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中國思想的意識寶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源泉和理論瑰寶。易學是科技之父,文化之母。易學由華夏民族歷代先賢窮無數智慧所奠定,自伏羲氏“一畫開天”創制中華文明密碼——卦象開始,到周文王、周公旦父子演《周易》、作卦辭爻辭,再到孔子和弟子贊《周易》作《易傳》結束,在這數千年時間里穩定、連貫的形成了易學“簡易、變易、不易”的基本原則,和以周天變化規律和以人為本的發展方向和邏輯框架,以及不斷自我豐富和自我完善的成長格局。自三代到孔子時期所形成的易學思想和易學軌跡,為后世易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綿延不斷奠定了基礎,讓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當中大放光彩。
《周易》自成書以來,始終以對立統一思想呈現在世人面前,在陰陽和五行兩大思想的代表人物共同努力下,使得易學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領域更加尊重自然變化規律。孔子將《易經》定為儒家六經之首,并且將《易經》思想微言大義,融通在整個儒家思想當中之后,易學的陰陽虛實變換,對立統一辨證等核心思想得以深入人心。自秦漢時期開始,易學對社會各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漢朝經學家鄭玄將易學的唯物主義影響作了進一步的加深。唐朝孔穎達在編錄《周易正義》時,又將虛無玄理盡量祛除,使當時及后世學子學習易學有所宗考,讓易學自身尊重規律、系統完備的原本面貌得到了加強。后經宋明多位經學大家努力,讓易學的發展始終伴隨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同時促進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直到明朝末年,易學大家蔣大鴻匯諸家所長,將易學思想和中華文明當中的科技、地理、環境、物候、氣象等諸多學科融合,將中華易學思想推向了最高峰。而清朝政權為了穩固政治統治,愚弄廣大人民,弱化易學的潛在力量,將易學理論虛無化、神秘化、宿命化,使得易學在清朝時期幾乎變成了完全算命占卜的一般性書籍。而由于清朝距離現代較近,這樣的影響到今天仍然沒有完全清楚,糟粕和余毒仍然對現代生活產生著或多或少的影響。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這就要求人們在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時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助力傳統易學文化綻放出全新的時代活力,2020年8月8日,由中國國際教育電視臺、華夏文化促進會主辦,東莞大鴻道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承辦的傳統易學與現代社會建設暨庚子易的創建與發展發布會在中國科學院云計算中心舉辦。活動發布了蔣安祥先生提出庚子易學思想核心內容,并進行了庚子易空間美學發布、庚子易學全球媒體傳播聯盟成立儀式、庚子易大數據服務平臺上線儀式,希望優秀的傳統易學文化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實現深度融合,逐漸轉化為不可或缺的日常組成部分。
庚子易是易學的第六代理論體系,是蔣安祥先生于公元二零二零年,也就是農歷庚子年所提出的思想理論,以正本清源的態度,讓易學回歸中華文明之先,將易學自誕生以來的唯物理念、科學精神、應用系統和積極貢獻再一次呈現在世人面前。庚子易學思想是蔣安祥先生在結合蔣氏易學先師蔣大鴻易、理(易學、地理)二元論思想和清末易學名家蔣森元《三元歸真》思想的基礎上,總結整理歸納而成,并以辨證唯物、對立統一思想作為整個庚子易學思想核心,主張萬事萬物普遍聯系永恒變化的哲學體系,以太極、陰陽、五行三元思維為依托,作為社會各領域融通、發展的基礎理論科學,更是將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樸素的易學思想在社會各領域結合的應用系統,通過現代科學語言、方法,以及思維,來不斷轉換陰陽五行的認知與推廣,并最大程度上運用到人們生活中各個方面以及社會企業的品牌管理,營銷策劃和咨詢服務等諸多領域。蔣安祥老師著有同名書籍《庚子易》,全書以庚子易學思想為指導,圍繞庚子三元論展開,系統介紹易學當中太極、陰陽、五行的概念、作用、意義和相互關系和彼此中涵蓋轉化互生的過程以及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庚子易》一書也是第一次系統、全面、準確的以辨證唯物思想將易學理論介紹給讀者,是易學乃至中華傳統文化當中,少有的具有對現實生活具有強有力指導意義的文化書籍。
責任編輯:王星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