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歷】
劉仁慶,1942年6月生于山東省萊陽市,畢業于北京師范學院美術系。曾任解放軍報社美術編輯,現為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會員、北京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油畫學會常務理事、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中國書畫院油畫創作院副院長、中國民族書畫院理事、中國民族書畫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書畫世界行聯合會理事、新加坡新神州藝術院“高級名譽院士”、北京市司法局調研員。油畫作品《早市》參加全國美展,油畫《喜訊》參加意大利佛羅倫薩《中國書畫世界行高峰論壇》獲油畫金獎;油畫《卓瑪的希望》參加中國美術館第十六屆大路畫展獲優秀獎;油畫《帕米爾冬曲》參加中國美術館第十七屆大路畫展獲優秀獎;油畫《苗女金秋》參加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獲優秀獎;油畫《中國飛翔》入選2O12年倫敦第29屆奧林匹克美術大會并被收藏;油畫《景頗族姑娘》獲第28屆奧林匹克美術攝影作品展獲金獎;油畫《彭真為律師題詞》獲中國美術館首屆中國律師美術書法作品展金獎;《中國五十六個民族油畫肖像》獲北京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終身成就獎及特別金獎;2O19年油畫作品出版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O周年中華藝術名家郵票珍藏冊;多幅作品被國內外藏家收藏?!吨袊迨鶄€民族油畫肖像》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北京中華民族園、北京民族劇院、北京保利大廈、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濟南國際奢侈品展覽會等多次舉辦展覽。2005年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出版《劉仁慶中國五十六個民族油畫肖像集》。原中央美院油畫系李駿教授稱譽這套油畫肖像“不僅是珍貴的資料,也是對青少年下一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原魯迅美院任夢璋院長說“傳世之作品,非常精彩",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創作室孫立新主任贊譽這套作品“從服飾到造型都很嚴謹準確",原中國民族畫院周智慧院長為這套作品題詞《民族魂寶》,著名油畫家孫浩稱贊這套作品“教科書般的完整的大創作”。
布面油畫,每幅作品尺寸:80×60cm
漢族,人口12.4億人,分布在全國。語言屬漢藏語系,文字為方塊形漢字,漢族主營農業,飲食以糧食為主,茶、酒為傳統飲料,因地區不同有八大菜系。服裝紛繁復雜,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為數眾多,典籍浩如煙海。歷史上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四大發明;天文、數學、農學、醫藥學等古代科技高度發達;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等,漢族對各種宗教信仰兼容并蓄,儒家思想盛行不衰。
蒙古族,人口581萬余人,大部分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河南、云南等地,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族語,有文字,是北方草原上古老的游牧民族。蒙古族主營牧業;精騎善射,喜吃手扒肉、“羊背子”,愛喝奶茶,飲馬奶酒;住蒙古包,穿蒙古袍。節日有祭敖包、那達慕等;原信仰薩滿教,后改信藏傳佛教。
回族,人口981萬余人,主要聚居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以及甘肅、青海、新疆、河南、河北、山東、云南等省區,其余散居全國各地,通用漢語,使用漢文?;刈逯鳡I農業,以善于經營著稱。傳統食品稱“清真食品”,禁食豬肉,民間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圣紀節等,信仰伊斯蘭教。
藏族,人口541萬余人,其中約210萬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其余聚居在青海、四川、甘肅、云南等地。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有文字。以牧業為主,兼營農業,主食和飲料為糌粑、酥油茶、青稞酒、肉食和奶制品;多穿藏袍,慣穿藏靴,節日有藏歷年、雪頓節等;信仰藏傳佛教。
維吾爾族,人口839萬余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湖南桃源、常德和河南省有少量居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有文字。主營農業,商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傳統面食有馕、拉面,人們喜戴四楞小花帽。節日有“古爾邦節”、“肉孜節”等。信仰伊斯蘭教。
苗族,人口894萬余人,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四川、廣東及海南等省區。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通用漢文。主食大米,輔以玉米、紅薯、小麥;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船節、吃新節、趕秋節等。信仰萬物有靈。
彝族,776萬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文字。主營農業,主食玉米、大米等,在天文、歷法、氣象、醫藥方面亦有獨特貢獻;節日有火把節等。彝族宗教信仰主要為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
壯族,人口1617萬余人,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其他分布在云南、廣東、貴州、湖南等省。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系壯泰語支,1955年創造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得到推行。主營農業,主食大米,節日有“中元節”、“?;旯潯?、“吃立節”等。壯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受佛教和道教影響較大。
布依族,人口297萬余人,主要聚居在貴州省,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泰語支,長期使用漢文,主營農業,善種大米,主食大米,好飲酒、喝茶,喜吃狗肉和酸、辣味菜。節日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了年”、“三月三”等。崇拜祖先和自然,信仰多神。
朝鮮族,人口192萬余人,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其余散居內蒙古自治區和內地一些城市: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主營農業,主食大米、小米、喜吃“辣泡菜”、打糕、冷面等,傳統歌舞有頂水舞等,著名民歌有“阿里郎”等。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
滿族,人口1068萬余人,分布在全國各地,以遼寧、河北省為多。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曾創滿文,現己普遍通用漢語文。直系先民為明代女真,歷史上清代創造過輝煌的“康乾盛世”。節日有蟲王節、端午節等。滿族信仰薩滿教,崇拜祖先,佛教在其生活中也有一定影響。
侗族,人口296萬余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原用漢文,1958年創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侗族主營農業,兼營林業,主食大米,侗歌有鼓樓大歌、琵笆歌等,舞蹈有蘆笙舞等。傳統戲劇有侗戲。節日有春節、祭牛節、吃新節等。侗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瑤族,人口263萬余人,主要分布在廣西、湖南、云南、廣東、貴州、江西等省區。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無文字,通用漢文。主營農業,主食大米、玉米等,舞蹈有長鼓舞和銅鼓舞。節日有盤王節、達努節、社王節、春節、清明節等。瑤族主要信仰道教,崇拜祖先。
白族,人口185萬余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省各地及貴州省畢節地區、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 、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等地。主營農業,主食大米、小麥,傳統舞蹈有“獅子舞”、“霸王鞭”等,崇圣寺三塔等建筑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節日有三月街、火把節等,信仰佛教。
土家族,人口802萬余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四川省和重慶市。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中的一種獨立語言,無文字,通用漢文。主營農業,主食大米、玉米。傳統服飾女裝為短衣大袖,左祍井襟,滾2—3層花邊,鑲邊筒褲,男裝為對襟短衫。節日有“社巴節”、“趕年”節等。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哈尼族,人口143萬余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普洱、瀾滄等縣。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主營農業,善開梯田,主食大米,舞蹈有“三玹舞”、“拍手舞”等,節日有十月年和六月年等。哈尼族信奉多神,崇拜祖先。
哈薩克族,人口125萬余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培城地區以及木壘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等地。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有文字。主營畜牧業,精于騎術。飲食多為肉食和奶食,忌食豬肉。傳統樂器為冬不拉?!肮媚镒贰睘閭鹘y娛樂活動。節日有古爾邦節、肉孜節等。信仰伊斯蘭教。
傣族,人口115萬余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省內各縣市。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傣文是來源于梵文字母的拼音文字。主要從事農業,主食大米,喜飲酒和食酸菜,有嚼檳榔的習慣。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舞蹈是孔雀舞。傣文文獻有數學、天文、歷法、醫藥、貝葉大藏經等。節日有潑水節等。信仰小乘佛教。
黎族,人口124萬余人,主要分布在海南省的瓊中、白沙、昌江、東方、保亭、陵水、樂東、三亞、通什等縣市。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無文字,大多通曉漢語,通用漢文。主營農業,主食大米,舞蹈有“竹竿舞”、“舂米舞”等,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
傈僳族,人口63萬余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麗江、迪慶、大理、楚雄等地和四川省的鹽源、鹽邊、木里等縣,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主營農業,主食玉米、蕎麥,節日有操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崇拜自然,相信萬物有靈。
畬族,人口70萬余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等省,語言屬漢藏語系苖瑤語族,無文字,通用漢文。主營農業,傳統節日有“三月三”等,崇拜祖先。
佤族,人口39萬余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滄源佤族自治縣和西盟佤族自治縣,其余分布在瀾滄、孟連、雙江、耿馬、永德鎮康等縣。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主要從事農業。佤族能歌善舞,節日有火把節、播種節等。民間過去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部分地區信仰小乘佛教和基督教。
高山族,人口40萬余人,主要居住在臺灣省的中部山地和東部沿海地區,有4400余人散居在中國大陸,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無文字,通用漢文,主營農業和漁獵業。高山族善歌舞,有杵舞、甩發舞、豐收舞等,節日有播種節、豐收節等,崇拜祖靈。
拉祜族,人口45萬余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和孟連、雙江自治縣,其余分布在思茅地區、臨滄以及西雙版納自治州等地。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大多兼通漢語和傣語,主要從事農業,主食稻米,傳統舞蹈有蘆笙舞;信仰萬物有靈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和大乘佛教。
水族,人口40萬余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三都水族自治縣及荔波、都勻、獨山、榕江等縣,一部分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部。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通用漢文,主營農業,主食大米,民間無事不歌,詩歌一體,有銅鼓舞等民間舞蹈。節日有“端”節、“卯”節,信仰多神,崇拜自然。
東鄉族,人口51萬余人,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和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其余散居在甘肅省臨夏州、蘭州市、定西專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文字,通用漢文。主營農業,兼營畜牧業,禁食豬肉。節日有爾德節、古爾邦節和圣紀節。群眾信仰伊斯蘭教。
納西族,人口30萬余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余分布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永勝、鶴慶、劍川、蘭坪和四川省的鹽源、鹽邊、木里等縣,西藏的芒康縣也有少數分布,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通用漢文,主營農業,主食大米、玉米、小麥等,民族舞譜《納西東巴舞》,節日有猛本等。民間信仰東巴教。
景頗族,人口13萬余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馬、古浪、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地。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主營農業,主食大米,節日有“日腦縱歌”等。信仰萬物有靈,崇拜多神。
土族,人口24萬余人,大部分居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縣、同仁縣等地,一部分居住在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永登縣等地。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文字,通用漢語文。主營農業,兼營畜牧業;人們酷愛民歌“花兒”,民間節日繁多,春節尤受重視,信仰藏傳佛教。
柯爾克孜族,人口16萬余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余散居在新疆各地,少數人居住在黑龍江省富??h。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有文字,主營畜牧業,兼營農業,飲食主要為奶制品和牛、羊、馬、駱駝等肉食,輔以面食,忌食豬、驢、騾等牲畜肉。節日主要有古爾邦節等,民間信仰伊斯蘭教。
達斡爾族,人口13萬余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其余分布在黑龍江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地,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文字,通用漢文。主營農業,愛吃“稷子米”。民間舞蹈、樂器、文學、美術、刺繡等都富有民族特色。最盛大的節日是春節。達斡爾族信仰薩滿教,少數人信仰藏傳佛教。
仫佬族,人口20萬余人,主要聚居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其余散居廣西各地。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無文字,通用漢文。主營農業,主食大米、玉米等。民間幾乎每月都有節日,以“依飯節”最為隆重。仫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羌族,人口30萬余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綿陽市北川縣。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無文字,通用漢文。主營農業,主食玉米、土豆,羌寨石碉樓獨具特色。民歌有山歌、情歌等,節日有羌族年、祭山會等。羌族信仰原始宗教,崇拜白石。
布朗族,人口9萬余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勐??h、景洪縣及瀾滄地區的雙江縣,其余分布在鎮康、云縣、耿馬、瀾滄、景東、景谷、墨江、普洱等縣。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無文字,通用漢文、傣文。主營農業,飲食以旱谷米為主,好嚼檳榔。民間流傳著許多優美動人的故事和抒情詩歌。愛跳“刀舞”,男子喜好武術。節日有開門節、關門節等。信仰小乘佛教。
撒拉族,人口10萬余人,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和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一部分居住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和甘肅省臨夏縣等地。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主營農業,主食小麥、青稞、蕎麥。肉食以牛、羊、雞肉為主,忌食豬、驢、馬肉和動物的血,節日主要開齋節、古爾邦節等。信仰伊斯蘭教。
毛南族,人口10萬余人,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和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其余散居在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縣。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大多數人兼通壯語和漢語,通用漢文,主營農業,主食大米。節日有廟節等,信仰道教和佛教。
仡佬族,人口57萬余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遵義、仁懷、安順、鎮寧等市縣,少數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及云南省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語言屬漢藏語系,無文字,通用漢文。主營農業,主食大米、玉米。民間戲劇有“地戲”,節日有春節等,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錫伯族,人口18萬余人,主要聚居在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其余散居各大、中城市。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有文字?早期以狩獵、捕魚為主,農業、牧業也比較發達,主食米、面。傳統體育活動有賽馬、射箭等。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等,信仰薩滿教,崇拜祖先。
阿昌族,人口3萬余人,大部分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潞西及保山地區的龍陵等縣。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通用漢文。主營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以善于打制戶撒刀而聞名。主食大米。青年男女喜愛“對歌”。民間流行象腳鼓舞和猴舞,節日有會街、潑水節等。因地區不同分別信仰原始宗教、小乘佛教、崇拜祖先。
塔吉克族,人口4萬余人,大部分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語言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帕米爾語支,多通維吾爾語和柯爾克孜語,普遍使用維吾爾文。主營牧業,兼營農業。最佳飲食為手抓肉、牛奶煮米飯、牛奶煮烤餅。塔吉克族不食豬、狗、驢、馬肉及自死之物。民間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鷹舞是富于民族特色的舞蹈。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等。人們信仰伊斯蘭教。
怒族,人口2.8萬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貢山、碧江、福貢三縣及蘭坪縣菟峨鄉,少數分布在維西縣;語言屬漢藏語系,無文字,多使用漢文;主營山地農業,主食玉米、蕎麥等;好飲酒,穿麻布衣裙。人們能歌善舞,節日有“仙女節”等。民間崇拜圖騰,信奉萬物有靈,部分人信仰藏傳佛教或天主教、基督教。
普米族,人口3萬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蘭坪、麗江、維西、永勝、寧蒗等縣,少數分布在四川省的木里、鹽原縣。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F多使用漢文。主營農業,兼營畜牧業,主食玉米、喜飲“酥里瑪酒”,愛吃豬肉制作的“琵琶肉”。群眾能歌善舞,節日都要舉行“對歌”,節日有大年節、轉山會等。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有的信仰藏傳佛教和道教。
烏孜別克族,人口Ⅰ.4萬余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塔城、喀什、烏魯木齊、莎車、葉城等地。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通用維吾爾文和咯薩克文。大多從事商業、手工業,喜食牛、羊、馬肉及乳制品。三餐不離馕和奶茶,喜吃土豆燉肉及蜂蜜、糖漿,忌食豬、狗、驢、騾肉,禁酒。最有名的風味食品是抓飯。男女頭戴小花帽為特點。民間文學作品英雄史詩《阿勒帕米爾》等流傳最廣。節日有開齋節、圣紀節等。信仰伊斯蘭教。
俄羅斯族,人口1.5萬余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烏魯木齊等地,其余居住在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等地。語言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使用俄文。居住城市者大多從事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農村者主要從事農牧業等。俄羅斯族有豐富的民間故事、寓言、古詩和民歌。婦女跳頭巾舞,男子跳趕馬車舞,節日有復活節等。俄羅斯族大多信仰東正教,少數信仰基督教。
鄂溫克族,人口3萬余人,分布布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和黑龍江省訥河縣等地。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無文字,牧區通用蒙古語文,農區能用漢語文。主要從事畜牧業,少數人從事農業或狩獵,是我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人們喜喝奶茶。節日主要有春節、祭敖包節等,民間多信仰薩滿教,牧區則多信仰藏傳佛教。
德昂族,人口1.7萬余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潞西縣和鎮康縣,其余分布在盈江、瑞麗、隴川、保山、梁河、耿馬等地。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無文字,部分人通用傣語、漢語、景頗語,主營農業,善種水稻和茶。主食大米,輔以玉米、蕎麥、豆類。人們好飲茶,喜嚼檳榔。水鼓舞為其獨有舞蹈。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等。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
保安族,人口1.6萬余人,主要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各縣和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文字,通用漢文。主營農業,兼營手工業和副業,飲食以米面為主,吃牛羊肉,忌食豬、馬、狗肉、動物的血和自死之物。喜唱“保安花兒”,“保安腰刀”為本民族特有工藝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民間信仰伊斯蘭教。
裕固族,人口1.3萬余人,: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其余少數居住在酒泉縣和青海省祁連縣。西部裕固族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東部裕固族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文字,通用漢文。主營畜牧業,兼營狩獵、農業,牧區飲食以酥油、糌粑、乳制品為主,農區以糧食、蔬菜為主。男女都喜歡穿高領長袍。節日有過“那達慕”的習慣。信仰藏傳佛教。
京族,人口2萬余人,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市的巫頭、山心、澫尾三個小島嶼為“京族三島”,有自己的語言,通用漢文。其祖先大約在16世紀初陸續從越南涂山等地遷來。主營沿海漁業,主食大米、玉米、紅薯,善以魚、蝦、蟹、貝制作佳肴。“鯰汁”是最有特色的傳統食品。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唱哈”(唱歌)、“竹竿舞”和獨弦琴被譽為傳統文化的三顆珍珠。節日有“哈節”等。民間主要信仰道教,崇拜祖先。
塔塔爾族,人口0.48萬余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地,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匈語支,有文字,通用維吾爾語文和哈薩克語文,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及畜牧業。食品為牛羊肉、抓飯、馕、拌面等。民間忌食豬肉。舞蹈有踢踏舞等。教育發達,知識分子較多。節日有古爾邦節等,群眾信仰伊斯蘭教。
獨龍族,人口0.7萬余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獨龍江兩岸,一部分散居在貢山縣北部的怒江兩岸。語言屬漢藏語系緬語族,無文字,主營農業。主食玉米、小米、蕎子。好飲酒喝茶,有紋面習慣,會編織獨龍毯。他們能歌善舞,喜以歌舞表達感情。傳統節日是過年。相信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物。
鄂倫春族,人口0.8萬余人,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族自治旗和黒龍江省呼瑪、遜克、愛暉、嘉蔭等縣∵。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無文字,大多通漢語文。他們以狩獵為主,采集和捕魚為輔,以食獸肉為主,喜生吃狍肝,喝燒酒和馬奶酒,喜吃燒面圈;擅長獸皮加工,善用白樺樹皮制作生活用品和工藝品。傳統舞蹈有《熊舞》、《野牛博斗舞》等,信仰薩滿教。
赫哲族,人口0.4萬余人,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同江縣、饒河縣、撫遠縣的沿江地區,少數人散居于樺川、依蘭、富錦三縣的一些村鎮和佳木斯市。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滿語支,無文字,大多數人通用漢文。他們以漁獵生產為主,主食各種鮮魚、腌魚、魚干、魚籽干和各種干鮮獸肉,婦女擅長制作魚皮衣服。赫哲族圖案藝術非常發達。節日有春節等,民間信仰薩滿教。
門巴族,人口O.8萬余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門隅地區及墨脫、林芝、錯那等縣。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無文字,通用藏文。主營農業、林業和手工業,主食大米、玉米、雞瓜谷,廣泛流行“薩瑪"酒歌等,民族節日有新年等。信仰藏傳佛教,部分人信仰原始宗教。
珞巴族,人口O.29萬余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珞瑜地區。少數居住在米林、墨脫、隆子、察隅等縣。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無文字。珞巴族經營衣業,主食玉米面或雞爪谷、大米、蕎麥餅、糌粑、土豆等,喝酥油茶。男女都喜用耳環和項鏈裝飾自已。節日有昂德林節等。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
基諾族,人口2萬余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其余分布在基諾鄉四鄰山區;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無文字。主營農業,善種茶,主食大米。男女皆兩耳孔內塞竹管、木塞。民間有大量史詩和故事傳說,傳統樂器為牛皮大鼓。舞蹈為牛皮鼓舞。節日有“特毛目(過年)、新米節、火把節等。崇拜祖先,相信萬物有靈。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