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銘,字德麓,號櫝山堂。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F為中國人民大學訪問學者、中國美術家協會河山畫會李寶林工作室畫家;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首都書畫院理事;北京燕谷書畫院副院長。被中南海國禮中心聘任為“國禮藝術家”。
其作品以學習研究中國傳統書畫為根基并吸收古今、中外的藝術元素,作品得北方凝重、渾厚、雄奇為基調,汲取南方清韻、逸遠、秀美的構圖,運用筆墨技法并通過造型特定的詩化境界來表現山川的靈動與其中蘊含的生命意識,從而形成了“獨在古意新境, 妙在北勢南韻”的個人畫風。在創作中始終以真山真水為師;以關愛自然本位的回歸為主旨;以書法為畫法的用筆統領全局。這種情感從生活和自然中擷取,以豐富的筆墨語言表現、格局形式的多樣性、藝術語言的再提煉、個人創造的體現和美學情懷等方面,傳達著進取、積極的主流文化精神。近年來多次參加全國各種書畫大展賽并獲獎: 2010年作品《天路》參加了上海世博會美術作品展覽;2011年作品《譜寫彝鄉新詩篇》入選“民族百花獎”中國各民族美術作品展;2012年八月作品《巍峨昆侖》在“《光榮的歲月》建軍八十五周年藝術展”獲金獎;2013年十月《中華瑰寶》中國畫作品三等獎;2015年作品《幽谷清音》參加全國寫意中國畫作品展; 2017年八月《龍灣金曲》入選“絲綢之路·翰墨通渭”第二屆全國中國畫、油畫作品展;2017年十月《風巖韻清暉》入選“壯美內蒙古 亮麗風景線”第十屆中國西部大地情中國畫、油畫作品展。
《吳淞水落鱸魚美》 34cm×138cm
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
——記當代實力派山水畫家周銘
能在書畫界扎根立足,得畫家稱謂,其路漫漫,修遠兮。
周銘先生在繪畫修行的道路上,勤學苦練,加上天賦相資,盡得山水畫藝術真諦,已然成為當代實力派山水畫家。
關于勤學,略去周銘初學書畫時的經歷不談,只說后來為提升書畫技藝而努力求學的經歷:先就讀于中國文聯山水畫創研班,后研修于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高研班,再后來歸中國人民大學首屆山水畫碩士研究生班,拜在現代繪畫大師李可染弟子李寶林先生的門下。他一步一重臺階,一重臺階一重境界。在一些畫者得意于書畫皮毛之術時,周銘在大有成就之際,卻虛懷若谷,潛心修學,以學促藝,為開創獨成一格的中國山水畫打下了豐厚的學養基座。
《來尋醉夢逍遙處》 48cm×180cm
說起苦修,略去周銘每日研墨執筆不輟的勤奮不談,只說現在身居天下勞碌四方的繪畫歷程:周銘不斷探索、追求,練就足夠的功力,受聘于中國人民大學訪問學者;被中南海國禮中心聘任為國禮藝術家;任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等。他把每一處的兼職都當成專職來做,每一個專職都是用來苦修的機緣。作畫者,需理念為先。若無思想,作畫便是白丁匠人,畫有形卻無神,則死畫也。周銘有思想,有觀念,對山水畫藝術有獨到的創作見解。他強調山水創作需以傳統為根,個人創作方向無論面向何方,只有以傳統為根,才不至于讓作品變成斷線的風箏。
《縷縷涼風驅夏炎》 48cm×180cm
“揮寫江山取神功,慘淡經營咫尺中。欲借靈峰傳妙筆,天開圖畫道法通?!边@首自創詩句,是周銘在寫生創作中的體會,也是藝術修養的真實寫照。他是藝術來源于生活的堅定信仰者,并富有探索創新的意識,繼而深入生活在自然中提煉;創新是基于傳統而展開的,是繼承傳統中國畫的再創造,并非無根無據亂作胡畫。正所謂:搜盡奇峰打草稿。他師從李可染先生的繪畫理念,堅持以生活為源,以實景為泉,不至深山不動筆,不觀真景不潑墨。他堅持到大山深處寫生,讓純自然風貌觸動書畫的靈感和技巧,一但心有靈犀,便著意為山河立照,所作必為上乘精品。其作往往布局緊密,氣勢傲然,焦、濃、重、淡、清恰到好處,盡能觸動淋漓盡致的觀畫心境。欣賞他的力作《陰晴眾壑殊》,就立即能強烈感受到其技深源于古法卻又大有創新鮮明特色。周銘作畫,其情偏重現實生活與自我的感受,師從古法卻又在現實生活中發掘出新的創作靈感,用“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來形容周先生的山水畫作,恰如其分。再看《風入寒松聲自古》,畫家對自然山川精神本質的重新認識和發現,使他的山水畫的內涵與外延在不斷擴大。以爐火純青的筆墨,自然流暢的線條,用畫作吹一股清新古雅的風,撲面而來,讓人感覺氣息純正,空靈灑脫,得醉入癡。他在全方位多層次的探索中給中國山水畫注入新機,并以卓有成效的實踐,給古老的中國畫藝術增添新的光彩。觀《嵐氣浮春曉》,近山遠景,云山霧罩,彩墨交融,景致完是一派新意,筆法卻緊依傳統,中國傳統山水畫理和畫風并無遺失,這與他多年臨摹古代名家經典作品,扎根傳統的創作理念密切相關。藝術來源于生活。必須是以真山真水為底版,加上創作者的提升,才能讓山水畫藝術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從而開辟出現代中國山水畫的新紀元!
《清風南北松聲遠》 48cm×180cm
周銘先生是當代實力派山水畫家,但背后里,他給人的感覺更有精神導師的印象,他是一個樸素的的人,所以觀其畫可得醇厚。他是一個心有大愛的人,所以觀其畫可知博廣。他是一人飽含真情的人,所以觀其畫可得感動。他是一個進取的人,所以觀其畫可得激奮。周銘將自己的品質品性融入山水畫作,他用山水凈化人的靈魂,指導人心歸靜、歸雅,激發人心立志、立向。便觀其作,漸知其畫作精神站位相當高,豐富的生活氣息中融合著高遠的精神體驗,游歷其中,身心俱得熏陶,是難得的人生大享受。
《墨云拖雨過西樓》 68cm×138cm
周銘把山水作品當成自己精神世界的外化形式,精神世界借作品外化,則內心需要有豐富的觀感積淀,所以他要求自己成為精神世界內涵豐富的畫家。為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周銘的方法就是以自然為師,尊山崇水,讓山水形象在內心的大量積淀,醞釀自己的山水情懷。為了創作《巍峨昆侖》,周銘親赴昆侖腳下,將昆侖山閱盡寫透,厚積薄發,然后揮毫寫意,昆侖勝景借筆墨的焦、濃、重、淡、清一氣呵成,將昆侖的高大與威儀轉化成崇高的軍魂,一舉拿下“建軍八十五周年藝術展”金獎。屢次摘獲大獎,即憑堅持不掇采風寫生以生活為源的創作實踐。
《吹拂閑煙靄》 68cm×138cm
周銘的山水畫,在構圖和取材上并非全是山的巍峨、厚重,在北派山水畫的基礎上,以筆法立骨卻不缺秀色風韻,他吸收一些南方繪畫的筆墨語言,融入很多氣韻流暢的線條,對南北山水的發展和創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形成了“獨在古意新境,妙在北勢南韻”的個人畫風。如果梳理一下,會發現他的山水畫之中,經常要點輟幾間小屋。屋子其實是承載畫家意念的重要載體,有了屋子:畫山畫水并非只為山水而畫,而是要把自己的身心寄情于山水,把真、善、美的執著追求以屋子為“盒”,裝載進山水的意境里。看《山水隨處碧,舟輕不畏風》,層巒疊嶂,逶迤起伏,林木叢叢,霧氣蒼蒼。從“法”上來看,周銘這幅作品極好地體現了傳統文人畫的價值,表現出他對傳統文人畫技法的認同和固守,對“水墨為上”的表達手法應用嫻熟,十分癡迷。作品以丘壑立骨,蒼筆如風,卻能吹來滋潤雨意,水墨氤氳中包裹著錚錚筋骨。干筆含潤,蒼形隱情,“群山默然千古立,江河有韻留不回?!痹炀土酥茔懮剿嫷莫毺匾庀螅瑐b骨柔情,剛柔相濟。
《數風無語立斜陽》 68cm×138cm
在創作中周銘始終貫穿著一條明確的主線:即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之真山真水為師;以關愛自然本位的回歸為主旨;以書法為畫法的用筆統領全局,突出色勒,強化骨體,兼效帶染。這種情感從生活和自然中擷取,以豐富的筆墨語言表現、形式的多樣性、藝術語言的再提煉、個人創造的體現和美學情懷等方面,傳達著進取、積極的主流文化精神。周銘山水,在巍峨之中,寄托著感人的人文情懷。層巒疊嶂,逶迤起伏并不迷人眼,林木叢叢,翠微蒼蒼亦不亂人心,而是給予煙嵐霧靄趣遠幽深的意境。意境依畫而生,成為作品的深刻靈魂。先生的作品有靈有魂,所有震撼人心,遠播四方,收藏其作,便是珍藏了中國傳統文人的珍貴品質……
華藝書韻文化傳媒藝術總監 田繼學 2017年3月22日
《浮云隨風山欲行》 68cm×138cm
《深谷看云飛》 60cm×96cm
《無限斜陽好》 60cm×96cm
《水色山光景致嘉》 60cm×96cm
《霧繞松林水自閑》 60cm×96cm
《云起清江上》 60cm×96cm
《薰風慍解夏日長》 60cm×96cm
《青石泉聲澗壑幽》138cm×68cm
《煙山樹色嬈》138cm×68cm
《武陵山上白云泉》 138cm×68cm
《脫貧攻堅成效見》 138cm×68cm
《云水風光麗》 138cm×68cm
《秋色無遠近》 138cm×68cm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