101、302等幾個敵臺,我們的同志基本上就是每天搶時間修繕,快動作,細干活,比如這次咱們要上去看的,原圖紙尺寸和實際上有出入,甚至說有的地方還在坍塌,我們要多挖一米多的泥土山石,確定實際位置,并且盡全力保證不損害原貌,修舊如舊。當然,守護好,傳承好長城文化,對于我們延慶文保人來說,是任務,是工作,更是信仰。”
以史為鑒,守護傳承,歷史不僅僅存在于厚厚的典籍,也散落在綿延山脈和泥土中。據了解,延慶轄區內的長城,在古代多為軍事要地,旌旗獵獵、鐵甲如林,同時,作為拱衛京師的軍事、交通重鎮,融合了豐富多樣的文明特點,也留下了復雜多樣的歷史文物遺跡。不改變文物現狀,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是長城文物保護工作的基本原則。據現場工作人員表示,目前針對于長城遺址的修繕工作,主要是在以上原則的前提下,“土洋結合,既有利用高科技雷達探測設備勘察被泥土、山石覆蓋的城墻情況、利用履帶式工程機械運輸各種修復材料的現代技術,同時,也有必須手工作業,一點點用小毛刷、小鏟子,清理城磚表面覆蓋,連接點雜質的土辦法。當然了,有很多地方,甚至要用手輕輕移開渣土山石,你看這個土炮,就是我們24號剛剛挖出來的,你看這個表面的銘文,這個線條,要是一鏟子下去,你說得多心疼!”談起不久前出土的一件明代土炮文物,于所長一邊小心翼翼地捧起土炮,用紙巾擦拭,一邊向記者介紹現場修復作業的各種情況。
在具體修繕過程中,文保工作者們經常需要面對諸如城墻材質不同、夯土厚度不一、風雨、植被嚴重侵蝕、墻芯土石缺失等諸多困難,而降雨等氣候因素,也對修復工程造成了諸多影響。在錯綜復雜的情況下,延慶文保工作者根據不同文物特點情況,“一城一策,一墻一策”。每一種補強材料、施工方法,都要經過嚴格先行試驗并確認可行結果;每一座敵臺,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配套的“待遇”。修繕干預工作,被限定于保證文物古跡安全范圍,歷史風霜原貌,絕不輕易消磨。
從勘察分析,到前期支護,從清理病害調查到封護勾縫,據實補配,歸砌基礎,清理渣土,一段段飽經時光風霜,岌岌可危的城墻,得到了細致的修繕和守護。一律現場潑制的白灰、根據不同文物特點,加入調拌的骨料、精確到厘米的石料、實際操作前一次次徹夜難眠的試驗......文保人腳上有泥,臉上有土,心中有光,用實際行動,做起了新時代的“守城人”。
長城文化帶作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的重要內容,始終是延慶文旅、文保相關部門工作的“重頭戲”,據了解,自2017年8月北京市全面啟動長城文化帶建設工作至今,延慶區以長城遺產保護為重點,以信息技術手段為保障,通過開展緊急搶險加固工程、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加強長城保護隊伍建設等方式,不斷提升全區文物保護水平。2018年—2021年,延慶共有46項(62小項)重點任務列入北京市長城文化帶建設組折子工程,其中長城遺產保護重點任務23項。截至2021年底,共修繕長城墻體19782.5延米、敵臺91座、城堡15座;其中修繕磚石長城18974延米,占全區磚石長城的71.3%。開展科技保護項目2項,覆蓋27 個文物單位以及全部磚石長城,分析研究25處古建筑地方彩畫,完成95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30處革命文物四有檔案建設。
作為矗立于崇山峻嶺之上的文化載體,長城文化帶以有形的建筑及其周邊環境作為物質依托,熔鑄金戈鐵馬、愛國報國的文化內涵,植根于區域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淀,是恢弘歷史和厚重時光交融凝聚而成的文化象征,而延慶區作為長城文化帶建設的“先行者”和“領頭雁”,在相關工作推進過程中,“動腦子,走心思,邁步子,俯身子”,堅持“走得前,走得深,走得遠,走得實”標準,為妥善保護長城遺存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滄桑古樸的歷史風貌,積極推動長城文化的形成、豐富與完善,長城文化帶的營造、延續和傳承,做出了極大努力。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