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介】
陳東河,別署內洞人,大學文化,公務員,福建省南靖縣教育局副主任科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漳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團成員、副秘書長,南靖縣書法家協會主席。
九十年代起,陳東河書法作品先后參加中國文聯、中國書協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最高獎)、第六屆全國書展、第六、八屆全國中青展、第二屆全國楹聯展、首屆全國扇面藝術展、第二屆全國行草書展、第一屆全國硬筆書展、敦煌國際書展、首屆全國公務員書法藝術展(獲獎)等一系列國家級專業書展近20次以及福建省、漳州市一系列重大展覽。
曾獲漳州市政府百花文藝獎、漳州市水仙花獎創作獎,連續5次(兩年一屆)獲南靖縣政府百花文藝獎一等獎。
廈門電視臺、漳州電視臺、南方電視臺、中國網絡電視臺、臺海網絡電視臺、中國文化報、福建文化報、閩南日報、漳州廣播電視報曾多次專題介紹:閩南人物-書法家陳東河、漳州書法名家之陳東河等。
作品、簡介入編中國書法家協會主編的有關專業展覽作品集以及《中國書法家名鑒》、《全國優秀中青年書法家書法精品集》、《國展精英書法作品集》、《名人名家書法作品集》、《名言書法大典》等。創作的大字“龍”、“喜”、“福”分別編入中國書協編撰的《千龍寶典》、《千喜寶典》、《千福寶典》等三部大型叢書。
2010年,作品作為禮品贈送中央電視臺“情滿人家·共創和諧”中華慈善春節聯歡晚會,被央視電視劇等使用、收藏。
作品先后在《中國書法通訊》、《書法》、《中國書法》、《書法之友》、《書與畫》、《書畫藝術》、《書法世界》、《中國鋼筆書法》、《書法報》、《中國書畫報》、《書法導報》、《青少年書法》、《福建日報》等專業報刊、雜志發表介紹。作品、題字等被全國許多博物館、景區、碑林、報刊收藏、刊刻和使用。
2003年隨漳州市政府代表團赴河南信陽進行書法藝術訪問、交流。
2009年舉辦《陳東河書法作品展覽》。
陳東河:書法
作家、書法理論家關于陳東河
陳東河—真樸神氣圓潤風采(簡清枝,作家):
其書法通篇氣韻生動、神采迭現、用筆古拙、氣象圓潤……從容揮灑,結構勢而生,很有獨特之處,這是書法大家對東河先生書法作品的評價。我本弩鈍,但感覺這于東河兄的字是準確的,也是公平的。這個表面平和書法家內心的沖突、糾葛和渴望全化作游龍走筆,迭宕之字,力透紙背。
“燈市繁華常避影,酒場熱鬧早抽身(翁同龢)”,是東河兄喜愛的一副聯子,他本國家公務人員,似乎毫無相干,但因書法,很恰當,很有意味。而我亦知曉,東河兄豪飲,有時也酩酊,那情形該是十分可愛。
陳東河:書法
寄情于翰神墨韻(韓守泉,評論家):
張大千曾戲稱:齊白石成為大畫家是二百大板打出來的。而東河先生成為書家,則是十年冷板凳坐出來的。他說自己的書法出道較晚,是走過了彎路。因為得不到書家的指點,單憑自己的愛好與悟性,靠臨摹意揣有限的法術碑帖,在書法藝術道路上艱難地摸索。
陳東河先生是有幾分好動,然而他更能耐寂寞。他幾乎把一切閑暇時光都用在書法練習上。每天夜里都要練一番書功。每年用去了千以百計張宣紙,訂閱了十幾份書法雜志的刊物。他有時書性大發,便半夜起來,練到金雞報曉而興猶未盡。當他一旦進入狀態,神游于書法藝術王國時,妻兒一點兒也不敢去驚動他。這已成為他家的一條“禁令”。
在生活中與藝術上,他都是頗有個性的。他從不去湊熱鬧,趕時髦,不為俗氣所染。身為國家機關公務員,為人耿直,做事認真。
陳東河:書法
閩南重鎮 書涌如潮—福建漳州當代書法創作述略(鄧健民,書法評論家):
地處福建南部,海峽西岸,漳州與寶島臺灣隔海相望。這里四季皆春,花團錦簇,風帶香韻,漳州是“中國水仙花之鄉”。自唐初開郡伊始,漳州文脈即遙接河南中州祖先,學者輩出,文風斐然,陳元光、黃道周、蔡世遠、蔡新、林語堂等文化藝術巨子的姓名仍在中國文化史上熠熠生輝,漳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漳州書法先賢鐘紹京、蔡襄、朱熹、黃道周、蔡新、弘一等名家從未在閩南人的記憶中消失,他們文化藝術的光輝仍在我們渴望的視線中頻頻閃耀。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柯云翰、李木教、黃坤生、陳東河……等在中國書協主辦的書法大展中屢次入選或獲獎。每一次入選、獲獎都銘刻著漳州書法創作者艱辛奮斗的足跡,每一級會員的加入都闡釋著漳州書家對書法事業執著的信念。漳州書法家群體在福建省、在全國崛起,成為全國性的地級書法強市。
陳東河:書法
漳州書法縱橫談(高鴻,書法評論家):
行草書是漳州書壇的重鎮。可以列出一連串的名單以驗證此言不虛。……,
陳東河的行草書以二王處融進了當代人的審美意識,頗具現代構成意味,對傳統的經典法式有意的重構與肢解,這里有碑帖的巧妙整合。
陳東河:書法
清新閩南風(周俊杰,著名書法家、理論家):
我反復翻閱作品,總體的感覺是清新、爽健,偶有野逸之氣,似海上吹來的風,咸咸的,但非狂放、雄強;它有些淡雅,卻又少了些江浙的柔媚;它追求新和異,亦與巴蜀的奇崛有所區別;它希冀規范,但又遠離京津的皇家與民眾相糅合的世俗之氣;它也許與嶺南接近,卻與康有為式的放達若即若離;它們總在訴說著什么,但又未曾大聲吶喊、疾呼。
陳東河的行草書,取“二王”等晉人書風,取法廣泛、自由,不受任何一家的約束,由此來表達自己的性情。以功力取勝,以趣味見長,在氣勢、格調上征服人,將是很有希望的優秀書法家。
陳東河:題寫
書法斷想
陳東河
宣紙123
書法作品是用宣紙書寫的。這種只有書畫創作才用得著的宣紙,時下在物質充盈、吃穿用應有盡有的縣城里, 平日還很難買得到。要是哪位書家創作急需,時常要向書友借用。由此,想到孩提時代,因為窮, 年青人提親,還要向別人借一條象樣的褲子和一雙鞋子,要不然真難走出門。想必借宣紙和借褲子都是不體面的,但借褲子至多是顯得寒酸,而借宣紙更是顯得無奈。
70年代, 我寫字用不上宣紙, 或者說連宣紙都沒見過。 除了能在城市商店里買得到的描紅練習本外, 學校里油印用的普通8開白紙是我練習書法的最好材料。我讀中學時的學校旁有一家國營造紙廠,我偶爾與同學結伴到造紙廠車間“偷”下角料的白紙,一旦得到,那種既怕又有如獲至寶的愉悅感交織了我整整一個月,如此幾次,我算不算偷?這是我一生的唯一!那些年,我居然常用這種白紙創作的作品向上海的《書法》雜志投稿, 結果都是: 作品擬不采用, 歡迎繼續來稿。
陳東河:對聯
80年代, 我開始用上宣紙。 那時是一張一張地買, 而且大多也是四尺普通宣紙, 想創作一件比較大的作品,還得把兩張宣紙粘接起來寫。縣城只有一家文具店偶爾經營這種被稱為奢侈品的宣紙, 老板覺得物以稀為貴,為賣好價錢,還別出心裁地把整刀全張宣紙裁開來賣, 讓我們哭笑不得。
90年代初,我對宣紙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也不單是用上單一的四尺、三尺宣, 還能買到五尺、六尺, 甚至是尺八屏的宣紙。從質地上還不斷的用上了上乘質量的各色宣紙。 購買時也從一張一張的到10張、20張甚至半刀(一刀為100張)的買。可謂不斷進步。
陳東河:書法
90年代中,我也學會了算經濟帳。書家用宣紙,有如人吃飯,少不了。幾十張的買不如整刀的購買劃算。此時宣紙廠家也異軍突起, 興起郵購熱。哪里質量好價位低就往那里買,而且是三五刀的買。一時間, 各地宣紙廠家的樣品廣告信也雪片般地飛來, 讓你應接不暇。
再接下來, 更有廠家專職推銷員上門服務, 安徽、四川的都有。我在辦公室或在家里就能挑上我自已喜歡的宣紙。說實在的, 現在買宣紙比上超市購買東西快捷、方便。
陳東河:書法
我的嗜好
人的嗜好還真不一樣。我高中畢業后就學會了抽煙。 那時候雖說有一份做教師低薄的工資,常常是一分錢掰成兩份用,花錢總是精打細算。記得一次身上穿的背心實在“百孔千瘡”,不能再穿了,該買新的啦。但擋不住煙癮,寧可買煙不買新衣,把僅有的一點零用錢都用在了“刀刃上”。那是那個年代的事,這就是我的德性。前些年建了房子,裝修和添置家具成了家庭支出的重心,花錢同樣精打細算,把有限的資金同樣用在“刀刃上” —— 書房裝修。結果是房子裝修簡潔明了,書房“全副武裝”,“金碧輝煌”,單是書案就花不少錢。我還是那個德性。
陳東河:書法
寫字與書法
小時候對字的感知,只觀其表,覺得字歪了不好看。到了十幾歲才逐漸對字有了興趣,久而久之,開始對寫得一手好字的人產生了羨慕,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埋怨起自己的字寫得不好看。過幾年,我的字漸漸寫得工整漂亮, 還學會了評判字的美與丑,甚至連名家古帖都覺得“丑”。
這就是寫字。
到了參加工作,有機會接觸書家,看各種展覽,而且按老師的要求,開始臨摹王羲之、柳公權、顏真卿、孫過庭、王鐸、米南宮諸體。臨摹是件枯燥乏味的事, 老是覺得比干活還累。而每每臨有所得,還真覺得自己的字很像那么一回事,漫漫的還能咀嚼出字的味道來。有時毛筆不好使喚,還會自己給自己大發雷霆,甩壞了筆,砸爛了書。
書房里歷代名家法帖、書畫報刊漸漸多了起來,只要有閑暇的工夫,看看比比,覺得那些“丑”字不丑了,倒是越看越美。
這就是書法。
陳東河:書法
“畫字”
我的書法跟“畫字”有直接的關系。電影有《畫皮》,美術有繪畫,我有“畫字”。簡單說,我畫的字就是美術范疇的美術字。美術字是我的強項。小時候在鄉村,所有的文化生活就是一年看幾次晚上的露天電影,白天眼睛所能看到的就是“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這兩條經典人工書寫的大標語。我喜歡“畫字”,應該就是受到這些文化的影響,我對電影字幕、街頭巷尾的大標語很是羨慕和著迷。
我用母親的《工分記錄簿》開始“畫字”,一畫就是幾年。一次,我從學校回到老家,用造紙廠“偷”來的白紙,寫上“農業學大寨”5個美術字,懸貼在自家房子墻壁上,自我孤賞,洋洋得意。父親看到后,叫我馬上撕下來,那時我是一肚子委屈,本以為會受到夸獎,反而討人嫌。現在回想起來,那時老父親沒有太多責怪已經很不錯了,要知道,在墻壁貼白紙大字,那是很忌諱的。
“畫字”并沒有停止。直到工作以后,我刷美術字是一流的,不管多大,何種字體,叫“一筆成”。
當然,更為重要的,“畫字”為我學習書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起碼,字的結構對于我來說是不成問題的。
陳東河:書法
想當書法家
心情好時,偶有和老婆“談心”的習慣。在老婆面前經常說起自己年輕時的理想和現在,我說我是機關公務員,沒當官,你會覺得失落嗎,老婆說,無所謂,不見怪,老婆說的是真心話,我謝謝她。
很小的時候看電影,總覺得電影好玩,太神奇了。時常幻想自己也能拍電影。我曾經照著《電影劇本》里的劇本格式編寫過電影劇本,叫《青春小伙》,其實就是寫自己那時的夢想,也投過稿,當然是不成熟的。我還曾想,我應該也會做電影(不懂叫導演)。我喜歡幻想,但執著不來,也難怪,年紀小,家鄉閉塞,無人指點,太難為自己了。現在想來,如果那時是在北京,是在上海,或是在一個家鄉不閉塞,有人指點的大地方,還真能做成自己的夢想,弄不好我也是張藝謀馮小剛的,這是插曲,也曾經說給老婆聽的。
小時候,在老家,有一位農民知識分子,經常說一些歷史、三國演義、樊梨花之類的故事,在我心中,他是能人。我經常聽到諸如象科學家、教授之類的故事,說實在,我不懂科學家、教授是多大的官或是做什么的,只知道很了不起。那時,我就曾想,我只要能當上什么家,我也會了不起的。
參加工作后,我知道書法也有家。我已經會寫書法了,當個書法家應該不成問題。于是乎創作、投稿便是我工作之余的主事,終于,我成為書法家(自我感受)。
陳東河:書法
藝術家何其多
當下興起藝術熱。
李兄是機關秘書,在小報上常有他的新聞見報,于是人們便稱呼他為作家。
方弟愛吟誦幾句唐詩宋詞,也寫過幾首自由詩,他便以詩人自居。
老張平時愛唱幾句,眼下時興的卡拉OK,許多場面少不了她,又是老女干部,又是老領導,周圍很多人還都恭維她, 說她就是歌唱家。
殊不知,大凡國人應該都會寫字,因為字是人們最基本的交際工具之一,有如人人會說話一般。只是中國的方塊字難寫,或工整、或零散,在所難免。字寫工整了,叫“漂亮”,于是管寫漂亮字的人都叫書法家。
作家、詩人、歌唱家、畫家、書法家何其多?
陳東河:書法
困惑展事
朋友常在一起聊天, 偶爾有人問我, 時下展覽不少, 你好象還沒有辦過個展吧? 我說我還沒辦過。
時下接觸展事嗜好甚多, 略知一二。辦展者的初衷, 大概是眼下時興事吧。 且不說協會、單位舉辦展覽, 書畫家個展從備稿、選稿、裝裱到布展, 辦一個展事, 少則數千, 多則數萬。舉辦者忙忙碌碌, 總是想帶給人們一點信息, 看看畫得怎樣, 寫得如何, 過后還想讓觀賞者恭維幾句。可往往事與愿違, 現在每次展覽觀者面孔常熟, 或看門道, 或湊熱鬧, 或是來瞧瞧自已的作品掛了沒有, 除此而外觀者寥寥。有時舉辦者想辦法邀請各層面人士來觀展, 人家就是不買你的帳, 原因何在? 道理很簡單, 那就是他們對觀展感到乏味。反之,舉辦者如果邀請到了領導和有頭有臉人士來捧場,要知道,媒體宣傳是有規矩的,鏡頭介紹的都是這些領導們,主角往往都被遺忘了。這就是數千數萬元的代價。所以說我還沒有辦個展。
辦展覽不單是藝術家成果的展示, 更需要有社會的氛圍。
陳東河:書法
跟風即試錯
在書協當“一把手”有些年頭,書家同仁近年創作態勢較好,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樂觀,主要還是跟風問題。由此想到試錯,即方法論。
簡單說,試錯是根據已有經驗去嘗試各種可能,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獲得,其方法有一定效果,特征是沒有最佳化,但試錯有成本。
書法創作亦如此。許多人愛跟風,找捷徑,入展、獲獎快,或許有一定成效。這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的。真正走書法路的人,除了學識、素養之外,要有所建樹,還是要遵循傳統,老實學古,不跟風,不試錯,否則是要付出成本的。
隨時想到,不成系統。個人觀點,不辯論。
(2001起在全國許多書畫網站刊、轉發)
漳州書協女工委成立筆會
漳州市黃道周獎評選現場
再進古雷
校園書法展示指導
福建土樓全國展評審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