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剛剛過去的“五四青年節”,年輕人再度成為焦點。不論哪個平臺、哪個人群都想爭先恐后對年輕人說點什么,表達自己對這個議題的關心。或講道理的,或表態度的,其中“熱氣青年”的選題算是一股清流,它只關乎一個時代青年的精氣神兒,看似很虛,卻恰恰以最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切中要害。

“熱氣青年”典出魯迅的寄語,“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到了102年后的今天,這話再被提及,可見其跨越時代的“生命力”,而芒果TV發起的“什么是熱氣青年”主題活動背后,恰是把這個定義“熱氣青年”的權利重新交還年輕人,讓他們自己來回應這個時代命題。
當“熱氣”遇上“內卷”,怎么破
依旁觀者看,定義“熱氣青年”,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刻舟求劍。從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來看,歷史和青年之間有著極強的關聯度,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倘若脫離了歷史的語境,就很容易做出對當下青年做出不夠公允和準確的判斷,如,架空對比不同時代的青年,發出“一代人不如一代人”之類的主觀論調。
這種論調當然也有一些輿論基礎,比如當今流行的一些青年文化現象:從過著循環往復生活的陀螺青年到數量逐年增長的空巢青年,從云淡風輕、無欲無求的佛系文化到全民打工人的戲謔調侃,從網絡上的鍵盤俠、陰陽人、杠精到現實中遇到熟人繞路走的社恐……
不僅如此,隨著“內卷”一詞在2020年以來爆紅,它似乎已經成為年輕人看待萬事萬物的“第一重濾鏡”,從考學到求職,從婚戀到買房,從996到“雞娃”等諸多現象都逃離不開“內卷”的存在。豆瓣上有個“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便是內卷的產物。據悉,僅半年的時間,這一小組聚集了10多萬一流高校的畢業生,他們自稱廢物,分享學業、生活、求職等方面的失敗故事,討論如何脫困。內卷好像已經成為年輕人“熱氣”的碩大阻礙,穩穩地站在了其對立面上。

這些正流行的青年文化和社會現象,不由讓人發問:當代青年真的擺脫“冷氣”了嗎?或者說,除了被“卷”,當代年輕人就別無選擇,無處可逃了嗎?
當然不是。
首先,“內卷”本意是指人類社會在一個發展階段達到某種確定的形式后,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所以它是一個社會高速發展后帶來的一個無法避免的產物。其次,“內卷”現在更多被用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或“被自愿”競爭,其實這從本質上來說更多是反映了一種“被動,不愿參與競爭”的狀態,而“內卷”無非是加快了這個問題和狀態的“暴露”。

而且,“內卷”背后的一條隱藏線是,參與“卷”的人們通常認為只有通過某種大家都認可的競爭獲勝才能擺脫“卷”,也就是所謂“主流”意義上的“成功”,也就造成了所有人都擠在了為數不多的幾條道上,自然給“反卷”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
既然面對社會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環,那么,對癥下藥,“反卷”的第一步是接受,第二步則是化被動為主動,找到反卷的突破口,它可能是主動去打破去創新,在卷境中獲得核心競爭優勢,也可能是直接換一條賽道,畢竟條條大路通羅馬。
某種程度而言,這與魯迅所發起的“擺脫冷氣、熱氣向上”的核心主張如出一轍,皆是需要青年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去改變現狀——即便世界天然讓青年不滿,也要向上,以實際行動去改變。原來,“熱氣”才是“反卷”的良方。
你以為的青年,其實“熱氣”滿滿
或許當一個詞開始被頻繁提及,人們不僅注意到詞語描述的現象的存在,有一部分人可能已經開始對此做出了反思以及改變的行動,去主動“反卷”,而我們早已在青年群像中找到答案:
或許,你以為遠離家鄉、追逐夢想的9200萬“空巢青年”生活底色是清冷,但也有人最知道如何創造“一人份的快樂”。
“米粒_mini”、“霸特小阿蝶”等博主因在網絡上分享一人食的視頻而吸引了40W粉絲。《中國空巢青年群體研究》中的大數據顯示,這一群體即使獨居亦追求煙火氣,用儀式感裝點生活,不少人還年紀輕輕就“貓狗兩全”,讓生活本身由內至外充滿“熱氣”。
或許,你以為手持爛牌、難以逆襲的寒門學子,實際上還有他們一路披荊斬棘、熱血向上走出山村,最終靠知識改變命運。
“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把書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中科院博士黃國平論文最后的致謝文章在網絡上火熱傳播,看哭了不少人。這樣的榜樣案例,正以青年之熱氣照拂寒門學子的內心,啟迪著他們“就算天生拿到一副爛牌,也能打出王炸”,在“內卷”中也能一騎絕塵。

或許,你以為那些常在家中、鮮少出門的是“肥宅”青年,實際上也可能是心靈手巧的藝術家。
崇尚文化自我認同,懷著對傳統文化藝術的滿腔熱忱,他們在家也能宅出新花樣,80后陶瓷藝術家潘望舒每天宅家捏小人,將現實中人與人之間微妙關系以陶藝的方式表現出來,受到藏家的追捧;90后女孩蘇清吾出于對傳統文化和古建筑的喜愛,用5個月的時間仿建故宮亭,制作過程的視頻在網上出圈…… 這些青年,正“熱氣”地構建出自己獨一無二的核心競爭力。
或許,你以為逃離城市、回歸鄉村的是佛系青年,實際上是有可能是開拓進取的“新農人”。
與時俱進、視野開闊的他們,正以多元的方式發掘、創造鄉村的美好價值。“古風美食第一人”李子柒以短視頻記錄鄉村“四季更替,適食而食”的鄉村生活,創下“YouTube中文頻道最多訂閱量”的吉尼斯世界紀錄,還受聘擔任首批中國農民豐收節推廣大使;清華學霸程正雨建初創企業、公益組織、專業工坊等組成的鄉村振興工作站來反內卷,讓城市青年能尋找一條新的人生路徑……他們,在“熱氣”中實現了自我價值。

或許,你以為宅文化當前,當代青年性格底色是高冷、社恐,卻發現青年們在國際舞臺上積極熱血、敢于發聲。
從香港青年梁可民因新疆棉事件、怒懟HM應關心衣服質量,到丁真以捍衛自然倡導人的身份受邀參加聯合國演講,號召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再到中國女孩@小陳在印度 實拍印度疫情現狀,呼吁在印中國人一定要做好防護……他們的“熱氣”是心懷家國。
或許,你以為在“社畜”等詞匯刷屏的當下,年輕一代的打工人們都喪氣滿滿,但實際上他們絕大部分人都是心懷理想,選擇自己熱愛的,熱愛自己選擇的,在自己的崗位上滿腔熱忱、發光發熱。
在芒果TV《熱氣青年》短片的群像里,青年們都能堅持更懂堅守,有人在海上“孤島”駐扎,有人在深山老林里尋找熊貓蹤跡,有人不畏酷暑嚴寒每天在輸電鐵塔上高空作業,有人從海歸變為“農民”只為振興家鄉,有人頂著風沙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最惡劣的環境里修鐵路……

可見,透過“喪文化”、內卷的表象,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即便受到再多壓制、遭遇更多困難,也止不住要噴涌而出的一股股“熱氣”,回首百年,在時代車輪前進的過程中,青年群體從未停止過“擺脫冷氣”的努力,現實也在告訴我們,青年群體的冷氣逐漸散去、熱氣持續正向增長,這樣的青年風貌,正是魯迅先生所提出的“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美好期冀的具象呈現。
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使命與責任,青年們正著眼于當下,以激昂青春為帆,以滿腔熱氣為舵,帶敢前行,遠征星辰大海,去擁抱屬于他們的滾燙星河,在乘風破浪中以實際行動建功新時代。
[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和圖片轉載自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所屬內容只代表原作者個人的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和價值判斷,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檢索無法確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隨時聯系我們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刪除處理。謝謝!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聯系電話:15538520101),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謝謝您的配合和給予我們的理解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