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中國傳統藝術,是中國文化代表性符號,就技法而言,是一個簡單而又多元的藝術樣式,如果不故弄玄虛,半日便可知曉,用心臨池便可,但是,窮其一生也未必達到一定境界。不能否認,書法是一個注重技法的藝術,單就書法的技術層面講,是不輸于任何一門藝術技巧之上的,但這不能說書法是一個技術活,不能等同人類生活中技能類活動。其實,只要對書法史有所了解便可知,書法的真正含義是文化的另一種存在形式,是一種文化樣式,是由于文人的介入,尤其是古代士大夫的參與,使書法賦予了其文化內涵和提升了書法的獨特魅力。所以,學習書法藝術,需要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我們基于這樣的認識,是由于書法自身的藝術特性和其文化內涵所決定的。說書法的藝術特性,是說書法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唯其中華民族才創造的藝術表現形式,是書法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氣質所表達的情感思想的方式,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魅力和審美品位,也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心理素質的重要內容。中國人從書法中得到的審美理念、審美情趣、審美判斷,是任何其它藝術不可替代的,“書法提供給了中國人民以基本的美學,中國人民就是通過書法才學會線條和形體的基本概念的”(林語堂語)。可以說書法給予了中國人基本的審美素養,培養了中國人的審美情趣。中國書法的審美判斷,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撐,沒有傳統文化的素養就很難把握好中國書法的審美判斷。一個不從事書法創作的中國文化人,也會喜愛欣賞書法,從書法本質屬性上講,這就決定了書法在是中國文化中獨特的一面,是中國人精神根柢之中所固有的審美能力和精神需求。一個有較高文化素養的人,既便不從事書法專門學習研究,也對書法有很高的審美鑒賞能力,從中可以看到書法的文化內涵的體現,如果一個文化人再體驗性學習書法,那么其藝術品位和格調比一個只專心臨池而不強化自我的文化內涵者,相較高低是明曉的,內涵的深沉與浮淺也是明顯的。
中國藝術精神是高雅而含蓄的,審視當代書法,重技貴藝,炫技輕文,文化修養的缺失,文化表述和情感表達的貧乏,看到的是技能的比拼,是工藝性表現,是媚取巧飾,為書者人文素養的欠缺,是今人書法的最大特點。古來傳承的書法作品,無不是人文精神的魅力展示,古代書家的文化底蘊和修為,當代書家大多不可具備,所以以技能競勝也是必然,這是時代使然。可任何藝術如果不賦予精神內涵,情感演繹,文化品格,都不會成為真正的藝術,精神的表現只有文化涵泳才會展示出來,鼓努為力,自然不會達到高境界。王羲之的《蘭亭序》,如果沒有文學情感的溫度,沒有哲理的融會,沒有玄學的體味,不會有魏晉風度,王羲之的書法藝術性就不會體現的淋漓盡致,就不會有自然和諧的大道,就不會展示筆墨技法的藝術魅力。后人奉《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一千多年的歲月時光流逝,仍不失為它的精彩豐贍。《蘭亭序》的筆墨表達,如果離開了它的文字表述,這件筆墨很難會成為書法史上的“第一”,它呈現出的文化內涵,絕非僅僅筆墨所涵蓋的。藝術的魅力,不僅僅是一種形式的呈現,而應該是情感的抒發、文化的蘊藉、精神的傳承,這些都需要文字所志,文學所繹,文化所融,沒有文化的述說,筆墨技法只會是孱弱、虛空、干癟的軀殼,只能墮入技術技能的表現形式。臨池功夫只能看到筆下的由來,學識修養才決定作品的境界,書法的文化精神是人格修養的充分體現。
如此反復說書法的文化品格,那么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講,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歸于文化,我們在此只能說從事書法創作者,需要精神層面上的文化底蘊。“文”的本質是一種美好的事物,“化”是一種和諧的結果,可以說文化簡而言之,乃是“美好和諧”,如何將事物美好和諧起來,這就需要文化。人類社會活動中,從事任何形式的活動,無不需要文化,人類社會之所以進步,都是文化的成果。對于中國傳統藝術的書法,更需要文化,并且更需要中華傳統文化的支撐和涵泳。書法是中國文化土壤中才產生的藝術,是地道的“土特產”,是中國人才具有的精神需求,是古老的中華藝術樣式,是一種看似簡單卻具有極其豐富文化內涵的藝術。書法之所以成為藝術,有諸多要素構成,但是,唯有文化浸潤的結果,最終才成為藝術。若以技巧論,它只能淪為一種競技工藝性展示,只是一種視覺感官享受,對人的精神情感也就失去了感染力。書法這一藝術樣式是一個看似簡單,卻寓意著無窮的樂趣和魅力,最能反映中國人的藝術品位和個人修養。沒有書法本體的深入體驗肯定不成,可只有熟練的技巧而沒有文化之養則更難企及書法藝術之境界。書匠“與”書家"是有本質區別的,“工夫”與“天然”是一對矛盾。“書法多含文化之趣味”(蔡元培語),“文史不通,筆下空空”(啟功語)。一件書法作品若讀不出文化韻味,那就只是黑線條的游戲,徒具形式,而做到“有意味的形式”,通俗地說書法需要一些“味道”,“味道”就是文化藝術地體現出來,就是一個書法創作者的文化素養、文化境界、文化品格的體現。一個書法創作者,需要的文化素養是多方面的,書法本體的知識儲備,對書法史、書法美學、書法理論等書法本體的把握和認識是基本的要求,而書法本體之外的文化素養才決定書法藝術作品的高低,書法才會“雅化”,才會成為“有意味的形式”。書法本體之外的文化素養,簡而又簡,是中國傳統文學素養,與中國漢字原生態的生動象形和豐富表意,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滋養,中國古人的特有智慧共同演繹,促使書法成為藝術起了決定性推動作用。所以,文學是一切藝術之根,文化是一切藝術之魂,藝術的內在本質和審美,只有文化的闡釋,才能把人的美好情感藝術性地反映出來。就書法而言,只有文化的支撐,你的揮灑才是和諧的樂章。書法只有文化性地生發,才能反映書法的本質特征,只有文人的書寫才具有持久的藝術生命力,才具有精神價值意義,才具有文化品格,才會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藝術奇葩。
(本文作者:尚墨 2017.11.9于槐堂)
明月對窗入書來
——尚墨書法印象
文人書法自宋元興起發展、至明清興盛自成體系,詩書畫印,托情言志,寄情山水,以物比德。文人書法,有著向內探求的奧妙,有著中國哲學中以生命體驗印證心性所在的精神感悟。向傳統回歸,并非一味摹古不變,首先這應該是立足于現代,向傳統的人文境界回歸。它既是對占據主流西方藝術教學體系的反思,也是對中國書法大討論之后,書壇狂熱的標新立異、革新呼聲漸趨平復之時,這種回歸以一種貌不驚人的、柔軟的方式修補著一個世紀以來文化的某種斷層。而尚墨本人文人書法沿著這一文脈精神溯源,同樣擁有著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書法家尚墨君祖籍山東萊蕪,少年時熏習于傳統翰墨之中,頗受熏陶。及至學習工作、成家立室,仍取經問道,不改癡情。倘遇志同道合之人,仍盡心相交,將一群舞文弄墨者引為知己,常常相見恨晚。偶有同窗之聚,得觀其作,有立軸、扇面小品等不一而足,有望古邀賢之意,米芾淺游之趣。觀尚墨之書法,既蘊含文人之“清”且“澹”,又有境界之高遠。書法家尚墨君“秉承古風,崇尚傳統,不隨時代流行之風,以“傳統”二字來取舍臧否,這正是他魂牽夢繞之尚趣。原來書法家尚墨的選擇完全出自一種文化本能,并非是在職業道路上深思熟慮的利弊考量,也有革新之想,為了單純的初心而如此熱愛傳統。這份選擇源自于融化在他血液中的對文化根源的追索和渴望,詩書于他,不僅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情懷、一種生活方式、一種長期以來對文化精神的想往不得和最終回歸。 20世紀初以來,中國文化領域,以西方藝術系統來改造中國傳統藝術,中國藝壇面貌為之一新;同時也出現一些“文化守成”團體抵制西方影響,他們鉆研篆刻書畫,堅持中國傳統書法繪畫語言的純潔性,為保留中國文化精粹做出了很大貢獻,當然其中也不乏藝術大家。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文化傳統中的文人書法、山水、花鳥,因為不能很好地表現“社會主義新現實”受到冷落,更在特殊時期被視為封建舊思想之糟粕。提到中國近現代書法的歷史,我們一定不會忘記上世紀末的書法大討論,至今余音未了的“筆墨之爭”、“古今之爭”仍在影響著新一代書法家的藝術之路。回顧近50年,在中國傳統藝術的革新和引進外來文化方面,我們走得勤勞而迅速,但在對傳統的傳承和發揚上卻行動緩慢。 回歸中國書法的筆墨精神,是在生活中堅持理想,去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人文之追求,是以赤子之心為自足點,尋找精神方面的歸宿。他筆下的常以做詩入清澹山川,時而問于林泉,時而坐臥于丘壑,似有儒家仁德襟抱,道家太玄游心,佛家智慧禪機。能夠感受得到,他正在以身體力行的方式來探究人生的努力和生存的智慧,體驗大自然中的生命精神,探尋當代生活情趣、人文價值和思考的意義,以期在筆墨的干濕濃淡中生發出文化的智慧和修養,以草草逸筆勾勒出傳統人文精神生生不息的文化品行。
尚墨之作并非黃鐘大呂,而是屬于文人書法范疇,屬于“超以象外,得其環中”這一品位。不可低估儒、道、禪對他潛移默化的影響,然而他又并非遠離現代時空,而是立足現代人的生活萬象,有感而發,以古喻今,以嬉笑諷喻的方式來抒寫自身的心胸情愫。在藝術語言上,又采取了與傳統主流文人書法的溫文爾雅之美相悖的方式,選擇了質樸奇拙之美,構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新文人書法”。隨著文人書法的興起和眾人的喜愛,近些年此類作品層出不窮。細讀尚墨其作品,歸納為四點藝術特色。其一,古與今的矛盾統一。以今為基,以古為用。也可以說是借古寓今,化古為今。其二,莊與諧的矛盾統一。書法幽默是一種天性,但只有大徹大悟者,方能達到高級幽默,寓莊于諧。尚墨的作品無論是書法形式,還是作品內容皆含幽默之元素。其三,簡與繁的矛盾統一。所謂簡,是指章法簡樸、簡練、簡明,所謂繁,是指精神內涵豐富,書外有話,耐人尋味。尚墨既在構思上下功夫,又在用筆、章法上下功夫,達到筆簡形簡意不簡的境界。以簡馭繁,言簡意賅。其四,半行半楷,既有細節處的精致,又有寫意處的靈韻,洋洋灑灑,可謂得心應手,手到擒來。不可否認,以科技革命為發展動力的現代社會是西方哲學、科學體系孵化的產物,當我們把物質與技術搬到自己的土地,同時也引入了西方的強勢文化,在獲得發展和強大的同時,也逐漸失去在文化領域的話語權。歸根結底,世界是彩色的,地球上不能只存在某個強勢文明,當筆墨紙硯淪落為僅僅是一種工具用以表現西方精密科學透視孵化下的藝術,而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內質,未來我們在藝術上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感又向何處去尋求?處于時代轉型中的中國,需要這種堅守文化的力量,我們期望在傳統文化深深積淀的土壤中,生長出與西方分庭抗禮的現代東方文明。這也是書法家尚墨所追求的境界。
(本文作者:任懷強 著名書畫主持人、評論人、策展人)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