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一種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
——羅曼·羅蘭
籍貫廣東汕頭,自幼喜書好畫,長期潛心研究中國畫傳統技法及畫理,兼習書法。擅長工筆人物和寫意、沒骨花鳥畫。師從霍春陽、梅墨生、王天勝、李魁正、蔣采蘋、賈廣健等名師。作品多次參加并入選全國及省、市美術大展,部分作品被美國、加拿大和韓國相關機構收藏。
現為北京霍春陽傳統藝術研究會會員;北京現代工筆畫院畫家;廣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文化學會美術研究專業委員會花鳥創作部副主任;廣州市越秀區海日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廣州市越秀區美術家協會花鳥藝委會委員。
張東婉對于藝術的態度恰好闡述了羅曼·羅蘭的這句話,在她身上有種富貴優雅的知性美,一襲香云紗讓她渾身散發出濃郁的藝術氣息。臉上總帶著真誠和善的微笑,唯有談起創作、藝術經歷和追求時方會侃侃而談,彷佛有說不盡的話題。藝術的追求,在于畫家個人藝術修養的升華,我們有幸采訪到張東婉老師,聽她分享藝術創作的理念和過程中的趣事。
富貴永年(180x70)
始于興趣,成于熱愛
藝術是畢生的追求
Q:您是如何走上藝術這條道路上來的?
張: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自己天生就應該走藝術這條路的。我出生在潮汕地區,家里的門簾、柜子、墻面都布置有非常多的美術作品,那是一個藝術氛圍非常濃厚的地方。在懵懂無知時別人問起長大想做什么時,我的回答便是畫家,即便那時并不明白畫家是什么,將來要做什么。童年時期,我就對身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鳥、一人一物都有非常濃厚的興趣,大概3、4歲時,墻面、石板、地面……只要是空白之處,就是用來畫畫的地方。回過頭來想想,正是這些無意識而全憑興趣的練習,讓我現在能隨時發現生活中的美。直到今天,我也始終認為畫畫是我的終身使命,沒有任何的功利性和目的性。
Q:童年時期哪些事影響了你的藝術之路呢?
張:家里親戚有一位老藝術家,在我表現出對畫畫的興趣時就給我了很大的鼓勵,肯定了我在藝術創作上的天分,這給了我巨大的自信和前進的動力。其實人是很需要鼓勵的,尤其是年幼的時候,只要身邊的人能給你認可和鼓勵,這個動力是可以支撐你一直走下去的。
Q:藝術在您的生命中是一個什么樣的位置?意味著什么?
張:畫畫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它是我畢生的追求,甚至可以說,畫畫與我的生命緊緊相連。
左1/ 一盞清茗酬知音(43x43) 左2/ 丹荔吉祥(43x43) 右2/ 蝶戀花(43x43) 右1/ 4-牡丹圖(43x43)
心無旁騖,墮入畫中
Q:當下的畫壇多多少少是有些浮躁的,但是您的作品給人非常寧靜、古雅的感覺,您是怎樣去保持創作的這種狀態和感覺呢?
張:這個其實很簡單,不要有太多的雜念,一心想著把畫畫好即可。此外,需要多學習古人精華的東西。為什么宋畫那么吸引人?為什么它能流傳成為經典,在當下人們還是那么追崇它?實際上,宋代的美學其實最能代表中國文化藝術的精髓。因為創作者都非常的樸實和純粹,流傳下來的每一幅作品都構思巧妙,用心獨到,在表現意境的同時也包含許多生活情趣、意味雋永的內容。回到當下,整個社會大環境的浮躁我們是沒辦法完全避開的,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保持初心,將精力最大程度的放在創作上。
Q:可以看出來您非常崇尚宋代美學,哪位藝術家對您的藝術之路影響最大呢?
張:宋代我最崇尚宋徽宗。他是一位藝術集大成者,無論是書法、繪畫以及其他方面的藝術修養、造詣都達到了別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最近我也在研究宋徽宗的荔枝畫作。另外,清代畫家惲壽平也是我非常喜歡的藝術家,他的畫給人一種淡泊、平和之感,但卻迸發著蓬勃的生命力。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感和風格在他的畫中和諧地交織著。通過他的作品我們可以猜想這應該是一位性格極好的書生,實際上,他的人生經歷是非常凄苦多災的,但是他能把那樣苦難的人生活成詩情畫意,這就是最令人敬佩的地方。人生并不在乎長短、貧富,最重要的是我們賦予它的意義,而惲壽平他賦予生命的意義可以在他的畫里面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
Q:您認為一位藝術家最重要的品質是什么?
張:發現美和表達美。通過眼的發現、心的提煉、手的表達,把我們心目中的體會用美的方式展現出來,這就是藝術家最高的境界。當然,這個過程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我們不間斷的學習和努力,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人活一輩子能學習到的很多都是皮毛,太多的東西需要我們不斷的去鉆研、思考和感悟。
春夏秋冬花鳥四條屏(136x34x4)
傳統與當代是對抗共生的關系
Q:您如何看待傳統與當代的關系?
張:傳統可能就像一條從遠古而來的河流,從不間斷,既可以說高山仰止的經典作品是傳統,也可以說但凡過去歲月留下的真摯情感和用心創作,也是傳統。傳統是一條永不止息的河流。而當代藝術,正如人們在河邊,有意識地撩動起河里的水花,迸濺的水花創造出靈感和話題,讓從前靜默深流的傳統,重新進入觀眾的視野。所以,傳統一定是當代藝術發展的根基,而當代則是傳統的創新表達。
Q:可以看出來您十分熱愛傳統藝術,如今當代藝術、新媒體是藝術圈比較熱門的話題,在傳承經典的路途上會有這種勢單力薄的感覺嗎?
張:如上面所說,這兩者并不沖突,反而關系緊密。人類、科技、藝術等等,它的發展一定是不斷向前走的,而藝術家本身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地創新,和時代同呼吸共命運。但是創新需要有源可溯,即必須有一定的傳統文化作為根基,如果你離開了傳統文化,忽視作品的內涵,那么其作品的價值就有待考究。如果能將優秀的傳統與當代概念做個深度融合,那這是好事,這其中兩者的關系如何平衡、如何處理還需視乎藝術家個人的審美意識和獨特的價值觀。就藝術家個人而言,我們在守住本心的同時也要不斷地吸收一些外來藝術的精華,讓自己的作品更加豐滿,就我自己來說,也計劃在今年做一些創作風格上的調整,以期帶給藏家和藝術愛好者一種新鮮的感覺。
左/ 雍正十二美人圖之一(145x75) 右/ 雍正十二美人圖之二(145x75)
咀嚼傳統,創新創作
Q:剛剛您也提到今年會在創作風格上做一些調整,能否給我們分享一下未來的創作規劃?
張:一個人如果一成不變,慢慢就會失去魅力,創作亦是如此。當代和傳統如何對抗、共生?這是當代中國最重要的文化焦點之一,也是我在思考的問題。今年我將嘗試通過作品讓“傳統”和“當代”進行解構和融合,通過這幾十年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理解,將其審美的精髓融入到當代的創作里,創作一批不同于之前純粹傳統意味的新作品,希望帶給藏家耳目一新的感覺。
Q:在創作和創新的過程中會不會有靈感消失的恐懼呢?
張:靈感對于藝術家來說當然重要,它是突發且曇花一現的,但藝術家靈感的迸發一定是以充分的藝術修養為背景的,當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素材,遇到某種特定的刺激和啟發時,才有可能出現。好的藝術作品本就是靈感的集合,在創作的過程中,單純靈感的出現并不是起決定性的,重要的還是捕捉、儲蓄和發酵即時體驗的能力,即發現美、體驗美、提煉美、表達美的能力。譬如,今年我在品讀宋徽宗的一幅荔枝題材的作品時,突然有一種茅塞頓開之感,頓時就產生了要畫一批荔枝題材系列創作的沖動。
Q:在物欲橫流,藝術大師滿天飛的當下,您卻蟄居一隅,鮮有露面,堅持一個人靜悟修行,在您看來,藝術家應該有怎樣的精神維度?
張:“空杯”的態度對藝術家很重要,我們面對經典也好,面對大自然也好,面對當今科學技術也好,甚至面對日常生活也好,我們都是學生,都要秉承真誠、虔誠之心,虛心學習,永不滿足,永不停歇。藝術是純粹的,藝術家也需要純粹,人生其實時間很有限,精力也很有限,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要拿來做最有意義的事情。
牡丹圖(180x70)
左/ 耄耋富貴(138x69) 中/ 貴紫嬌紅(138x69) 右/ 國色春融(138x69)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