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1日下午,由西安出版社主辦、西安創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張仙利藝術作品展以“尋找……”為主題系列活動之《尋找無限美好的自己》新書分享會在西安曲江銀座酒店文意復興文創空間拉開了序幕。
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陜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西安市作家協會主席,著名作家吳克敬,郁達夫小說獎、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延河》雜志社副主編、著名作家弋舟,西安出版社社長屈炳耀以及各界的朋友們應邀參加活動。
《尋找無限美好的自己》是張仙利獨創的夢像畫和斷崖詩彼此相蘊的藝術品合集,收錄了張仙利從宇宙到創造,五大系統88幅夢像畫及88首斷崖詩。談及本書以及書名,張仙利說:“其實,人的一生無時無刻不在修行,修行的目的不是為了遇到神,而是為了遇見那個更加美好的自己”。
吳克敬在拿到《尋找無限美好的自己》這本裝幀精美,內容獨特的詩畫作品時,極為賞識。他認為:對于張仙利的文學與藝術,最好的闡釋詞就是“色”與“仙”了。在她的三部長篇小說里,自己就曾閱讀出了她明艷款正的色調,以及神韻煥然的仙氣。“我期待著她新的色調里透著仙氣的文字,感染我的眼目,可她興趣婉轉,讓朋友們驚詫莫名,且又慨嘆不已地發現,魔怔了似的她,面對了素顏緊繃的畫布,藍一筆涂抹,紅一筆涂抹,黃一筆涂抹,綠一筆涂抹,把她自己創立的“腦聯網”智慧,如夢似幻般,揮而灑之,張而揚之,陳而列之,天連地契,海翻江覆,星耀月燦,光大風流……他吸引著我,讓我目不暇接,幾乎是神游天外了。我不知他人與我,會否有一樣的體會?既驚心,又動魄,既感懷,又傷情,總之,閱讀張仙利的油畫,是必須要全身心地投入,才可能看得明白。關于色,關于仙,在她的油畫筆下,給予了何等神奇的結構:夢幻。魔性。張仙利沒有系統學習過繪畫,但她就那么不經意地突兀地站在了繪畫藝術的山頂上了”。
魯迅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弋舟,大學主修油畫專業,當他第一次看到張仙利的系列油畫作品時,脫口而出:“沒錯,這就是藝術!”弋舟認為:“張仙利對藝術‘有感覺’。色彩那神秘的、謎一般的內在力量已經被張仙利的畫筆捕捉到了”。觀看張仙利的畫作,聆聽其創作心得,弋舟相信張仙利曾經在自己畫作面前奔涌的那些淚水,相信張仙利那些傾注了全部精力的創造時刻。他能想象,張仙利是懷著一種極其痛苦的熱情,顯現出了這一個個無須校正的清晰的幻象,畫中既有急促的律動,又有生命的波濤。從這些畫中,他感受不到一點兒專業技巧和所謂法則的氣味,一切都產生于人的想象的自由馳騁,盡管有時也忐忑不安。關于這些畫作的未來,弋舟告訴張仙利:自由自在而又熱情地去畫畫,你就會取得進步,而且,你遲早會發現它們將有被賞識的價值。重要的是,要善于幻想,并為這種感情尋求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弋舟以一個專業藝術家的視角給予張仙利畫作很高的評價。他說,張仙利建構著的藝術世界,仿佛觸摸到了現代物理學、心理學、天文學等諸多學科的邊界。
分享會由西安晚報資深記者、編輯賈妍主持。與會人士從吳克敬,弋舟,及陜西藍海風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春玲,陜西秦嶺世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裁席威斌,陜西日報主任記者、中國鋼筆畫聯盟副主席張軍朝,陜西瀛久律師事務所主任趙紅艷,西安出版社社長屈炳耀等嘉賓的談吐中感受到了《尋找無限美好的自己》的無限魅力,感受到了藝術與繪畫的魅力,思索人類與自然,自然與藝術,文學與生活等深奧話題。
張春玲(右三)在分享心得
張軍朝在分享心得
席威斌(右一)在分享心得
趙紅艷(右一)在分享心得
屈炳耀(左一)在分享心得
對于吳克敬、弋舟及諸位嘉賓的鼓勵和贊譽,張仙利感謝之余更是深感榮幸,她說各位老師的肯定對自己是一種莫大的鞭策:“色授魂與,心愉一側。我與宇宙共舞,與世間萬物用心靈溝通,靈魂與藝術交相融合。我忠實于內心情感的波濤,隨它逐浪而行,前往綻放藝術之花的彼岸”。
張仙利在談到自己創作此書的緣起時,不無感慨地說:“繪畫,其實,是我生命中的一個意外,但這個意外,卻讓我的生命有了另一番色彩和意義”。
新書分享會后,參會嘉賓與讀者,在文意復興文創空間,觀賞了張仙利的油畫藝術展,在為期三個月的藝術展覽中,文意復興文創空間將會推出系列活動,所有的活動都會以“尋找”為主題,旨在拋磚引玉,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尋找的隊伍中來,正如魯迅文學獎得主、陜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延河》雜志社社長兼執行主編、著名詩人閻安說的,“張仙利的夢像畫是在宇宙的自我和自我的宇宙中,尋找自然與人類的來龍去脈”。
吳克敬參觀畫展
畫展現場
所有的尋找都是為了通達智慧,讓生命得以安寧。張仙利介紹說,本次展覽作品分為“宇宙”、“生命”“夢想”、“信息”、“創造”、“綻放”和“結果”七大系列,69幅油畫,風格殊異,又同宗同源,而夢像畫最大的力量就在于消除現代人內心深處的浮躁、焦慮和恐懼,在潛移默化中沉淀無限寧靜和無限智慧,從而激發人無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每個人的生命綻放出獨一無二的絢爛。
附:弋舟先生寫給張仙利畫展的美文
課虛無以責有,叩寂寞而求音
弋舟
張仙利有自己的理論體系,那個被稱之為“腦聯網”的奇妙學說,開宗明義,謂之——尋找無限美好的自己。這是她的事業,亦是她自我的修行。當事業與修行系作一處,生命便是渾然的過程了。于是,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她亦拾起了畫筆。驚訝嗎?其實是不驚訝的,因為人生到了這樣的一個境界,理論指導實踐,實踐佐證理論,一飯一蔬,都是修行、都是事業了。她的畫,不離她的“腦聯網”,就像此番,她依然將自己的油畫個展命名為《尋找》,指向的,無外乎還是那句開宗明義的話,尋找著的,當然還是“無限美好的自己”。
但看了畫,還是要驚訝。
一如“腦聯網”這個現代性十足的學說,張仙利建構著的藝術世界,仿佛觸摸到了現代物理學、心理學、天文學等等等等的邊界。顯然,這些高級的學問,她完全無從以現代教育的方式獲得;但是,藝術卻能讓她直抵堂奧。這些畫作,令人驚訝地為你展開了任何一門單一學科都難以簡單描述的生命想象,它們本就是渾然的,事關生命,事關抽象的規律和具象的歡樂與哭泣。
這些畫,在虛無中搜求形象,在無聲中尋找聲音,于有限的畫面容納無限的事理,于矩陣般的量子中承接自我之寸心。由之,它們幾乎又是反現代的,因為這般狀態,一千七百年前的陸機便有過精確地概括,曰——課虛無以責有,叩寂寞而求音。
我想,這大約便是張仙利“尋找”著的本意與“尋找”時的軌跡。
附:張仙利簡介
張仙利,陜西西安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陜西省國際文學藝術促進會主席。西安市雁塔區作家協會主席。作家、詩人、畫家,創智腦聯網創始人,斷崖詩、夢像畫創始人。長期從事教育創新、文學藝術創作等,主要從事詩歌、繪畫、長篇小說及影視劇本創作。
著有長篇小說命運三部曲《承重墻》《高門檻》《黑窗戶》、詩集《啟航》、詩畫集《尋找無限美好的自己》、電影劇本《等你歸來》《等你醒來》《等你再來》《有多少承諾可以重來》《墓園里的天堂》及36集電視連續劇劇本《承重墻》、紀實文學《茉莉花開》等。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