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9日,新媒體公共藝術委員會在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一樓多功能廳舉辦了一場莊嚴而熱烈的活動,正式成立城市光藝術中心,并為新加入的深圳中心委員們頒發聘書。
新媒體公共藝術委員會(以下簡稱“新公藝”)9位創始委員以及深圳中心15位委員出席會議。
出席本次會議的新公藝成員有:
榮譽會長孟建民(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總建筑師);
秘書長陳曉晗(MCF紅樹林基金會理事);
朱榮遠(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
劉曉都(都市實踐合伙人,坪山美術館館長);
馬欽忠(華東師范大學現當代藝術中心研究員);
楊阡(深圳大學建筑學院客座教授,深圳胖鳥劇團藝術總監);
孫振華(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沈少民(藝術家,深圳大學本原設計研究中心公共藝術研究所主任);
吳雁江(V-studio聯合創始人,聲光行董事長);
城市光藝術中心顧問主席韓望喜先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
新公藝深圳中心執行主席任克雷先生(深圳市工業設計協會會長,深圳市設計與藝術聯盟主席,)
線上參會嘉賓有
創始委員婁永琪先生(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
新公藝會長王建國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因事未能出席,特意發來了視頻,祝賀此次活動圓滿成功。
成立城市光藝術中心助推”光美術館”全國落地
榮譽會長孟建民講話
會議初始,榮譽會長孟院士上臺發表講話,他表示,基于深圳城市空間美學“正本清源”的愿景,他與王建國院士牽頭成立了新媒體公共藝術委員會,其是一家立足于深圳、面向全國的專業復合型委員會,匯集城市設計、建筑規劃、公共藝術、照明設計、人文、數字創意等多領域的專家,未來新公藝會持續在上海、北京、重慶等各地設立委員會中心,讓更多的跨界學術領域的專家加入這個組織。在2019年5月26日成立大會上首次提出了“城市光美術館”的概念,同年12月21日在深雙開幕展作為特別單元在福田CBD區的43棟建筑上落地呈現,在全國建筑燈光秀領域創新藝術表達方式,對“燈光秀”這樣的舊有名詞做到正本清源。
在各位委員的大力支持以及城市光藝術中心團隊的助力下,我相信”光美術館”這個全國首創的光藝術領域品牌一定能夠孵化成功,并將在全國落地,為城市與人帶來科技與藝術完美融合的美學場景。委員會的專家們會以審慎的專業態度為光美術館的品牌奠定扎實的學術基礎。
秘書長陳曉晗
接下來,秘書長陳曉晗女士從委員會成立的背景、回顧過往工作以及展望未來等方面對新公藝做了詳細的介紹。她講到,新公藝已經聯合深圳市極光行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極光行動”)共同發起成立城市光藝術中心,在未來還會推動產業聯盟成立,協助設立城市光藝術基金,以產業為核心打造”光美術館”IP,全方位推動”光美術館”IP在全國范圍內落地和運營。
目前,中國多個城市都推出了自己的燈光表演項目,以此激活城市夜間經濟,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光美術館”基于“點亮生活 激活城市”這一出發點,對于燈光表演如何挖掘城市的人文內涵,如何通過藝術之光對夜間的城市照明進行優化,燈光表演如何從照明工程轉化和升級為城市公共藝術的作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019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深圳)燈光表演現場圖
在2019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深圳)燈光表演策劃中,新公藝積極探索”光美術館”IP標準制定:組建組委會,發起全球征集活動,邀請城市和新媒體藝術領域的專家組成評審團進行評審,最后由數字創意企業聯合藝術家來完成內容的制作和上墻測試。2019年12月21日,來自中國、美國和波蘭的4組藝術家將精彩的新媒體藝術作品呈現在福田區市民中心43棟樓宇上,這是”光美術館”IP首次落地實施,也是新公藝具有歷史意義、里程碑式的大事。
未來,”光美術館”品牌將依托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嚴格遵循“總策劃人制、組建組委會、征集藝術家創意、開展學術論壇、產業聯盟企業幫助落地”這5大標準,依托光藝術手段,為城市打造文化地標,為市民輸出兼具科技感以及濃厚人文情懷的優秀新媒體藝術作品。此次”光美術館”成功落地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標志著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邁上了新的臺階。
新公藝深圳中心聘任15位專家學者成為委員
韓望喜(左)孟建民(右)
任克雷(左)孟建民(右)
為深圳中心委員頒發聘書、合影
“光美術館”IP在全國范圍內落地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到新公藝這個學術公益組織中來,共同為”光美術館”出謀劃策。因此,根據《新媒體公共藝術委員會章程》,新公藝誠摯聘任韓望喜、任克雷等15位來自各行業杰出人士為新公藝深圳中心委員,并舉行授證儀式。
在討論環節,創始委員與深圳中心委員懷揣著希望,就”光美術館”IP未來的發展各抒己見,總結過去、暢想未來。
孟建民院士認為,現在城市燈光秀有濫用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城市光藝術中心成立和”光美術館”的落地更具有意義,兩者對媚俗燈光秀需持有一種批判的態度,不助長媚俗燈光秀的推廣,應引導向更具藝術內涵的方向發展。此外,新公藝的委員們都非常具有判斷力、批判力和引領力,我們應引導未來城市之光的發展方向。
秘書長陳曉晗女士表示,上海將是新公藝2021年”光美術館”最重要的落腳點。自成立一年多以來,新公藝在專注于把”光美術館”IP在深圳的標準打磨好,再面向全國復制。”光美術館”在福田區市民中心43棟樓宇完美呈現讓我們看到了”光美術館”IP的可行性,在各位委員的支持協助下,”光美術館”在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也將繼續精耕細作,創新創意先行,文化科技護航,持續推出優秀的新媒體公共藝術作品。目前,新公藝已經開始著手規劃”光美術館”在上海靜安區的落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也會有好消息傳來。
創始委員孫振華發言 (左2)
創始委員孫振華表示,從目前整個當代藝術的發展趨勢看,走出美術館是個大趨勢,即打破美術館的圍墻和邊界,走向公共空間、社區,和現實生活中間;當代藝術如此,當代公共藝術,尤其是新媒體公共藝術更是如此。光藝術就其天然屬性而言,就是屬于城市,屬于戶外公共空間的,屬于公眾的,它天生就不應該僅僅是美術館藝術,期待”光美術館”這個品牌帶著使命前行,為數字創意產業做好標桿。
獲獎創始委員合影
2020年以來,創始委員及深圳中心委員對新公藝的工作給予了無私的奉獻與支持,尤其是在新公藝聯合四川美術學院舉辦 “光與城市——第三屆哲學·藝術·科學高峰論壇”中,就“藝術之光、科學之光、哲學之光、設計之光”發表獨特的見解,促成了論壇圓滿成功。
“光美術館”落地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簽約儀式
(從左到右)沈少民、孫振華、劉曉都、韓望喜、孟建民、任克雷、馬欽忠、朱榮遠、吳雁江、楊阡
陳曉晗秘書長與顏為昕館長簽約
此次會議接近尾聲的時候,”光美術館”落地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的簽約儀式正式開始,新公藝陳曉晗秘書長與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顏為昕館長在創始委員和嘉賓的見證下簽署了合作協議。這份協議的簽訂標志著”光美術館”在深圳市中心落地生根,依托一年多次策展計劃,將人類情懷與未來意識投影到城市公共藝術領域,構建獨特的城市語言;思考光影藝術與城市、自然景觀的和諧共生。
“光美術館”暫以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正門外約1000平米的建筑立面作為展示空間,不斷展出各種形式的新媒體藝術作品,不止有影像也會有音樂,AR和VR的內容,藝術表演以及與公眾互動、與城市交互的作品,展示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動人魅力。未來還會在室內空間打造中國獨有的沉浸式光影藝術展館或數字藝術中心。
“光美術館”有無數種可能性,新公藝在深圳種下了一顆“光”的種子,讓我們靜待這顆種子生根、發芽。在推動新媒體公共藝術前行的漫長夜路里,新公藝必將秉承“藝術創意科技化 科技創新藝術化”的愿景,做“文明之光”的傳燈人。
附:新媒體公共藝術委員會深圳中心委員名單
韓望喜博士:城市光藝術中心顧問主席兼深圳中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中國外交部候任外交官;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美術學院客座研究員;南京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任克雷先生:深圳中心的執行主席,現任深圳市工業設計協會會長,深圳市設計與藝術聯盟主席。同時也是中國企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深圳前海規劃建設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南方科技大學理事會理事、暨南大學董事會董事。
欒倩女士:深圳市設計與藝術聯盟副主席;南方科技大學教育基金會 藝術委員會主任。2011年初主持籌建OCAT館群,曾任OCAT理事會理事長,OCAT深圳館館長,華·美術館館長。欒倩帶領運營的OCAT館群享譽當地城市和當代藝術界。
戴耘先生:深圳技術大學創意設計學院 藝術與科技系主任;中國雕塑學會理事;中國美協會員;廣東省雕塑藝委會委員;廣東省實驗藝術藝委會 委員;深圳雕塑協會副主任。
李振華先生:活躍于國際當代藝術領域,是的知名獨立策展人,自2014年開始擔任香港巴塞爾藝博會光映現場策展人;曾擔任英國巴比肯國際展覽“數字革命”國際顧問;香港錄影太奇顧問等。
梁崢先生: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城市照明規劃設計研究中心 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家注冊城市規劃師;中國照明學會理事、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室外照明專業委員會委員。
顏為昕先生: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 館長;國家藝術基金專家委員會成員項目評委;廣東省美協策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美術館策展專業委員會主任;深圳市藝術與設計聯盟副主席;深圳市美術家協會理事。
周力女士:著名當代藝術家,現任教于廣州美術學院繪畫學院,擔任油畫系第五工作室主任;深圳 OCAT 盒子空間藝術總監;順德華僑城盒子美術館藝術總監。
許曉英女士:深圳本色藝術空間創始人;中外音樂文化交流大使;深圳合縱文化集團執行董事 。中國最頂級酒吧品牌的締造者和最大綜合音樂實體的大管家,多年來,致力于中國原創音樂發展,大力扶持音樂人才,對深圳原創音樂的發展貢獻良多。
鐘剛先生:《打邊爐》創辦人、主編。《打邊爐》秉持“立足地方,獨立發聲”的編輯方針,已發展成為中國南方最具影響力的藝術評論媒體。
洪榮滿先生: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 法國艾克斯普羅旺斯藝術學院 超媒體工作室訪問學者;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訪問學者
李墨馨女士: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筑系,留學法國后長期服務于萬科集團,現在開設獨立工作室。
徐喬斯女士: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是當今非常活躍的青年獨立策展人和藝術評論人,國際認證的瑜伽教師。
周欽珊女士:碩士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博士畢業于中山大學哲學系、現在在廣州美術學院擔任教師,藝術家。
詹濤先生:建筑師,建筑設計高級工程師。從事商業辦公建筑、公共建筑及文化場所、當代藝術裝置、舊建筑改造及更新、社會公益等各領域的創作與實踐。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