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所有的匠人都像這樣,貌似普通卻身懷絕技,擇了一事,便終其一生,在城市的一隅堅守著,幾十年如一日,所有的風霜裂變都留在了手上。
瞿文興,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盞/國寶級瓷器、陶瓷工藝美術師、高級茶藝師、高級評茶員、合盞巖建盞創始人、中國建盞文化推廣大使。2019年11月,瞿文興應邀參加OPPO手機全球發布會同推廣步建盞品牌。
他的建盞作品成為OPPO藝術家壁紙--國家瑰寶建盞非遺主題、OPPO建盞手機屏保,建窯建盞,這個中國傳統文化開始讓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在從事建盞行業以前,十年的行伍生活歷練了他堅韌不拔、千挫不撓的優秀品質。
退伍后,秉著對建盞的熱愛,他毅然放棄優厚的薪資,回到家鄉建陽,師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建窯代表性傳承人孫建興潛心學習建窯建盞燒制技藝。
有著軍人的擔當和匠人的使命感,瞿文興經過多年實踐歷練于今秋推出作品“鐵飯碗”,“能得鐵飯碗,一生衣食無憂矣。”衣食無憂,兒女識禮,這大概就是中國家庭關于幸福的所有想象,不管何時何地關于幸福的所有想象,總與這一“碗”息息相關,當今社會,人們用“飯碗”來比喻職位的高低,而“鐵飯碗”顧名思義,就是待遇非常優厚的職位,有了這個“鐵飯碗”便可過上衣食無憂的美好生活。
“鐵飯碗”代表了前途光明、能帶來錦衣玉食的好職業。在歷史當中,它本是貴族才能夠使用鐵飯碗。
瞿文興運用傳統建盞工藝獨家研制的“鐵飯碗”,充分利用建盞鐵胎的特性,真正實現鐵飯碗的“鐵”的功能,《茶錄》中這一段可以很好的證明此觀點:“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這只鐵飯碗,碗口唇外撇,深腹弧壁,下接喇叭狀的高圈足,落落大方,古樸大氣。此碗的造型大氣,技術精湛,線條流暢簡約,裝飾簡約,制作技法復雜精細,盡顯宋代美學的自信。
保溫蓄熱
正由于建窯黑瓷中的建盞胎體厚重,胎內蘊含細小氣孔,利于茶湯的保溫,適合宋代斗茶的需求,所以其在宋代成為上乘的茶具之一。用建盞工藝制作的鐵飯碗喝湯,可以長時間保溫蓄熱并提高湯水的堿性,保證了湯水的口感更佳,并更可激發和提升湯水的香氣,充分表現極致順口感。
軟化水質
經常用建盞喝茶的朋友會知道,茶水質會變得柔軟甘甜無比,起到了活水軟水順口的功效,故用鐵飯碗飲水喝湯具有異曲同工之功效。
防腐保鮮
夏季熱天夜里,分別把殘羹剩菜放在加蓋的白碗與鐵飯碗里,同置于廚柜中,隔天鐵飯碗中的殘羹剩菜不餿可食,白碗中的殘羹剩菜則變質而發出酸臭味。
今人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說法出現于宋代,翻開眾多中國飲食文化史,往往也把兩宋三百多年看作是形塑中國味道的轉折時代。所謂“人間有味是清歡”,一只鐵飯碗飽含宋代審美,探討飲食玄妙哲學,吃出淡泊超脫的流風余韻。
“傳統是可以不斷進化的,更重要的是怎么讓未來可以繼續發生。”作為建盞推廣大使,瞿文興善于挖掘建盞文化,并積極尋找機會傳播建盞文化。作品遍及全國2000多家實體門店銷售,并與多家藝術機構、公共平臺合作,將建盞的魅力不斷發揚。他的作品曾榮獲第十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中藝杯"金銀獎;第十二屆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金獎;第四屆海峽兩岸雕刻藝術大賽"福雕獎"金銀獎;第二屆世界非遺博覽會金獅獎銀獎、創新獎;福建省閩藝杯優秀獎;國家級論文一等獎等。其作品曾先后被南平市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及其它藝術機構收藏。
建窯建盞與武夷巖茶,珠聯璧合歸根復命。三十而立,瞿文興創辦自己的獨立品牌合盞巖,“合盞巖”三個字由原中央民政部常務副部長陳虹題,“天地萬物之合,建窯建盞之美,武夷巖茶之最”是西泠印社的張明老師親自題詞。年輕的匠人初出茅廬便得到大師們的支持與肯定,無疑是對瞿文興最大的鼓勵。
“以匠人之心,琢一世瓷事。”瞿文興的代表作有柴燒兔毫盞、柴燒柿紅盞、仿古烏金釉盞和黑底油滴等,這是他對于傳統宋代美學的傳承與發展,既表現出宋瓷那種深沉、優雅、含蓄的美學境界,又表達出他對建盞藝術的獨特思考與對人生的思辨。所謂“手之技藝,匠人之心”。瞿文興的作品之中有的不僅僅是他對藝術的見解,還深藏著他“擇一事,終一生”之質,以及永恒的匠人精神,閃閃發光。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