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受萬的藝術境界
“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這是《聊齋志異》首篇《考城隍》中語,也是整部《聊齋志異》的總綱。《聊齋志異》之書,將神鬼妖怪與人世人情交織在一起,以情節的奇詭跌宕和文筆之美,吸引讀者,將哲理智慧和中華文明,彰顯和默化其中。
于受萬2013年出版了《新繪圖聊齋志異》。該書圖下縮文采用白話文。而今,他又用兩年多的時間,親將這套圖下縮文撰寫為聊齋式文言文,并在每篇故事前,加上了兩句對聯導語,提綱挈領的點明每篇文章的主題和旨趣。將這個版本名之為《聊齋志異全圖》。這是《聊齋志異》成書三百年來的一次大事件。
于受萬的《聊齋》全圖,將491篇故事(包括3篇附文),每篇一至兩幅,創作出505幅畫面。按照《聊齋》本旨、按照聊齋的浪漫構思精神,追溯明清往昔的人文做派和場景特色,將《聊齋》形形色色的人物神怪賦予生命,采用多維時空的獨特表現手法,選擇略帶夸張的寫實形式,把一部《聊齋志異》形象化活脫而出。一個畫家創造出如此美妙的《聊齋》全圖,已經難能可貴,而他意猶未盡,竟然又將整部《聊齋志異》以聊齋式文言予以縮寫,創作成一部圖文并茂的短版《聊齋志異》。這無疑是一項浩大的藝術工程,是一項非同凡響的文化貢獻。
本套文言短版《聊齋志異全圖》,是借看圖之機,以《聊齋》智慧和《聊齋》語系之美感染讀者,在讀圖時代的現代多數人能夠看懂的前提下,對這部經典進行普及和形象化升華,以滿足多數喜愛《聊齋》,而又苦于原文難懂的讀者的需求。
據了解,畫《聊齋》全圖,源于于受萬的一幅國畫巨作《聊齋樂土》。
誠言,蒲老先生《聊齋》自序中,不僅有“困于場屋”、“孤憤”之說,亦有“遄飛逸興”、“永托曠懷”之語,后者表明蒲老先生行文構思過程,一定是處于靈感外化、神采飛揚的興奮狀態。于受萬神會此議,在《聊齋樂土》圖中,將蒲留仙設計為“浮白載筆”興高采烈的形象,置于畫幅中心;將《畫皮》、《丐仙》等十幾個篇章的幾十個代表性人物,以《聊齋》意象,羅列于主人公兩側,眾星捧月般的將主題人物予以烘托。迄今為止,這是單幅畫表現蒲松齡的最佳圖畫作品。為了完成此圖,他竟然將一整部《聊齋志異》,以意象速寫的形式全部畫完。所謂意象速寫,實為依文默寫。他先讀原文,略加沉思,隨之通過形象思維,瞬間在心中閃出相應的畫面,然后將此靈感畫面,速寫而出。他的這批意象速寫,因沉思而切題,因速寫而生動。就是這部速寫式草圖,不單是《聊齋樂土》的素材,也成了他后來順理成章完成《聊齋志異》全圖的起因。
于受萬這幅《聊齋樂土》所采用的手法,是他獨創的“寫意性工筆畫”形式,意境豪雄,玄妙而都雅,其長足的個人風格,令人耳目一新。在創作該圖的同時,《聊齋志異》全圖的正稿也著手創作。六年以后,工筆畫《聊齋樂土》和《聊齋志異》全圖同時完成。2013年,于受萬《新繪圖聊齋志異》(白話縮文本)一書由新華出版社出版。該書首發式暨美術作品展覽,在中國國家畫院舉行。在首發式的理論研討會上,首都孫克、劉龍庭、陳醉等八位美術理論家,對《聊齋樂土》等美術作品和《聊齋志異》圖畫原作,齊聲贊譽。
著名美術理論家劉龍庭評價于受萬的寫意性工筆畫:“確實具有藝術史的價值。”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陳醉說:“這套《聊齋》全圖的創作,在藝術史上意義重大。”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美術觀察》主編李一先生稱:“蒲松齡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于先生是畫鬼畫妖活靈活現。”繼《新繪圖聊齋志異》出版之后,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又出版了眉批本《于受萬畫聊齋》一書,一時成為藝壇暢銷書。于受萬所撰寫的文言體《聊齋志異》圖下縮文,旨在把《聊齋志異》原汁原味,以更短的篇幅介紹給公眾,將原文中難以看懂的詞和字加以調整,以便讓當下生活節奏快的多數讀者更加喜聞樂見這部經典奇書。
《聊齋志異》問世三百年來,沒有多少人動過幾個字,而畫家于受萬不但創作出整套全圖,并且勇于大動干戈,硬是縮寫出一部短版文言《聊齋志異》。該書定名為《聊帝志異全圖》。
中國聊齋學會(籌)會長山東大學教授王平先生,對于受萬的此項業績由衷感慨。他在為該書寫的序言中說:“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一百二十余年后,又一部規模大,水平高,以圖文并茂形式傳播《聊齋志異》的《聊齋志異全圖》問世,使我們感到無比興奮。”又說:“可以看出,于受萬先生在進行文言縮寫時,力求保留原著的精彩語系,盡量體現《聊齋志異》的語言風格,這表明于先生在語言表達方面也是頗具匠心的。在《聊齋》傳播史上必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文/魏廷寶
于受萬藝術作品欣賞
于受萬,1943年生于山東牟平,結業于中國美術學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中國畫學會顧問,山東省美術家協會人物畫藝委會顧問,文化部東方文化藝術院國畫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教師書畫院副院長,淄博市美協顧問,淄博書畫院名譽院長。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