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 Ye
—盧野—
▲ 團扇《遠眺》
2020年
詩意民居
——盧野新疆高臺民居系列山水畫
在世界的各個國家和地區生活著不同的民族和人種,其生命的繁衍銜接著歷史,也貫穿著人類生態樣式不斷翻新與變化,人類無所不窮之極地建構和營造著自己的生存空間和居住環境。隨著歷史的演進與發展,人類進入了現代社會,生存空間與居住環境可謂今非昔比。當我們把目光定格在歷史的瞬間,回望那些曾經撫育過人類粗陋的穴居,我們依然懷有虔敬之心與感懷之情。那些來自心底的驚羨與謙卑,融化了一切。
▲ 團扇《火州》
2020年
吐峪溝與喀什古老的生土民居猶如一尊活化石向我們昭示著什么?那些無聲的雕飾、拼藝、磚花、鏤雕與彩繪凸顯著技藝之精湛,在門廊、窗戶、窗欞、門扉等處演繹著過往的榮光。在墻體和大門等處多以油漆彩繪涂抹,顏色明麗爽艷,過目不忘。這種相對低矮和散漫式的房屋,在空間的概念上,使借用和錯位的理念得到了延展,那些肩背相依、門戶緊湊、高低錯落、曲徑回廊,從外觀所視渾然一體。行為學家路易斯·康指出“人類生活的空間不是地理性的或物理性的,而是人的行為空間”。民俗家也指出:“人類的居住分布,與人類的社會屬性分不開,同時也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分不開。因此,人們便利用各種有利的自然條件,構成聚居的建筑群體”。
▲ 扇面《晚風》
2020年
那縱橫交錯,外粗內秀的民居特色以及西域特有的悠遠與寧靜的街巷透露著肅穆與莊嚴的氣氛,那曲徑通幽和蜂窩狀的小塔樓,此起彼伏鄰次梯比的穿插形態無疑顯示出獨特的構建和建筑藝術。以上下左右高低形勢的蔓延姿態鋪陳開來,每家每戶各有建造意識和綱領,使得相互間的穿插和銜接格外有致。這種在物理學上的結構意義被挪用,其力與結構、重心與平衡的要素完全被打破,那種空間意識上的轉換得到了最好實證,為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間移花接木,啟乘轉合使其完備而合理。這樣就形成了塊狀“堡壘”狀,以避免陽光的直射,這種間接使用光的反射形成的采光,減緩了光的強度與距離,使人們在有限的空間里,享受由不同區域和角度所帶給人們的反射光和間接光。光使人們滿足和生活收益,這種光源可以延展時間和速度,也可以使光的能量擴大化并可以充分釋放。
▲ 團扇《麥拉庫勒》
2020年
“這是一個散文式的復合建筑情結,將每個普通的民居串連在一起,亦可感知的空間關系為框架,變化營造出不同尋常的連續序列,宛如一首壯烈的民間音樂奏鳴曲。從表面來看,聚居的建筑形態在極端感性化的流傳中,呈現出隨意性和散慢性,而實際上,建筑本身就是一個嚴密的整體。歷史的情結并沒有被真正清除,反而因其隨意的形態喚醒無數的記憶,在后人的解讀中產生新的含義。”
▲ 團扇《南疆》
2020年
這種建筑的團塊和蜂巢狀架構,以及生土建筑的特點,不會那么剛性和規范,使它高低錯落,參差不齊,前后上下呼應,以增強它的險勢和錯落感、趣味性、和神秘感。伊斯蘭建筑常用的符號“拱狀形”和“圓頂”形態,不僅增強了建筑本身的魅力,也強化了民族建筑語言的視覺效果。
縱觀古今中外人類建筑本身的演繹與進化,無不體現和證明人類的智慧與偉大創造,不管是摩天大廈還是海市蜃樓,不管是頂級豪宅還是海底名墅,人類終不會偏離涌溢在內心世界的詩意居所與現實之間該是何等的契合與愜意。
盧野
2019年11月20日于東莞
▲ 扇面《浮云》
2020年
▲ 團扇《高臺》
2020年
▲ 扇面《卡拉蘇里》
2020年
▲ 扇面《吾依塔克》
2020年
▲ 扇面《高臺之下》
2020年
▲ 扇面《騰云》
2020年
▲ 扇面《晚風》
2020年
▲ 扇面《風聲》
2020年
▲ 扇面《小城故事》
2020年
▲ 扇面《初雪》
2020年
▲ 團扇《喀什高臺》
2020年
盧野,1987年畢業于新疆師范大學美術系,1998年參加由法國巴黎美術學院賓卡斯教授組織的油畫材料技法工作室進修班,2003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課程班,2007年入中央美術學院王鏞工作室做訪問學者。2012年應邀赴意大利、法國、德國、荷蘭、奧地利、捷克、西班牙進行學術交流和藝術考察。2014年赴英國進行學術交流和藝術考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新疆民革畫院副院長,秘書長、新疆油畫學會理事、新疆油畫藝術委員會委員、新疆山水畫研究會理事、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畫作品在全國各項大展中曾獲銀、銅、優秀獎。作品被多家美術館、藝術機構收藏。發表論文多篇,出版個人畫集多部。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