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中國文化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北京中創文旅集團聯合主辦,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支持,遇見博物館原創策展作品——“遇見敦煌”光影藝術展在京盛大開幕。
同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湖南省博物館、山西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等多家文博機構負責人,以及中國傳媒大學、中國國際商會文旅產業委員會有關專家學者、企業界人士和地方文化旅游主管部門代表參加了研討。
專家表示,“遇見敦煌”光影藝術展以多機位、大面積的全景投射,使觀眾沉浸活化的敦煌藝術中,“非常令人震撼的”。大家認為,作為文化遺產與新技術融合的創新典范,“遇見敦煌”以光影藝術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隔空對話,也成功踐行了“讓文物活起來”的精神。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譚平說,“遇見敦煌”光影藝術展創意的初衷,就是做一個中國風格、文博內涵、國際表達的展覽,通過藝術的語言去展示敦煌的美,展現中華文化傳統中穿越時空的審美觀。展覽一經發布就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吸引了大批觀眾踴躍觀展。事實證明,展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他說,之前如此大規模的光影藝術展更多表現的是西方油畫主題,如梵高藝術展、達芬奇光影藝術展等,這么大規模表現中華敦煌藝術尚屬首次。希望未來通過全球的巡展,通過互聯網云展覽,讓全球觀眾了解敦煌文化。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長辛禮學表示,“遇見敦煌”光影藝術展形式新穎,視覺震撼,感受超乎原來的想象。這是后疫情時代,對文物的創新表達,是個非常好的探索。他說,博物館發展到今天,可以說是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十三五”期間,每兩天就有一家博物館開館,中國現在的博物館已經達到了5788家,可移動文物達到一億多件,不可移動的文物達到76萬多處,這是文化遺產的大融合。有人說博物館是城市會客廳,有人說它是休閑的地方。傳統意義上博物館收藏、展示、教育的三大功能已經遠遠不能涵蓋博物館的定義了。有的甚至都提出,博物館連個場館都不是,應該是更加無邊界的博物館。今天我看到這個展覽也非常激動,我覺得這是現代新時代對博物館、文物展示、中華文化遺產展示工作的一次新的探索,尤其是后疫情時代,它啟發我們,除了實物展示,沉浸體驗式展示等更符合現代傳播規律,也更容易獲得大眾的共情。這也非常值得文物工作者深入研究、探討和繼續延伸。
山西博物院副院長趙志明說,展覽非常震撼,這類展覽之前不是沒看過,但“遇見敦煌”光影藝術展在短短二十分鐘沉浸體驗中,實現了歷史文化、文物、藝術、科技的完美融合,這個理念和實踐是值得贊賞的。他認為,雖然博物館是公益性機構,但也應該有市場化和國際化的理念,強化市場意識,滿足社會需求,拓寬視野,加強國際化合作交流,推動博物館的高質量發展。
湖南省博物館副館長陳敘良認為,在數字互聯時代,觀念、技術的變革和年輕觀眾的成長,給博物館事業帶來了一系列變化和挑戰。比如“我們博物館近年來多次的觀眾調查,顯示出年輕觀眾的比例,16—35歲達到了75%以上,所以現在博物館的觀眾年輕人占比最大。”在這種大的時代趨勢下,展覽的形態、甚至博物館的整個業態都在發生著一些根本性的變化,“今天這個展覽,沒有一件實物,但通過精心策劃,利用這些新的數字技術做展覽,在視覺上給觀眾帶來非常大的沖擊和震憾,特別是年輕觀眾可能會很喜歡,確實是一種非常好的嘗試,既是在大文化和傳播領域中的不同業態之間跨界、出圈的一次重要嘗試,也是技術、文化、旅游和對外傳播深度融合的重要成果,值得我們文博界、做文化傳播的人認真學習研究,相信這個展覽通過內容和形式的不斷完善,實現作品的迭代升級,將產生更大的影響”
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執行館長冀鵬程在發言中講到,敦煌藝術是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典范,敦煌學當中蘊涵的中西文明交融發展的世界觀、哲學觀等等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價值對當代世界和諧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在新時代,我們要用什么樣的方式向世界介紹敦煌?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一方面要秉持共同價值觀的標準去挖掘敦煌藝術中的幾百個故事,對其內容、故事、符號等等進行重新的編劇。另一方面還要運用藝術加科技的方式讓觀眾能夠有興趣地走進故事,浸潤式地體驗故事并能產生共情,最終還能將這種體驗帶回到自己的生活中。“遇見敦煌”這個展覽我認為她從精神價值的取材立意到藝術科技生活方式的體驗打造,做的都非常精彩,非常值得在后疫情時代面向全世界進行廣泛傳播推介。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朱敏說,“遇見敦煌”光影藝術展首先是一臺文化與科技融合的視覺盛筵。“沉浸式這個詞已經成為文化旅游、文化消費的主題,那么沉浸式的技術,沉浸式的體驗,已經成為當今時代消費人群的一種非常向往的消費方式。這次敦煌光影藝術展的沉浸技術、文化編輯和符號的運用方面,都做到了非常的令人信服,而且效果美輪美奐,激動人心,這樣的大尺幅投射非常不容易。浸透了主辦方對于中華文化的精心、誠心、匠心,也感覺到他們對敦煌文化的敬畏感。展覽讓人們在沉浸式體驗當中,交互當中,可以喚起消費者的文化自豪感。”
朱敏表示,敦煌文化是中國對外傳播的新名片,但絕大多數消費者和觀眾、外國消費者都不可能驅車隨時到大漠深處去看美輪美奐的演出和實地打卡,而敦煌符號用這樣的視覺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而且用視覺方式打破了語言阻隔,讓全世界的觀眾,不管你是哪個民族、膚色、文化,能夠體驗到非常優雅、可愛的中華文化的魅力,從而助力中華文化走出去。此外,在當今后疫情時代,文化消費正處于恢復階段,展覽將成為城市文化消費新地標。“在這個盛夏時節,這個展覽有如一屢清風,人們觀展后還能體會到余音繞梁,手有余香。”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