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人靠衣裝」,衣服在人類歷史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從早期的獸皮、樹葉到之后的麻布、絲綢再到的化纖材料,服務的發展一直與時代并行。而中國的傳統服飾一直隨著時代變更,其不同年代的特色更能反映出當時的社會背景文化,可謂精神文明的結晶。新慧集團(New Wisdom Holdings Limited) 董事會主席甘晨力先生亦熱愛研究中國傳統服飾,他指出中國服飾之所以如此豐富且獨特,是因為其吸收了五千年以來各個民族的影響滲透,以及融合了外來文化;而現今中國服飾仍在不斷發展,不斷推陳出新。
服飾乃是文化的代表,亦貫穿了中國各個時期的歷史,從服飾的演變中可以看出歷史的變遷、經濟的發展和中國文化審美意識的轉變。由夏朝到戰國時期,蠶絲服飾興起,可見當時桑蠶絲綢業的發展;而根據歷史記載,中國是當時世界上唯一懂得飼養家蠶、繅絲、具有織綢技術的國家。
而秦朝的服裝特色亦大大反映了當時王朝制度的變革。秦朝由奴隸制社會轉變到封建社會,成為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其社會背景的變化也可從服裝上反映到。當時秦始皇規定皇帝穿著龍袍、帶玉冠,而選定黑色、黃色為尊上的顏色,只有皇族才可使用這兩種顏色的衣飾;而平民只能穿著素色衣物,以顯示階級之分別。這個服裝規范亦被后世沿用。
到以豐滿華麗為名的唐朝,唐代文化藝術繁榮昌盛,其女裝服飾色彩鮮艷,造型講求華貴奪目,主要是衫、裙和帔—— 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長圍巾,配上獨有的短袖半臂衫,套穿在長衫外面,而服裝群擺多為寬松設計;反映出唐朝女性以微胖豐腴為美, 以及當時盛行袒胸露臂的開放風氣。
最后清朝的服飾變革更是中國古代服裝歷史中最大規模的改變,由于當時八旗兵的進關,清朝服飾一改以往漢族為主的特色,改為以滿族的服飾裝束為主。因此,清朝及民初的衣飾采用素樸肅穆的滿族旗裝,帶有鮮明對比的衣袖短窄。
由以上所見,服裝不單是一個裝飾,更可代表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甚至是當下時期的社會風氣乃至政治背景。甘晨力先生認為,盡管我國傳統服飾于不同時期的千變萬化,其核心文化「含蓄內斂」仍然可體現出來。雖然現今中國傳統服飾的特色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漸漸轉淡,但仍然保有其最初的特性。我國服飾文化依舊不以展示身材作為首要標準,流行較庶寬松的裝束,不會直接表現出人體曲線;與西方開放的服飾成對比。
甘先生總結道,中國傳統服飾是中國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環,近些年中國傳統服飾也在逐漸融入國際潮流,在全球時裝領域發光發熱,全球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學習和了解我國多姿多彩的服裝文化。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