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歷】
羅寧,畫家、美術評論家。1958年10月生于陜西扶風,先后畢業于陜西省鳳翔師范和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曾任《文化藝術報》總編輯、陜西國畫院常務副院長、陜西省美術博物館館長。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博協美術館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陜西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陜西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十一屆陜西省政協委員、第七、八、九次中國美術家協會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羅寧先生長期從事中國人物畫創作和美術理論研究,其國畫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展覽。出版有《21世紀畫壇人物個案研究——羅寧》等數十種畫集及專著。先后在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地舉辦《羅生門——羅寧的意義》個人作品展;在美國、日本、德國等地舉辦作品聯展。中國文聯文藝評論家工程選取羅寧中國畫創作實踐作為個案進行研究,出版研究文獻專集《羅寧學術研究》3部及《中國畫藝術當代經典大家——羅寧》作品研究專集。先后應聘擔任陜西省紀念改革開放30、40周年全省美展、首屆陜西美術獎、陜西省千年人文美術創作工程等多項重大美術活動評委。
多年來,羅寧先生以畫家、美術評論家、美術博物館專家的多重身份,致力于美術文化的研究和傳播,先后在陜西師范大學、西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安美術學院、渤海大學、深圳大學、寧波大學、江蘇省美術館、河南省美術館、浙江美術館、重慶美術館等多座高校和美術館作學術講座。以他主講世界美術館為內容的52集系列專題片《羅寧話館》,在陜西電視臺播出后頗受好評,并策劃了《高原高原——中國西部美術展》及《對話兵馬俑——歐盟與中國雕塑家作品提名展》等地域文化特色鮮明和具有國際視野的展覽,在國內外引起反響。
《黎明》260×120cm 2021年
我說中國人物畫
羅寧
我一直認為,中國畫是一門十分獨特的藝術,學習和實踐中國畫需要相應的文學、哲學修養和科學的世界觀,而要取得一定的成就必學具有哲學家的思維、詩人的情感和雜技演員的技巧。
在學習中國畫過程中,始終要解決的就是“道”和“技”的問題;對道的認識、感悟和把握決定了藝術家的精神向度和品味,而技為凸顯“道”提供了必需的實現手段。一定的社會經歷和人生歷練,廣泛的閱讀和對各種藝術文化的借鑒無疑使畫家對道有更深的認識和體悟。
《花信年芳》136×68cm 2020年
我選擇中國人物畫,是因為我太熱愛生活中見到的各式各樣美的畫面了,通過筆下的人物,想表現我對這個世界的贊美,在傳神達意中,抒發我的情感,折射我的精神和追求。但人物畫對技術的要求無疑對我是一種挑戰,可因為愛,再苦再累再難都堅持了下來。
中國畫的傳統很豐厚,經典作品無數,但較之于山水畫和花鳥畫,古代和近代的人物畫的發展似乎不如前者,這對我們現當代人物畫家而言既是難題,又同時蘊藏著極大的發展空間。
《風葉自香》136×68cm 2020年
我的中國人物畫學習,一開始就是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氛圍中進行的。我畫過素描石膏幾何形體,素描靜物,素描石膏人像,水粉靜物,風景和人物寫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一直伴隨我,使我受益匪淺的我認為是不間斷地速寫,不管用鉛筆、鋼筆,還是毛筆,都采用的是“線”,用線條記錄和塑造一切。這個線,便成了我學習實踐中國畫的最根本的“生命線”。
《花季》68×45cm 2020年
我沒有太多臨摹古人的作品,而是選擇了我喜歡的現當代人物畫家作品進行臨摹,包括王淑暉、姚有多、杜滋齡、華三川、劉旦宅、黃胄、方增先、劉文西、周思聰等,我想,他們肯定都臨習過古人的畫,才有了現在這樣的面貌,而我直接臨摹他們的作品更為直接。我很敬佩兩位當代人物畫家,那就是王子武和李世南,但由于我的性格使然,我只能仰慕他們的作品,沒有去直接臨摹。臨摹前輩作品的目的是為了揣摸他們的用筆用墨,他們的線條技法,看起來是在解決技的問題,但也同時在很多藝術家的淡畫語錄中體會“道”的問題。比如長安畫派幾位大家的談話語錄我都認真讀過多遍。
《荷香》68×45cm 2020年
我實踐的是小寫意人物畫。“寫意”二字我認為關鍵是寫,目的是達“意”,沒有“寫”就沒有“意”。而寫與中國書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為了“寫意”,我長時間練習書法,書法經典名帖讀了不少,反復臨寫過包括顏真卿、歐陽詢等書法巨人的碑帖,王羲之的《蘭亭序》臨寫的遍數更是不計其數。剛參加工作那幾年,我曾臨寫舒同的書法幾乎“以假亂真”了,后來被我敬重一位書法界名師勸阻停下再未去寫。在《文化藝術報》做編輯部主任和總編期間,我寫稿、改稿、簽發稿件等等都是用毛筆完成,目的是掌握毛筆。我堅持這樣的觀點:無論是人物、山水還是花鳥,只要是寫意畫,你就看看作者的落款,看看他的字就知道其作品水平高低了,為此,我仍在努力。
《清風自來》68×45cm 2020年
關于技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案頭功夫和筆墨功力問題,當然人物畫還有造型問題,以形寫神,形的問題沒有解決“神”便免談。而這些問題也長期在困擾著我,為此我也暗自花力氣解決,同時在創作實踐中逐步提高。常言道,熟能生巧,只有在對工具和語言掌握熟練的前提下才有質的提升之可能,黃胄先生當年每天要畫近一刀宣紙,我們能畫多少呢?所以,技要靠練。
有了造型基本功和筆墨的駕馭能力還不夠,重要的是還要有生活,要有從生活中發現美,提煉美的能力,這種能力是畫家能否出好作品的關鍵,這需要畫家的天才和悟性。
《春色擋不住》68×45cm 2020年
再高一步,那就是畫作的精神性,即畫家是否在畫作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說起來似乎比較抽象,但這是畫面上首先表現出的氣息,有無個性,有無情感,看了畫作一目了然。沒有一種精神通過畫面傳達給觀者,即便制作精細,筆墨挑不出缺點,也仍是在一種技術范籌,是一種死畫,沒有抒發出一種精神仍不能成為好作品。
這些年,我主要努力使自己的作品鮮活,有生氣而不落俗套,我的目的是想探索一種有個性的中西結合的中國人物畫及其表現形式,并力求通過我的作品能給觀眾帶去一種生命的活力。
當然,藝無止境,這是我一輩子要追求的目標。
《夏日街頭》180×96cm 2019年
《豆蔻年華》180×96cm 2019年
《朗讀者》136×68cm 2019年
《濃翠》180×96cm 2019年
《生命》260×120cm 2018年
《晨韻》180×96cm 2016年
《海風》136×68cm 2016年
《今日惠女》136×68cm 2016年
《惠風》180×180cm 2015年
《漁村之晨》180×97cm 2013年
《傣家小妹》68×46cm 2014年
《荷塘溢香》136×68cm 2013年
《舞醉》68×45cm 1991年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