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介】
劉新和【涵木、子江】,畢業于清華大學藝術設計專業,先后深造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當代藝術創作研究生班、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國畫創作研究生班,中國社會藝術協會清美藝術創作研究委員會副會長及理事,中國美協、廣東美協會員,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中國畫院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上海國畫研究院院委,內蒙古師范大學鴻德學院客座教授,寧夏文史館研究員。受教劉文西、史國良、趙建成、包林、余潤德等先生。
▲場景效果圖
靈性與心象的流淌
余潤德(國家文旅部中國社會藝術協會副主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聲音,任時空跌宕輾轉,唯有藝術依然故我。誠然,時代的發展,世俗功利的不斷,內心的恐慌與失落形成了當代人新的精神危機,金錢、時尚、消費、欲望影響著每一個人,將人們推向一個無處可逃的境地。古人那種隱跡山林、怡情松泉、心系花草的人生境界,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精神追求,日趨成為當下人心靈獲得休息與陶冶的一種方式,他讓我們啟發對人生對社會對自身進行思考,使得心靈獲得安寧與平靜,甚至得到某種解脫。
就現代消費社會而言,現代化物質文明引發的煩躁和焦慮很容易喚起人們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記憶,在藝術語言上的“消散”、“淡泊”正符合當下人們的審美期待。于是,在這種語境下,作為本土文化象征的水墨在當代性的追求中,關注現實與社會批判就不僅僅是一種必然,而應該是水墨當代語言轉換各種維度中的一種表達方式,那種自我修養、個人心靈心智的水墨陶冶,對于當代社會浮躁的現象同樣具有警醒意義。
從畫家劉新和的藝術成長歷程和以往的作品中不難看出其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存在的價值。畫家一直是對傳統文人畫的眷戀,對個人內心精神的關注,執著于靈性與心象的流淌,他十分看重筆墨意趣給人以優雅、飄逸、淡遠的視覺效果,畫面涌動著內在的活潑與靈性,簡而不浮,清而不飄,空而有實,逸而不狂,肆意潑灑的干濕濃淡的筆墨在水的作用下自然滲化、流淌,在畫筆的點染下幻化成山、樹、花鳥與人生苦樂交融的生命畫卷。
在近期的作品中似乎畫家開始重新審視當代中國社會的歷史,以及對當代社會文化的關注和新水墨語言的表達,試圖在當代文化語境中從形式追求到社會關懷價值追求的轉換,在傳統的基礎上開始對當代性進行嘗試,在日常平凡生活和事物中獲取一種新的觀念和靈感。作品對都市生活狀態的那種失落、壓抑、焦慮的描繪,含蓄的表達出畫家對當下那種人與自然和諧寧靜的境界的渴望,對浮躁喧嘩都市的警覺,以及對特定歷史情境的自覺與反思,構成他在日常生活功利和困擾的超越中,把日常生活的情緒轉換成一種新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價值,于是,畫面開始具有了某種給人以隱喻而靈性、強烈而肆意的生命意識。也因此,從他的畫里,更能真切地感受到他那種靈性天真的審美情趣和由物象到心象升華的審美歷程。
畫家劉新和是一位有思想,敢于向時代挑戰的藝術家,他以自己獨具的藝術精神和勇氣,不斷地在對傳統的繼承與解構中豐富和拓展著自己藝術表現的空間,努力將主觀的情思和心中的意緒化為無盡的當代水墨圖式,讓藝術在世俗的功利中充滿生命情懷,這便是劉新和水墨藝術的光彩與價值所在。
中國畫寫意中的“意象”美學研究
(劉新和文摘錄)
意象應該是中國畫最重要的精神,對意象造型應該從思想上有清晰的認識,意象的靈魂是人的情思,畫家用心感悟,體驗空與實,黑與白的意境。中國畫的意在筆先,以白當黑,以空為實,虛實相間,這些都是中國畫的文化精神。中國畫的寫意是其最大之特點,之精神。歷代中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講:似與不似之間,這里的含義就是說中國畫的主要特征的。中國畫講詩書畫印四大范疇,詩詞乃藝術家的文學修養,其可以滋潤繪畫,畫中有境界之詩意,還有書法,好的中國畫作品必須配娟秀而有力的書法,謂書畫同源,欣賞中國畫時也同時品味了書法提款,還有印,古為璽,印的刀法,章法,布局都體現出畫家的書畫藝術修養底蘊。所以中國畫不僅僅只是畫自身。寫意的藝術精神當然來自于藝術家自身的藝術修為,也是體現中國文化的獨立性,靈性與生活均凌駕于那意象空靈之上的筆墨再現。也隱現出中華文化的隱擴性。對意象造型應該從思想上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意象即人之情思,不受物象自身實體的質量、形態、結構、時間、空間的約束,畫家用心靈的感悟,人生的感悟去認識對象,把客觀實體和造型作為一種移情的媒介物,在感悟中產生畫家意象中的視覺形象,這一形象乃是中國傳統美學的:似與不似,不似之似。
中國寫意中包含佛教的“禪”意境,其中均含:空、寂、遠、靜、雅。空與雅體現在中國傳統藝術中靈魂深處,意象中的寫意是中國畫的精神,寫意難度之高,是畫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升華。書畫中有寫意,詩文中有寫意,意境和中國畫的留白和空靜有直接的相聯,空靜應該在優秀的作品內。看王原祁的山水,任伯年的人物,齊白石的花鳥都有很高的空靜之感,大雅之品。
藝術家的情感是豐富的,而且在變化之中,情感是作畫的前題,但情感是通過意象之表現體現出來。中國畫的寫意畫才是中國畫的主要方向,而不是追求西方的寫實,寫意高于寫實,所以中國畫的主軸是寫意。寫意的墨色是由水而生發的,必須體現水墨的美學價值,線的體現,墨的變化,點與面的交錯疊加等等都是中國畫水墨中寫意畫的思考。
尚意和寫意,古代畫家在‘意’重于‘形’的審美思想指導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創‘意’的條件,不求形似只求意境。意只可在生活中所感,情感則是核心,無感悟也不能有意,因而藝術來自生活,感悟也必然來自于生活。
古人張彥遠講: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法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從而闡明了以意使法,法為意用,法在達意的繪畫中所產生的巨大作用。凡能桌然成家,無不善于以意使法,筆墨之跡全為意用。寫意乃是中國畫傳統的美學觀念,它的要素是似與不似之間。這其中的意境是需要漫漫修為。
人物速寫
暫無相關評論!