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鄉建3.0:“人才+產業”驅動“兩山經濟”“鄉村振興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是鄉建最好的時代。”提到藝術鄉建,在此領域耕耘了10多年的新一代鄉建人代表曾鳴總是激情澎湃。一方面曾鳴認為藝術與鄉村、土地、自然有著天然的親近,一方面中國的農村地域差異極大,要因地制宜,不同訴求有不同的解決方案。通過多年的實踐和摸索,他提出了第三代藝術區模式,并成功運用在房縣神龍架藝術區項目上。曾鳴發現,地方經濟發展最急需解決的是人才瓶頸,人才來了就會帶來巨額的回報,但是藝術家也不能以精英主義居高臨下、走馬觀花,而是應該深入融入當地來影響生態,而這也需要政策支持,以獨特的“人才+產業”模式,雙引擎驅動“兩山理論”(金山、銀山)向“兩山經濟”轉化。
匯聚一群創造力和影響力兼具的藝術家人才,依靠優質人才的引進與孵化,形成當地豐富多彩的文化綜合業態和IP集群,相互尊重與認可,建構新的鄉村共同體。
藝術鄉建不再是藝術家的烏托邦夢想房縣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處于湖北“兩山一河”(武當山、神農架、長江三峽)旅游黃金中段。它有著優越的旅游資源,同時當地文旅及經濟發展需要大力挖掘潛力, 2020年4月,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房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從房縣城區開車僅十分鐘進入廣茂的神龍架景區, 秋天的神龍架格外迷人
當地政府大力打造房縣旅游資源---西關老街曾鳴認識到僅靠形式單一的藝術表演、精英主義的藝術活動無法融入和解決實際問題,需要一個長期在當地融合的漫長過程,決不能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接單工程。他組建了團隊包括藝術家、建筑設計師、品牌策劃師、手藝人、創意人等,通過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成立了西關藝術街區、房縣藝委會,希望在當地形成開放式的相互啟蒙、互為主體的實踐。
房縣藝委會在改造的老院內很快成立曾鳴希望以強大的人才資源為地方政府提供招商引智、產業政策解決方案服務。這些人才非常獨特,以藝術家為主,充滿個性與創造力,自帶內容與流量,通過在當地設立藝委會,全程協助項目落地,并與地方政府保持持續溝通。
房縣項目的成功模式引起了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關注,圖為浙江開化考察團與藝術家們座談曾鳴是藝術家出身,曾經在宋莊的他深深知道藝術家心中的痛——產權問題,一方面藝術家深愛自然、熱愛農村,一方面農村人能進城隨便買房、城市人下鄉只能租房,人才資源無法雙向流動,這也是鄉村凋敝的主要原因。他提出了“新住民計劃”,希望徹底解決藝術家關于產權問題的后顧之憂,讓他們真正在鄉村扎下根來,他稱這個是基礎的“1”,之后才有后續發展所有的“0”。房縣政府非常支持藝委會的建設,很快制定一系列土地、財稅、基金方面的扶持政策,讓大家能踏踏實實落戶、安安心心的發展。
藝術家張彬手捧著剛拿下來的產權證在房縣安營扎寨的藝術家們拿到了自己的產權證。穩定的產權給藝術家吃了“定心丸”,他們一心一意留下來“搞生產”,這也吸引了更多外地為此擔憂的藝術家們。
慕名而來房縣考察的國外藝術家藝術家的鄉村建設不再是不切實際的烏托邦夢想,切中并解決問題之后,參與鄉建的藝術家不再是個體精英角色,而是集體行為的參與者,他們非常愿意與當地生活發生關系,同時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職責,成為溝通和彌合城鄉文化差別的協調者和建構者。藝術在鄉村建設的一場文藝復興曾鳴團隊與地方政府合作,項目落地的周期長、涉及面廣,他更注重內容與落地。藝術鄉建者對鄉民的知識和審美輸出、藝術啟蒙,對鄉民來說是全新的世界,鄉村的節奏、美麗的自然環境滋潤著城市人的心靈,這些都會帶來新的碰撞。
曾鳴與地方政府領導考察藝術區建設
藝術家通過自己的審美認識,保留一定的傳統外形,同時改造成具有現代享受的新生活空間,這讓當地人耳目一新,他們開始信任和追隨藝術家。
老宅改造后的藝委會星空夜景曾鳴組織宋莊藝術家們不斷為房縣鄉建輸出“精神食糧”。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曾鳴希望無論是鋼結構、土建,還是景觀、裝修,在效率、質量、能耗、成本控制等方面為當地進行建筑產業化示范。此外,除關鍵性技術崗位,都優先雇傭本地人,讓原住民成為產業發展的第一受益人。將傳統的建筑做功能性的改造,比如增加房子的采光、通風和保溫抗熱性能等, 保持美好的傳統之外,啟發著藝術家新的創造力,和村民們一起建設更加美好的生活。
通過與藝術家的磨合,當地建筑工人的技藝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各種新材料、新工藝的使用也極大的拓展了工人們的眼界,這為當地的產業發展培養了一批寶貴的人才。
一度是亞洲最大美術館的上上國際美術館也在房縣開出了首個分館
著名雕塑藝術家陳錦榮的錦云空間是一個標志性的建筑藝術家們在地方吸取到豐富的營養、創作的靈感,鄉民的眼界與才智也被打開。這場在鄉村的社會實驗所取得的經驗,讓第三代藝術鄉建成為未來趨勢。
從英國歸來的藝術家張彬的工作室,旁邊的蟹太爺藝術餐廳就是藝術家們幫助打造出來的當地網紅。
被當地人稱為“盤絲洞”的向村陶藝咖啡藝術家把自己的工作室當作品一樣打造,充滿個性與魅力,這是與開發商最大的不同
藝術家李云通的工作室“詩睛山房”
“藝咖邦”已成為新的文化地標
美術館成為了當地孩子的美育基地美術館成為了當地孩子的美育基地,孩子們在這里閱讀圖書,大人們在這里欣賞藝術喝咖啡。
曾鳴為參觀的朋友講解畫作
在“藝咖邦”舉辦的一場時尚婚禮讓當地人非常羨慕
藝術家們成為房縣的“榮譽市民”
榮譽市民代表藝術家周相春在開街儀式上發表講話空間生產第一步,文化生產第二步藝術家的原創作品被大家關注,感性與熱情感染著大家,里面包含著情感、思想、視覺形象、符號語言。因此,有藝術家、設計師先期切入,然后再帶動各種力量的共同介入,是藝術鄉建值得嘗試的模式。利用新住民的進駐,農道在當地設立民牌智造局 ?(公益智庫),回歸和復興地域文化,并賦能地方產業,開啟民智,民心鑄民牌、民牌保民心,基于自愿的原則,用藝術和設計手法,幫助本地合作社和企業注入創新基因 ,優化品牌、加速成長。民牌智造局為地方打造的系列民牌IP有房縣冷山茶,房縣小花菇等,當地人也非常喜歡購買民牌智造局的新品牌。此外,原住民們充滿特色的地方風物,比如在當地引發轟動效應的窯淮茶集等,也將借力新住民拉動的文旅后備箱經濟、強大的朋友圈推向更廣闊的市場。藝術鄉建3.0模式成功挖掘地方價值,并創造了巨大附加值。曾鳴希望在中國宋莊之后,中國房縣成為永不落幕的藝術生活博覽匯:一群創意大牛與房縣政府一道,創造與武當、神農等量級的世界級IP。進入運營階段后,為了讓新住民們在當地發展得更好,農道將協助地方政府建立孵化平臺,用獨有的創造力開發系統跨界打造本土IP,培育產業黑馬,用“新六產”示范拉動區域生活經濟升級。藝術鄉建將不再是一個噱頭或者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建造一個美好棲息的物理和精神的家園。真正做到:一、突出當地的地方特色,彰顯當地的鄉土文化;二、影響著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切實為當地人服務;三、融入中國的大發展,建立聯結地方與大城市、現代化的橋梁。
房縣成為美術院校熱門的藝術“寫生基地”
十堰市委張維國書記帶領市府和各區縣高層考察藝咖邦,為房縣藝術區點贊“宋莊藝佰”計劃經常掛在曾鳴嘴邊,世界最大的藝術區宋莊住著上萬名藝術家,相關從業人員十余萬,無數造型各異的工作室、美術館構成了一幅幅獨特的風景,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來朝拜。宋莊村民是藝術的最大受益者,早已脫貧過上了體面富裕的生活。今天,這些藝術家們又可以走向全國各地的鄉村建設了,他們的才智、激情和靈感將成為鄉村振興、文藝復興中強大的生產力。房縣藝術區正是藝術鄉建十余年集大成之作,代表藝術鄉建第三代的未來趨勢,是農文旅加新六產融合度最高的成功案例。鄉村振興核心是人和生活方式的重構,城市因人的匯聚崛起,鄉村也因人的回流美好。曾鳴強調農道的藝術區項目始終是種樹的心態,把人才種進廣袤沃土,讓各種有趣的靈魂開花結果。(圖、文/石菲)
責任編輯:王星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