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歷】
李寬,1963年出生于安徽,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研究生,現為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美術家協會會員、楊曉陽國家藝術基金創研課題組成員、陳鈺銘國家畫院高研班助教、陳鈺銘水墨家園畫家。
個展
2018年北京保利大廈“鄉情——李寬作品展”
2010年日本福岡“李寬作品展”
2008年法國巴黎“李寬作品展”
2003年中國北京“李寬作品展”
1996年韓國全州“李寬作品展”
主要成就
2018年作品《東臨碣石》獲得北京文史館重大歷史題材立項
2016年作品《山高水長》獲得文化部國家藝術基金立項
2015年作品《金色的回鄉》入選第六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
2014年作品《山民》獲“中國陶都,陶醉中國”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優秀獎
2013年作品《山里紅》入選“泰山之尊”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13年作品《大風歌》入選“墨韻嶺南”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13年作品《中國工人運動領袖鄧中夏》獲“湖南百年”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展金獎
2013年作品《金色回鄉》獲“吉祥草原 丹青鹿城”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優秀獎
2013年作品《春到鎮遠》獲2013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優秀獎
2013年作品《麥香時節》獲“首屆朝圣敦煌”全國美術作品展優秀獎
1999年作品《紅土布》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
1994年作品《大風箏》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
1994年作品《觀雞圖》入選中國當代工筆第三屆大展
專著出版
《南疆行——李寬速寫藝術》人民美術出版社、《速寫技法圖解》中國青年出版社、《人物速寫新范例》中國青年出版社、《人物速寫要點精解》中國青年出版社、《名家——李寬精品范例》中國紡織出版社、《李寬速寫教材》中國青年出版社、《速寫本·李寬》中國青年出版社、《藝術基礎教程》中國青年出版社、《李寬作品集》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李寬教學精品范例——速寫》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李寬教學精品范例——素描》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李寬教學精品范例——色彩》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十二五規劃高校教材——速寫》中國青年出版社、《李寬作品集》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等。
請橫屏欣賞
《山高水長》240cm×600cm
《山高水長》高240cm、寬600cm,這幅作品采用傳統水墨紙本作為藝術載體,以橫幅構圖形式藝術表現大涼山彝族鄉親的生活畫卷。山高水長、生生不息、生命的樂土和諧家園是此作的立意和內容,反映了現實生活中大涼山彝族同胞的生存狀態和精神面貌,展現出彝族兄弟姐妹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希驥。
《山高水長》是表現彝族同胞生活場景的一幅作品。亙古不變的大涼山和不舍晝、奔流不息的山泉河流,蘊育著這方水土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彝族眾鄉親。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生活節奏、他們仍保留著農耕文化的生存方式、他們敦厚質樸的人性、他們特有的民族文化魅力、他們與大自然和諧相知相處的自在、他們身上散發出的泥土芬芳、他們生于斯長于斯的生命輪回,構成了李寬教授本次創作的主題。
《暖風之二》68cm×136cm 2018年
作品創作初期,李寬教授進行了長時間的采風和感受生活,三次深入大涼山(布拖、布格、甘洛),參加“火把節”,過“彝年”,真真切切與當地百姓同歡樂。李寬老師說:我由一個看客,伴隨著藝術活動的深入,已與彝族同胞血脈相連,大山深處鄉親的喜怒哀樂總時常讓我牽掛,所以內心才噴涌出創作的沖動,第一稿立項作品一氣呵成(138cm*138cm),畫得很順利。
《暖風之三》34cm×136cm 2017年
作品創作中期以作品構圖、設計畫面布局、確定人物形象為主,同時對畫面構成、筆法、形式、色彩關系等畫面要素進行了分析和處理,最終確定了以橫幅構圖的形式來表現作品的主題和內容。這幅作品從最初的構思到最終完成,共歷時近兩年的時間。“如同十月懷胎后一個生命的誕生,欣喜洋溢在心田”,李寬老師談到,“雖說創作過程很辛苦,但作品完成的那一刻,一切的努力和付出都值得”。
《秋日》34cm×136cm 2017年
作品場景以橫幅構圖為主,畫面男女老幼共38人組成,三只羊、三頭牛、農具(土豆)、一個很接地氣的拖拉機、遠處高山流水、藍天白云共同構成這幅作品的創作元素。38個人每個動態表情各異,是非常生活化的自然狀態,沒有一個動態和表情是擺拍的。作者追求的人物形象生動自然,體現出生活中散發的歲月之美、人性之美,三只羊、三頭牛起到了豐富構圖之妙,同時也是山里人形影不離的“伴侶”,增加了畫面的生活氣息。拖拉機是構圖節奏的需要,更是畫面內容的需要,使畫面中增加現代感,天空處理成藍天白云突顯自然的純凈。
《田野琴聲》64cm×180cm 2017年
畫面的色彩處理以豐富的水墨層次為主(灰調)少量紅色和淺綠色做點綴與墨色形成呼應和對比效果,遠山以淺褐色為主,加上較為深灰的藍天,使畫面整體上沉穩不失活潑,“墨不礙色,色不礙墨”是此作色彩處理的準繩。
《綠草地》140cm×360cm 2018年
這幅作品的難點在于中國畫的寫意性與人物塑造之間的探索。中國畫幾千年形成的筆墨精華和藝術規律,遇到以西方體系(透視、解剖、結構、體積)等造型觀相結合的課題,從三十年代前輩大師已做出了勇敢的嘗試和探索,經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藝術語言體系,如:徐悲鴻、蔣兆和、周思聰、李伯安、陳鈺銘等均已形成各自的藝術風采,取得了較高學術上的成就,留下很多寶貴的藝術經驗,為此幅作品的完成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鑒。但畫如其人,藝術不可復制前人和他人,畫家一直在進行努力和嘗試。李寬教授始終在追問:在我的繪畫經驗中、在我的知識結構中、在我的審美領域中,怎樣才能創作出屬于自己鮮明的藝術風格?
《秋聲》68cm×136cm 2018年
為確保作品的藝術質量,李寬教授翻閱了大量古今中外名作名畫并從中受益良多。像倫勃朗的《夜巡》、門采爾的《軋鋼工人》、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蘇里科夫《近衛軍臨刑的早晨》等,國內藝術家:蔣兆和的《流民圖》、周思聰的《礦工圖》、李伯安的《走出巴顏喀拉》、陳鈺銘的《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等,還專程到山西觀賞永樂宮壁畫。古今中外這些作品對大場面的藝術表現和處理,對李寬教授的此次創作提供了很大的啟發和幫助。
《山坡上》140cm×360cm 2017年
要完成一張人物眾多的大型畫面,畫家面臨著諸多挑戰:個體人物的深入塑造和整體關系的把握處理、人物和環境的關系處理、色彩和水墨之間的關系處理,都要逐一進行分析和解決。為了確保藝術質量,李寬教授畫了大量的人物速寫,通過速寫的實驗來解決中國水墨人物畫中諸多的課題:筆墨的生動性和深入刻畫之間的矛盾,以線為造型手段的中國畫和結構、體積、空間的矛盾關系……通過大量的速寫練習,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很好的融合。這些前期的案頭工作,確保了此幅創作的順利進行。
《春深》68cm×68cm 2018年
在項目創作過程中,李寬教授先后多次以不同的形式邀請或訪問了國內藝術家,請他們給作品提建議。例如如何將西方的造型體系與中國的寫意水墨進行結合而不失中國畫的筆墨精神,如何解決好大型創作中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均得到了很多積極的建議和肯定的評價。有著豐富大型主題性創作經驗的陳鈺銘老師在構圖、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都給予這幅作品很好的評價,尤其對畫面虛實、黑白灰等諸多藝術規律的處理頗為認可,認為這幅作品的技術層面很好的支撐了作品的意境表達。
《秋趣》之二68cm×68cm 2018年
本項目歷時兩年時間,李寬教授在考察和創作過程中,緊扣時代主題,用畫筆來描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諧,表現出大涼山彝族同胞的生存現狀及美好未來的憧憬。黨的“精準扶貧”政策如一縷春風,吹進了大山深處的每個角落;奔小康的致富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這是黨中央給彝族同胞帶來的福音。
《朝圣》200cm×200cm 2016年
李寬老師說:作為一個新中國培養出來的人物畫家,必須緊緊抓住時代前進的脈搏,反映當下人們的生存狀態和精神面貌,創作出無愧于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這也是一名藝術家的社會責任和擔當。這幅《山高水長》更像是一個藝術道路上的新起點,使我在今后的創作過程中更加明確了方向,我將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鮮活的生命狀態作為創作的主題發展下去,深入挖掘更生動、更富有精神內涵的題材,去謳歌新時代各民族兄弟姐妹精彩的生命畫卷!
《鄧中夏》250cm×250cm 2013年
李寬老師注重深入生活,捕捉當下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創作反映當下的水墨語言。他用心研究傳統水墨傳承,追求筆墨語言的創新,藝術形式的突破。
人物畫在中國繪畫歷史中悠久,唐宋時期為高峰,如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等,這期間產生大量的藝術精品。是中國人物畫的經典傳承,不能不視為中國繪畫藝術的財富。
《暖陽》68cm×138cm 2018年
元代以來文人畫興起,人物畫漸漸走入消沉狀態。一直到上世紀初人物畫覺醒,寫實主義造型的傳入,為水墨人物畫輸送了營養,人物畫就此獲得了新的發展。
李寬老師注重研習古人水墨傳承,提升藝術品格。在其很多創作中都借用了古人的水筆語境,融入現代的水墨構成,巧妙地運用虛實的水墨語言,形成畫面靜動交織的韻律。
《大山深處》68cm×136cm 2013年
在創作中他善于發掘傳統筆墨,又不走古人的套路,這正是其智慧所在,對筆墨的表現性進行深入的研究,探索中實踐了大量水墨實驗,寫意筆墨中融入了現代構成,作品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
《南疆巴扎》68cm×136cm 2017年
李寬老師深入研究了水墨語境,面對傳統筆墨進行了積極的探求。對新的水墨審美體驗和表現也極為敏感,善于借鑒和吸收。為了擺脫市場價值對筆墨的影響,他開始在筆墨語言的內質上下工夫,以擺脫表華之美。
《紅頭巾》90cm×180cm 2017年
在創作風格上,李寬老師的作品與傳統繪畫有著明顯的區別,他積極主動的跳出傳統審美視野,跳出造物局限的模式化,在水墨實驗中完成了由傳統特征,向現代審美的拓進與演變。
《南疆青年》 68cm×136cm 2017年
《和風》 68cm×136cm 2017年
《秋閑》 68cm×138cm 2017年
請橫屏欣賞 :作品《東臨碣石》260cm×810cm 2020年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