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行清宮戲的那個年代,穿越到宮廷享受奢華是不少人的“憧憬”。但真要穿越到那個年代,別說5G、WIFI、水電煤氣,就連當代隨處可見的玻璃杯在當時也是上等的“奢華”裝飾,不知會有多少人后悔?進一步想,貴為一國之君尚且如此“寒磣”,百姓的生活會是怎樣?
面對清宮藏品,到底應該是藝術鑒賞,還是且批判性且觀瞻?無妨,正好有一場專屬于你的藝術盛宴正在鋪展開來。
讓我們懷著探究的心,以“步步驚心”式的清廷穿越為開端,順著瓷器展和香洲埠的古韻,沿著橫琴十二大精品主題旅游線路之“藝術盛宴”走起!
(外觀大氣的橫琴紫檀博物館)
賞古·賞韻·賞民心
步入橫琴紫檀博物館,當身后大門關閉的一剎那,24小時保持20至25度恒溫、55%至60%固定濕度的氛圍襲來,面對著近百件紫檀藏品,有如身臨其境般穿越至乾隆年間。
從宮廷理政、佛教文物到國寶文物,橫琴紫檀博物館的故宮宮廷家具特展以三個部分展示了故宮藏品的奢華與設計技藝的超群。
(紫檀嵌玉璧插屏)
何為奢華?
就說乾隆爺最滿意的紫檀嵌玉璧插屏。這個通體用紫檀木制成的插屏,屏心下方一組如意云頭紋,披水牙子與屏框同出一轍的渦紋卷珠,屏框兩端的抱鼓墩以活榫安上栩栩如生的蹲龍站牙。但這個插屏“匠意”最深的地方并不在于繁復精美的雕刻,而是插屏正中的漢代玉璧。在這件青玉谷璧的正中心又挖缺嵌上一小塊紫檀木加填金漆的“三”字形圓木雕,在這個填漆的“三”字兩側環拱著兩條夔龍,在外的圓周邊框飾以一圈回紋,這是什么意思?——“三”字就是八卦的乾卦,加上玉璧上雕刻的兩條龍,合起來就是乾龍(隆)!
(紫檀邊座天然石觀音菩薩像插屏)
再說紫檀邊座天然石觀音菩薩像插屏。別看它屏風獨扇,古雅端莊,紫檀邊框、底座一木連做,站牙、披水牙、座足等處皆浮雕夔紋裝飾……這都不是奢華的重點——它的天然部分,正面像南海觀世音菩薩,背面像彌勒佛。這種“神佛一體”的天然之物讓乾隆愛不釋手,贊其“似玉非玉,似石非石”,并在紫檀部分刻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紫檀重檐樓閣式佛龕更甚,居然用上了與現代無二的玻璃。要知道,當時可是十八世紀!
(紫檀八角九級鑲銅佛塔)
何為技藝超群?
你看這紫檀八角九級鑲銅佛塔,光是塔的基座就分兩層,分別八個銅鎏金象和八個銅鎏金力士托起。再往上是九層塔身,每層設八個佛龕和十尊小銅佛。總共才100厘米高的佛塔,內置如此精細,簡直嘆為觀止。這還沒完,最上層機關一按,塔頂蓮花就能盛開,現出一尊小銅佛。據考證,這就是“開花現佛”的典故由來。
(伽楠香嵌金長圓壽字紋十八子手串)
精細不輸給紫檀八角九級鑲銅佛塔的,自然是這伽楠香嵌金長圓壽字紋十八子手串。組成手串的十八顆頂級沉香木上面,無數極細的金珠組成壽字。手串背云雙面鑲嵌由小金珠攢成的“萬壽無疆”四字,墜角則鑲嵌小金珠組成的抽象蝙蝠形象。不僅富有裝飾效果又便于攜帶,即便是給妃嬪佩戴也絲毫不減皇家威風。
外形纖細秀美的紫檀玫瑰椅,更是將座位設計成窄小的樣式,妃嬪就只能端莊而坐,窈窕身姿令帝王舒心養眼。
這些藏品均有“處處見圣威”的深奧內涵,隱喻之中凸顯匠巧工思。但是,這些名匠巧手未必就能得到應有的回報。
(紫檀染牙點翠插屏)
紫檀羅漢床因為引入水銀工藝,導致多名工匠制作數年后陸續身亡。為了掩蓋真相,清廷反污其對神佛不敬而致身亡。紫檀染牙點翠插屏本身基于象牙和樹皮雕刻而成,加上已失傳的古法點翠工藝,十分難以長久保存。但此種技法,需將翠鳥之羽用于鑲嵌——沒錯,就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翠鳥的羽毛,而且只取背部藍色羽毛,可想象手段之殘忍。而如今插屏在周邊裹以紫檀,鑲上當時極為奢華的玻璃之后,方能流傳到現在。
在封建時代,妃嬪尚且因帝王之心而時刻正襟危坐,小小工匠的性命抑或“山野之物”的鮮血又能收獲多少憐憫?帝王之心并沒有電視劇《戲說乾隆》那般風流倜儻,太和殿前的山呼海嘯的“萬歲”聲也沒有持續多少年,千百年后,留下的唯有滄桑與唏噓。
雕工之命、翠鳥之血,換來的只不過是一朝一夕的君王喜樂。我們如今能如此近距離欣賞國寶典藏,除了收獲藏品本身的鑒賞意義,還應銘記歷史于心,珍惜所處新時代的無比優越性。
令人欣慰的是,在解說員講解這些宮廷軼事時,許多參觀特展的青少年也發出了類似的聲音。還有不少人私下詢問橫琴紫檀博物館是否需要志愿者,表示愿意義務向更多的人揭示故宮藏品背后的歷史滄桑,爭當新時代的“小小解說員”。
觀瓷·觀心·觀今朝
從沒有人身自由的古時走進新時代的當下,終于可以體會不同于古時匠人的朝氣。
勵駿龐都廣場免費公開展出的瓷藝特展,分為十余個展區,足足占了整個三層。同樣是宏大建筑內的上好瓷器,這里可以讓游客大飽眼福的同時,上至頂級大師下到從藝愛好者們都可以大大方方地進行拍賣交易。
(瑪瑙紅粉彩雪景薄胎碗標價136萬元)
拍賣的瓷器檔次齊全,既有曾在APEC會議上出盡風頭的黃釉餐具,也有陶瓷藝術集成機構“觀瓷藝術”的文創系列餐具;有僅千余元便可拍下的瓷器,更有標價為136萬元的碩大瑪瑙紅粉彩雪景薄胎碗。
比起參展瓷器品質,更值得一提的是瓷器制作者年齡段愈加豐富。這不單單體現出瓷器愛好者眾,更說明進入的門檻低了,接受的人群多了,瓷器制作的社會影響力大了。
(西安美術學院副教授楊志作品《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現場最“拉風”的要數西安美術學院副教授楊志、知名陶瓷家王清麗師生和形成瓷器世家的陸氏家族,各自占有偌大一個展廳,擁躉者眾。
楊志如同行禪一般,將自己對世間萬物的諸番理解化為十二尊花卉。原本就以細膩、潔凈等質感和美感見長的瓷藝,使用特制的德化精白泥后愈發潔白。經歷三個月的手工捏塑,終于融成《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絕美作品。
(知名瓷藝家王清麗師生作品)
師從嶺南國畫大家方楚雄的知名瓷藝家王清麗,帶著景德鎮陶瓷大學的學生欣然而來。一個個充滿朝氣的作品中間,總有一兩個老當益壯的作品特別傳神,提高了整體的觀感。陸氏家族的作品也在精彩頻出的同時,并不會在擺放上顯得過分主次分明。這就是新時代下的匠人精神,傳、幫、帶只是最基本的體現。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系副教授尹航作品《朱雀》)
此外,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系的師生作品,諸多中青年藝術家傾盡才華的作品,乃至觀瓷藝術館的“鎮館”作品,紛紛亮相。
如此精細的創意究竟需要多么沉靜的內心才能凝聚,耗時如此之長的雕琢需要多么有毅力的支撐才能完成?有人曾言,只有心平靜氣,匠人方能拉出好坯,上得好釉彩;只有時代好,普通人方能有這么好的藝術鑒賞機會。
明智·明志·明匠心
如今的匠人再也不像舊社會被劃為“下九流”之列,而是有著“大國工匠”的美譽,拿著滿意的酬勞,做著心儀的設計。在人性化的氛圍下,這些藝術家終于可以憑借作品與游客產生神交。
(香洲埠)
天沐河畔的香洲埠由600名與杜甫草堂、大慈寺同宗同源的非遺工匠,以五大非遺工法精雕細琢而成。這是一個什么概念?相當于將600名成日熏陶于“詩圣”文化的大唐能工巧匠,一下子拉到現代,沐浴新時代的陽光,以充滿活力的精氣神進行不亞于古人精粹的創造。
在這里,嶺南、晉派、川西、海派、徽派……凡是數千年來在華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建筑風格,均在此齊聚一堂。讓你不用去成都就能領略到寬窄巷子的獨特風味,無需下江南就能近距離接觸奢華精致的園林。
(天沐河畔的香洲埠)
曲陽石雕、東陽木雕、徽晉磚雕、川西灰塑、河北銅雕……以技法上看,件件堪稱非遺至寶。集聚至此,以縮影觀天下,重現千百年前傳承至今的中華文化傳統。
趁著陽光明媚,來此好好體驗。為回顧歷史,也為感受新時代下中國建造藝術與工匠之心。
漫步一天,收獲不少。終點是新華書店書笙館,既是休息,也是充電。一日間穿梭于古今,讓你體驗古韻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十八世紀的藝術巔峰,讓你對比匠人古今遭遇的同時也能體會新時代的來之不易。
你品,你細品,一切盡在不言中。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