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春節即將來臨,為了適應疫情防控需要,2月1日,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云游合家歡 就地過大年”——全國旅游宣傳推廣活動的通知》,倡導春節期間“云旅游”。
響應“就地過年”、“云旅游”的倡導,2月10日,時值大年二十九,騰訊博物官攜手中國文物報聯合發起“百‘牛’拜年:博物館里過大年”新春系列活動,將40多家文博機構的百余件“牛文物”搬上云端展廳,并且和國內十大博物館聯動上線“測測你牛年有多牛”互動H5,發放定制“牛國寶”紅包封面。同時,在大年初五,騰訊博物官、中國文物報、微信還將聯合國內多家博物館,帶來一場關于“牛文物”的博物館云端直播,打造一場“牛氣十足”的春節文化盛宴,助力市民“過好一個云上年”。
牛文物“鬧”新春,“百牛拜年“系列活動為公眾獻上“文物新年禮”
牛年春節期間,中國文物報社聯合44家文博機構推出“牛轉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圖片聯展”,甄選數百件牛主題文物,在全國50多個城市博物館和公共文化空間推出。為了讓用戶足不出戶也能參觀展覽,騰訊博物官將線下數百件牛文物搬上云端展廳,用戶在微信首頁搜索“博物官”打開博物官微信小程序,進入首頁“牛轉乾坤線上生肖展”專題頁,即可輕松瀏覽穿越千年、來自全國各地的牛文物,幫助大家更加充分地感知牛文物世界、賞國寶風采、理解“牛”精神。
中國文物報是國家文物局機關報、全國文博行業唯一綜合性權威報紙,其主導發起的生肖文物展覽已經連續舉辦7屆,是全國博物館領域春節檔重要的品牌展覽。今年,生肖文物展線上和線下展同步,分為生肖故事、牛族本紀、五牛迎春、牛年話牛四個部分,通過繪畫、雕塑、剪紙、民間工藝品等文物展示,講述我國悠久深厚的牛文化。
同時,騰訊博物官聯合中國文物報、以及南京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院、河北博物院、云南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上海市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十家博物館,發布“測測你牛年有多牛”互動H5,H5精選了每家博物館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牛文物,用戶參與活動可了解“國寶故事”, 匹配對應的牛年文物,測自己的2021年有多牛,同時可以抽取各博物館定制紅包封面和牛文物專題壁紙,牛年“沾”牛氣。
此外,通過微信搜一搜,搜索十家博物館名稱,也能一鍵抵達H5專題頁,參與抽取紅包封面。
大年初五,騰訊博物官、中國文物報、微信聯合發起“百牛拜年:博物館里過大年”線上直播,徐州博物館、故宮鼓浪嶼外國博物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桂林博物館將會通過微信視頻號,以直播的形式帶觀眾線上逛館看展,講解牛文物故事。在年后,騰訊博物官還會聯合中國文物報推出系列博物館牛文物講解短視頻,讓新的一年“牛氣“不斷。
助力文博產業數字化,數字技術讓文物“活起來”
數字經濟時代,人工智能、云計算、5G、大數據等信息科技在文博行業的應用更加廣泛,文博產業數字化成為大趨勢。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提出要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講好中國故事。
以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科技企業與全國各地博物館展開合作,打造出慢直播、AR數字展館、AI智能導游、智慧導覽等多種創新形式,運用數字化技術賦予文物“新生命”。
去年鼠年春節,騰訊博物官就曾與中國文物報聯合推出“十二生肖線上展”,匯集了來自國內29個博物館的48件生肖文物,為用戶打造了一場盛大的春節云游展覽。同去年相比,今年“百‘牛’拜年:博物館里過大年”活動規模進一步擴大,不論是參與展覽的博物館的數量,還是線上展出的文物數量都大幅增加,將讓更多人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云上展覽、線上直播,打破了時間、空間的界限,加速了公眾、博物館、文物三者間的連接,實現博物館文物資源共享,讓文物活起來的同時,也實現文物數據的云端留存。數字技術讓大家在家也能近距離接觸文物,推動中國傳統文化普及,助力文化遺產的創新保護和傳承。
騰訊博物官作為“博物館數字化助手”,一直致力于為文博行業提供文化資源數字化與活化的解決方案。目前,騰訊博物官已經為國內外500多家博物館和文化藝術機構提供了文博數字化服務,打造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河北省博物院、巴西國家博物館等熱門展館的數字化案例,持續助推文博行業數字化升級,助力文物保護傳承。
未來,騰訊博物官將繼續秉持“科技向善”的理念,發揮領先的技術能力和連接優勢,讓數字文物實現更多交互創新玩法,為觀眾帶來更好玩易懂的互動體驗,助推文博產業數字化發展。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